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创新与探索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6075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国两会向来是媒体角逐的“战场”。2016年3月,在这场媒体大考中,各家媒体使尽浑身解数、亮点新招频出,正能量满满。文章以专业的教育类媒体排头兵——中国教育报刊社为案例,分析其在两会报道时,在内容挖掘、报道形式、传播渠道方面的改革创新。希望能够为其他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两会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内容挖掘;报道形式;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2-0142-02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深情寄语。新时代下,主流媒体要更加肩负职责和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要改文风,讲好故事,创新报道理念和手段。中国教育报刊社是如何创新报道,在教育系统唱响两会报道的主旋律,传播教育好声音的?
  1 发挥专业媒体内容优势 报道重磅又精彩
  新媒体冲击下,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未必,在各种传播手段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时,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仍然是根本的、有竞争力的卖点。“不仅如此,在以报业为主的传统媒体呈现平台多元、面临重大转型的数字时代,‘内容’的地位非但不应有任何意义上的削弱,反而须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1]。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教育类媒体,中国教育报刊社依托其自身优势,在内容挖掘上下了不少功夫。
  1.1 聚焦重点热点话题,通过深度报道进行专业解读
  2016年两会报道,“中央厨房”“中央编辑部”等全媒体、融媒体报道机制已成为新常态。中国教育报刊社顺应趋势、继续成立两会报道“中央编辑部”,加强对两会报道的统筹和引领。
  提前研判,赢得主动。中国教育报在两会前夕刊发文章《2016年两会,哪些热点教育话题会成热词》,产生了强烈反响,微言教育等超过百个微信公众号转发。校园暴力、乡村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等选题,成为了今年两会热点选题。
  团结协作,重磅出击。经过研判,“中央编辑部”共提出两会话题线索100多条,包括高中教育免费、关爱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等。报刊、新闻网及微信端结合这些话题线索,推出了《免费,呼唤免费高中教育!——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延长免费教育年限》《5 000万人脱贫,教育如何发力——人大代表热议“十三五”教育精准扶贫》《这么多省份要推行13年免费教育,你的家乡在里面吗?》等重磅报道,并被其他媒体纷纷转载,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1.2 丰富性与易读性相结合,让两会“平易近人”
  “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习总书记寄语新闻工作者生产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新闻报道应做到以读者、用户喜闻乐见的听声音、读图表、讲故事、看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为读者、用户打造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体验。从而,让两会“平易近人”,让读者、用户主动关注、参与两会。
  顺应浅阅读、读图时代的需要,中国教育报及微信在两会报道中,大幅度增加图片报道、数据可视化新闻等元素的使用,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报道、图表新闻、数据新闻来报道两会、引导舆论。2015年教育改革成就、2016年教育改革亮点以及近年来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所取得的成就等报道图文并茂,有趣易读。“政协小组会上的科普课”“两会表情”等系列图片报道,生动再现了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为教育鼓与呼的场景。
  2 以读者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两会、报道教育
  如习总书记所言,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以为,这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创新报道手段,让报道活起来,让读者、用户愿意去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中国教育报刊社是如何创新报道手段,让人眼前一亮呢?
  2.1 富媒体报道,让两会报道丰富多样
  富媒体报道即运用其中几种或多种呈现形式报道新闻。作者以为,这次两会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是富媒体报道的点睛之笔。图表新闻、数据新闻则是新闻可视化的精彩展现。
  两会E政录是中国教育报刊社精心策划、全力打造的一档视频访谈节目。起名为“E政录”,其中的“E”既有教育(Education)也有网络(E为网络图标的联想)之意。节目邀请两会代表委员、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共话教育。20期访谈节目,对话30名学者、代表,生成视频40余个,生成适用于报纸、杂志、网站和微信端的新闻报道60多篇。
  新闻不光要用事实说话,也要用数据说话。“信息是美的,信息图表给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2]。图表新闻、数据新闻这些可视化报道方式将大大提升新闻可读性。前文中有提到相关图表新闻、数据新闻的报道,这里不再赘述。打造更多视觉盛宴,是所有媒体该去追求的。
  2.2 互动报道,让读者用户直接参与两会
  围绕热点话题设置议程,让读者用户参与互动。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报刊社进行相关议程设置。并搜集整理相关音频、视频、图片和调查报告等素材,利用能够富媒体呈现的H5网页技术制作。“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乡村教师、拒绝校园暴力、保护教师权益”四期“我要上两会”H5互动网页获得代表委员转发并与网友互动,网友后台留言2 000多条,点赞、献花1万人次。
  两会前夕,报刊社印制了一批“为中国教育加油点赞”的海报,上会记者在采访代表委员的同时,请他们手拿海报拍照寄语,为中国教育加油点赞;两会期间,做客中国教育新闻网视频演播室的嘉宾代表委员,寄语留言并录制1分钟的小视频,传递“为教育说话、为教育代言”的正能量。
  3 多平台优势互补,联动发力,打造“全景两会”   新媒介环境下,传播渠道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读者、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偏好,使得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审慎选择传播平台,那么该如何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发力,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3.1 立体化报道,抓全局,抓时效
  发挥各平台特色,打造立体化报道格局。中国教育报刊社充分发挥报纸的权威性、专业性,杂志的深度性、思想性,网站的即时性、聚合性,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聚焦重点选题做好宣传报道,打造立体化宣传格局。
  信息一次采集,多终端发布。“中央编辑部”统筹前方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再分发给微博、微信、新闻网、报纸等不同媒体终端,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终端发布。
  将新闻网、移动端作为新闻首发平台。两会是各大媒体“抢新闻”“抓新闻”,比拼首发和时效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为了提高重点教育新闻的时效性,争取重点选题的首发,中国教育报刊社打破传统的以报纸为首发的采编流程,将新闻网、移动端作为首发平台。记者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报道,新闻网、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刊发稿件,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3.2 各个平台亮点纷呈、百花齐放
