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与农民无关?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农民起义,但几乎没有一次大的起义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两千多年来,在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等12次大规模起义中,其主要领袖为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还有几人是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被算在农民行列内。
  农民无法成为起义领袖有其必然性。古时的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的单一化更让他们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人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刘邦、朱元璋正是因为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而且,农民起义的目的应该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戍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他们造反显然不是被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他们在造反途中也曾多次向朝廷请降。公元879年,黄巢上书,请求朝廷封自己为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等,但朝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双方没能谈妥,战争继续。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起义军的心思一点儿都不坚决。当同乡好友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今属安徽滁州)的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另一个朋友商量,那个朋友鼓励朱元璋参加。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他出家的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到了濠州,当时的军粮是摊派下去的,有人主张该多让地主交粮: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交粮不是要他们的命吗?郭子兴却认为,地主要少交些,因为本地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交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贫农小户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交一点儿,汇总起来就多了。朱元璋站到了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谋权益的想法。
  尽管这些起义领袖在成就声势后,往往会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毕竟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农民的利益。
  在参加起义的人员方面,通常所说的“农民起义”也并不准确: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秦末大起义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和地主都起来相应,这才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既然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了农民而造反,那么参与起义的农民应该是为了争取自己最根本的权益——土地吧?也不都是。
  在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的,如新朝末年的绿林军。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自然灾害严重,农民无奈,参与起义。但是随着起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李秀成在自供状中说,凡是参与的人,其房屋都要被烧掉,饥寒的乡人若回头,后面就有追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北伐军也是沿路裹胁民众:有跟着军队挑行李,后来被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进城了,看戏者就被裹胁而去……因为害怕被裹胁,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会写字的人就负责文书、不去打仗;老弱者和胆小者被安排去抬物品、烧火做饭;剩下的青壮年则拿起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他们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对此,钱穆有精辟的解读:中国疆域很广,饥荒不是全部,也有持续时间,一两年后情形就会变化;因一时一地的困难而起的变乱,起义领袖若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要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能追随自己,形成所谓的“流寇”。
  除了被裹胁的人,起义军毁掉了更多平民的生活。
  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就曾经说过,农民起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
  在黄巢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者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中国的首都。
  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有家底的人家无不家破人亡。他曾在攻破偃师(今属河南洛阳)后屠城,受害者大都是普通百姓。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温江县(今属四川成都)“人类几灭”。
