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饿肚子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感到饿意后,只要坚持一个小时不进食,身体内就会出现一种叫“长寿基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对身体益处颇多。有人做过对比实验,适当饿肚子的一组人,比餐餐饱食的人平均寿命和健康指数都要高出很多。
  根据很多国家的研究,在人类的长寿因素中,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就是适当饿肚子。饿,是一种养生法。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过三至五天完全断食,只喝适当的水,癌细胞会迅速死亡,增生、息肉会迅速萎缩消失。很多疾病,都和过度饱食有关。例如感冒,有时候吃多了,积了食,再受点风寒,很容易引起感冒。而感冒后,清一清肠胃,适度饿肚子,反倒容易痊愈。相反,若是一味想着补充营养,多吃点东西,好增强抵抗力,结果反倒会加重感冒。
  再比如,大多数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脾虚胃寒,也都是饮食无度引起的。脾胃长期处于过劳状态,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功能自然日益消退,久而久之,就形成脾胃虚寒。又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肝病、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
  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先贤就告诉了我们,要想获得健康长寿,必须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过度损五脏,膏粱厚味易耗散维持生命的元气。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管好嘴巴,饿饿肚子。道家的养生之法中,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辟谷”。不食五谷,对芸芸众生来说,太过虚无缥缈,也不可行。但少吃一点,吃到七分饱,确实是健康的前提之一。
  适当饿肚子,可以让身体器官得到休息。病从口入,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不是因为吃得不够,反倒是因为吃得太多。在不少古人的医书中,都将暴饮暴食、大鱼大肉称之为“烂肠之食”。顾名思义,吃多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砒霜之毒。要想健康长寿,就需要遵循古训,做到“饮食有节”。五味清淡可养五脏,幸福就从口入了。
  穷养身体,富养精神,这是现代人养生的不二法门。多看些有营养的书,如《黄帝内经》、佛学典籍、道家著作、儒学经典等,这些都有益我们修心养性。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少吃点大鱼大肉,不吸烟,适量饮酒,适当饿肚子,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养生功法,才能保持全身经络通,气血活,组织器官功能旺盛,从而实现长寿。
其他文献
“老”不等于不好  年龄这把标尺,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皮尺,也分为两面:一面是社会的刻度,一面是内心的刻度。  年龄的社会刻度至少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管理的功能,它决定我们何时退休,何时拿养老金,何时享受公交免票……在年龄这把标尺的管理功能上,社会为“老”定下了统一的刻度。社会刻度的另一种功能,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影响和塑造,比如“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对老年人该如何生活的一种提示
立志游遍江河湖海  2010年退休后,罗大海决定加入冬泳队伍。罗大海本来就会游泳,天天下水后,泳技见长。他当过兵,有的是毅力,耐力在同伴中也是最好的,让他欣喜的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一下子减掉18斤体重。  罗大海从此喜欢上了冬泳,还经常跟着一些冬泳的老大哥们赴各地参加比赛。参加冬泳后,他每天都在冬泳网上发表一篇日记,与泳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让罗大海没想到的是,他洒脱奔放的文笔、闪耀着思想火花
朋友老于的退休生活过得潇潇洒洒,他自豪地告诉我:“身边有群老朋友,只为高兴不言愁。唱歌跳舞去郊游,健康快乐无尽头。”  我知道,刚退休那会儿,他也曾忧郁过,彷徨过,便请教他如何给退休生活来一个漂亮转身。他笑了,送我三句“真经”。  第一句:常让烦恼拐个弯  老于是企业员工,退休金不多,家庭经济负担重。刚退休时,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老同事约他出去玩,他也没有心情。时间不长,疾病就来找他了。这个时候,
在长春搏击界,61岁的陈铭可谓大名鼎鼎,已逾花甲之年的他,仍在继续着他的搏击事业。  陈铭从小活泼好动,读小学时,外地一位拳师来村里授拳,陈铭虽然不是正式学员,却每场必到,练得比正式学员还刻苦。有一次,拳师让陈铭和他的学员比武,陈铭和比他大四岁的伙伴对打,丝毫不落下风。拳师见陈铭是个好苗子,就动员陈铭跟着他习武。在父母的支持下,陈铭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练习扎马步、弓步等基本功,并开始习练拳
2015年5月24日,惊闻上海著名中医专家潘朝曦教授仙逝,我愕然。潘教授与共和国同龄,正值中医执业生涯的黄金年龄,突然离世,令人悲痛。  我与潘教授并不熟识,但是我上海的很多朋友,都是他的友人或者学生。有朋友去了潘教授家里,回来说,潘教授是被病毒感染带走的。  潘教授的英年早逝,让我想起了一位西医健康专家黄建始教授。  黄建始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健康管理》杂志主编,从事健康管理和公共卫
散步是个极好的健身运动,而对于一些有病症的老人来说,如果可以对“症”散步,那就更是件好事了。  普通散步,每分钟60~90步,每次20~40分钟。这种散步适合体质较弱、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后遗症或呼吸系统疾病、重型关节炎的老年患者。  快速散步,每分钟90~120步,每次30~60分钟。这种散步方式适合慢性关节炎、胃肠道疾病和高血压恢复期的患者。  背向散步,两手背放于肾俞穴处,缓步倒退50步再
数据:参考不依赖  医学与科学相当于两股轨道上奔驰的列车,宽度、材质、动力模式、速度都不一样,一列不能涵盖一列,一列更不能取代一列。尽管时有交集,但通过交点或交接地带后就需要在各自方向上继续奔驰,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类利益服务。  一个人的细胞数远远超过上万亿,每个细胞又由成千上万的基因、蛋白或代谢物组成。人体就像一个黑匣子,任何一个小问题、小刺激都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什么时候采取冠脉支架的安置以及放置支架后的注意事项,大部分患者并不完全知晓。  放不放支架要看症状  心血管狭窄到什么程度需要放置支架?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心血管狭窄超过70%,可以放置支架。这个规定是有依据的,因为研究发现,心血管狭窄只要不超过70%,就不会影响血流情况,也就是说,不影响血流量、血流速度,不会导致缺血缺氧的发生。但是,血管狭窄70
运动与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证实,但什么样的运动才是长寿的运动呢?剧烈的运动与缓和的运动哪一种更有利于延年益寿?长寿之乡江苏如皋老人的实际情况可以给你一个答案。  调查人员曾向如皋当地的长寿老人询问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绝大多数人都说,他们从不锻炼身体。这个回答让调查人员倍感惊诧。后来的走访和观察才让调查人员明白,长寿村的人每天规律性的劳作,就是自然的锻炼。  98岁的郭老太一辈子都
高血压患者经常会有疑惑,“是不是一旦吃了降压药就停不了药了”,言下之意认为服药不好,服药就会产生依赖。许多人会因为这个原因在知晓患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仍不开始规范治疗,而是等到出现不适、感到非常不舒服了才服药治疗,没有不适则又不服药了。这样就造成了血压高低起伏,控制不好。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血压就是血液在动脉血管里流淌时对血管壁形成的压力。正常的血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