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7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新颖恰当的导入既能唤醒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活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的概念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直观的材料、提出待学新知识的重要价值等,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转到课内,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上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行为方式。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但有的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把该讲的知识讲了就可以了,导课总是千篇一律——“上一课我们讲了……,这一课我们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从一开始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愉快且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扩散性,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导入新课,我初探了以下几种方法。
1.操作导入法:“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我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准备三根小棒拼出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拼完之后继续操作从三角形中任意拿出一根小棒,让学生观察得到的图形你还认识它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教师这样逐步引入新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2.设疑导入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出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争论谁内角和大的动画,让学生说说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3.提问导入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能”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方程”一课时,我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提哪些有关数学的问题?”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出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4.故事导入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讲述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5.表演导入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也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直观化。如教学“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6.类比导入法: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以获得新知。例如教学“比一比——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数学王国将举行一场激烈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赛”的情境来引入”比一比”的课题,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再引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当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新颖恰当的导入既能唤醒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活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的概念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直观的材料、提出待学新知识的重要价值等,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转到课内,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上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行为方式。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但有的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把该讲的知识讲了就可以了,导课总是千篇一律——“上一课我们讲了……,这一课我们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从一开始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愉快且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扩散性,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导入新课,我初探了以下几种方法。
1.操作导入法:“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我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准备三根小棒拼出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拼完之后继续操作从三角形中任意拿出一根小棒,让学生观察得到的图形你还认识它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教师这样逐步引入新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2.设疑导入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出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争论谁内角和大的动画,让学生说说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3.提问导入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能”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方程”一课时,我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提哪些有关数学的问题?”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出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4.故事导入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讲述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5.表演导入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也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直观化。如教学“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6.类比导入法: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以获得新知。例如教学“比一比——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数学王国将举行一场激烈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赛”的情境来引入”比一比”的课题,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再引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当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