  正因如此,很多起义行为在古代正统史书中的地位都很低。即便是破坏性不那么强、也有自己的纲领的农民起义,其作用在很多时候也是消极的: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有的农民起义之后,不但没有推动历史发展,还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总之,在历次大的农民起义中,其领袖不是农民,其最初目的也不是为了维护农民的权益,反而在起义过程中会对社会造成破坏,危害到普通百姓的利益。如果说农民起义和农民密切相关,其关系大概也以负面联系居多。
  编辑/安楠
其他文献
同治十一年(1872年),阿鲁特氏的凤舆穿过大清门,她成了同治的皇后。这位新皇后所走的大清门是紫禁城的正门,这是属于皇后的特殊待遇,其余的妃嫔被迎入宫中时只能走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  阿鲁特氏自幼贤淑端庄,她的父亲是户部尚书,更是大清立国二百多年以来唯一一位以汉文参加科举并高中状元的蒙古族人。此时的阿鲁特氏年方二十,就成了当朝皇后,更是荣耀满门。  只不过,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慈禧从一开始就不赞同
一  公元584年,一个强大的皇帝即将统一中国。这位皇帝有一个很酷的鲜卑族名字,叫“普六茹那罗延”,意思是“金刚不坏”。他的汉语名字叫杨坚,也就是隋文帝。  截止到当时,中国已经分裂了近三个世纪。可以想象,想要重新统一,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一年隋文帝很忙,他有很多大事要办:在西北,他的军队正在进攻凶悍的吐谷浑;在北方,他的使者正在出使突厥;在南方,一个叫陈朝的对手还在凭着长江天险,对着杨坚比中指……
有这么一个“闹钟”,每天定时叫我起床,每天把香喷喷的早饭做好,每天把我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听到这个,你一定认为我在吹牛吧?我可不是在吹牛,而是世界上本来就有一个这样的“闹钟”。  “闹钟”脸上有一道道皱纹,眼睛小小的,头发上好像沾满了白色的灰尘,手上长满了老茧。  “闹钟”的报时能力可强了。每当我赖床不想起时,“闹钟”就像拎小鸡一样把我拎起床。  不光如此,有时“闹钟”还会自动开启“唠里唠叨
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出生在俄罗斯,因为他是犹太人,从小受尽了白眼和歧视。所以,他中学毕业后就立下了两个志向:一是当一名杰出的化学家;二是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自己的独立国家。  魏茨曼在俄罗斯读完大学后,先是去德国读化学硕士,接着又去瑞士弗里堡大学读化学博士,最后来到日内瓦大学教授化学。后来又由于战乱的原因,他于1904年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化学研究工作,并在英国定居下来。  1916年,魏茨曼长
月亮把小麦麦的影子拉得很长,可他的悲伤比这还长。十岁的小麦麦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小麦麦刚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小麦麦的记忆里,爸妈的模样都模糊了。他多想见见自己的爸爸妈妈啊!  奶奶告诉小麦麦一个关于夕阳村的传说:只要用最真挚、最虔诚的心追着夕阳一直跑啊跑啊,然后猛地跳到看见的第一个小潭里,呆到夜里的时候,小潭便会发光发亮,那时就可以向潭神许愿了,许的心愿都能实现。小麦麦信了,他追夕阳一
贴心的面粉厂用印有花纹图案的布袋装面粉,这样买家还可以用这些布袋做衣服——不买面粉,只要花布袋,可以吗?  1916年流行的小摩托——比现在街上的独轮电动车洋气多了。  士兵在剥洋葱——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洋葱比毒气还辣眼……  大象在帮忙运送补给品——一个鼻子搞定一只桶。  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地政府禁止人们开车出行——但那又怎样呢?我们有的是坐骑!  一人小男孩牵着一头大野
宝玉爱的是黛玉,正如他对凤姐所言:“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他虽因丢失了通灵宝玉而变得疯疯傻傻,但听说黛玉将成为他的妻子时,“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那身子顿觉健旺起来——只不过不似从前那般灵透”,可见黛玉在他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宝玉急不可耐地揭开新人头盖时,他才知道原来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他“两眼直视,半
知错不好意思改  国民政府文官考试中的一道試题把“国际地役”误印为“国际地域”,印发之前也没有发现。试题发下后,考生中有人问监考委员:“‘地域’是不是‘地役’之误?”那监考委员明知是错,却不正面回答,说:“监考人无权回答,你们如认为‘域’字确为‘役’字之误,按‘役’字意义回答也无不可。”  咬文嚼字吃苦头  唐朝时有个秀才,为炫耀自己有学问,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夜里,他睡到半夜时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已经结束。  我和犬坐在客车最后一排,靠着窗户。阳光柔柔地散开,空气中有尘埃在舞动,一闪一闪,散发着恬淡的味道。  一个半小时前,我终于知道了犬的名字——在他送我的本子上,写着清秀的三个字:“李××”——不过,我还是喜欢叫他“笑天犬”。其实,我们产生交集的时间不会太长,何必知道名字呢?我会记得的是:他是我此次长沙之行中第一个对我微笑的陌生人,是第一个在满是生人的餐桌上为我夹菜的陌生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在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敢“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民主斗士鲁迅也不得不与许广平避居上海。白色恐怖之下,鲁迅以为随时会再度迁移,未曾想过上海将是他终老之地。除了床、书桌、饭桌等必备的家具,他们几乎没有置办任何家私,孩子这么重大的“家私”就更加没有想过。但1929年,计划外的小生命来到世间,鲁迅为他取名为海婴,即上海出生的婴儿。  鲁迅自嘲为这孩子“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