  中国教育报两会特刊刊发稿件数百篇,有力引导了两会教育舆论。浓墨重彩做好教育改革成就报道,凝声聚力促改革,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报道的一条主线。
  人民教育杂志、中国高等教育、新媒体联动,精心打造两会E政录节目,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聊两会,最终这一访谈节目以视频播放、报纸解读、杂志专题的形式输出;中国教育新闻网首页创造性地采取双头条报道形式,极大地提升了信息量和时效性,点击量攀升。微信平台发挥短平快的优势,十余篇文章阅读量达100000+。
  各个平台联动真正发挥了“报纸赢在力度,杂志赢在深度,网站赢在广度,微信赢在粘合度”的优势。
  4 小结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读者、用户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大浪淘沙,只有勇于创新、不断求索才能突出重围,“活”得漂亮。作为承担重要使命和责任、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主流媒体更是不能懈怠,做好报道,创新求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辜晓进.内容的至上地位永难撼动——兼与<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容为王”>商榷[J].新闻记者,2014(9):54.
  [2]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J].新闻记者,2013(6):14-21.
  [3]刘宁宁.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新闻世界,2013(6):208.
  [4]温红彦.全媒体融合的一次生动演练——2015年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及经验启示[J].新闻战线,2015(4上):30-3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校危机频发的新媒体时代,学生组织既是高校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也是推动各方信息顺畅的沟通者。建设学生组织新媒体队伍,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和舆论引导机制,增强传播意识将显著增强学生组织的传播能力,是将高校学生组织打造成高校舆论引导阵地中的中坚力量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学生组织;高校;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7-0178-03  
期刊
摘 要 媒介事件是媒介间议题设置功能的集中体现,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使媒介间议程设置变成一个多元、动态的过程。文章以“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议程设置如何在媒介事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媒介事件;媒介间议程设置;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2-0029-02  媒介事件是传播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日
期刊
摘 要 通过话语分析、文本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在新兴媒体中“上海人共同体”是如何被建构,以及新兴媒体时代地方身份认同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文章认为,随着新兴媒体社交属性的不断凸显,出现了国家民族认同被地方认同不断消解的趋势  关键词 新兴媒体;地方主义;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2-0040-02  1 研究背景  随着新兴媒体时代的来临,
期刊
摘 要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失灵现象主要表现为民间话语对官方话语的对抗式解读和娱乐化再现,传播失灵现象的出现导致了舆论引导的困境。文章以“快播涉黄案”的舆情反应为例,解读传播失灵现象的表征,分析舆论引导的困境。  关键词 快播涉黄案;传播失灵;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2-0037-02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所发布的《2015年互联网
期刊
摘 要 目前,在我国教辅和科技类图书出版中,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电视纪录片作为文化含量较高的作品,其同名图书出版物如借助MPR技术,会起到文字、音频、视频全媒体传播的效果。《河西走廊》电视纪录片图书的出版,第一次尝试了二维码的大量使用,读者反响良好,并且对于电视纪录片图书出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二维码;电视纪录片;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发生于2015年5月3日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研究对象,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将其分为5个阶段,即发展阶段、反转阶段、爆发阶段、消退阶段和反弹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媒体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内容、网民在社交媒体发布评论的数量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析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不同阶段的舆情发展状态,进而分析出隐藏在舆情背后的网民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其特征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突发事件;网络
期刊
摘 要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媒体时代,各类的信息,观点,评论可以得到无限地放大和快速地传播,传播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以“沉默的螺旋”“知识鸿沟”理论为例,文章讲述了新媒体发展对传播学较权威理论的撼动与冲击。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学;冲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3-0020-02  1 数字媒体为“螺旋”减压
期刊
摘 要 “贵州微联盟”系列微信订阅号,虽发源于西部地区,却形成千万粉丝的订阅号集群,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自媒体先锋,其内容生产方式、新闻价值判断、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鉴。  关键词 微信订阅号;都市自媒体;贵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2-0076-03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长期处于“经济洼地”,经济社会
期刊
摘 要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但是微信公众平台对广播节目,尤其是为广播互助公益节目提供了一个新的互动模式。文章结合陕西广播电视台《陕广大家帮》节目,对广播公益互助节目如何更好的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讨论。  关键词 广播节目;公益互助;微信公众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3-0049-02  当下是全民公
期刊
摘 要 “H5技术”现在被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作为重要的报道手段。以广西新闻网为例,H5作品简洁明快,形式丰富多变,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变成易于理解、生动活泼的视觉化“动新闻”,出色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强年轻人对重大时事的关注和兴趣;H5作品还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让年轻的媒体工作者积极投入其中。  关键词 H5;新媒体;动新闻;微场景;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