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孺子牛”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维维,1986年出生,南通如皋长江镇人,现任陕西汉中市发改委苏陕协作办公室副主任、团南通市委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自2019年5月开始,李维维作为南通市对口帮扶陕西省汉中市扶贫工作队队员,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主战场,和援陕干部们一起,先后实施苏陕协作项目600余个,完成实际投资15亿元,带动脱贫人口1.5万余人。
  2021年2月25日,李维维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表彰接见,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就业扶贫:扶贫先扶志
  “一到汉中,就开始走访调研,有了调研实打实的数据和材料,才能保证苏陕帮扶协作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李维维说。
  汉中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北边矗立着千岩万壑的秦岭,往南倚靠着绵亘千里的大巴山,是一块处于群山环抱中的狭长盆地。2019年,汉中市贫困县有洋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勉县、城固、佛坪、留坝、南郑区,其中略阳县和镇巴县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李维维和扶贫工作队队员到这些县区走访调研时,都是轻车简从,走过泥路,蹚过河渠。有一次,去南郑区红庙镇罗帐岭村调研时,突降暴雨,车子陷在泥潭里动弹不得,山间原本缓缓流淌的小溪突然变成了湍急的激流,冲刷着石桥和堤岸。暴雨和激流,让大家不得不有一些顾虑和担忧,山间会不会发生泥石流?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最终大家还是在雨势稍小些后,冒雨继续前行,坚持考察了苏陕协作项目秦山茶厂,详细了解了企业生产情况、用工状况,以及脱贫、带贫机制落实情况。村民们得知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冒雨前来,都到路边来叮嘱大家路上一定要当心。
  “走访调研,既是为了掌握一手资料,也是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过程。生活上,我們要入乡随俗;但在工作上,我们需要的是‘入乡知俗’。‘知俗’,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李维维说。
  “知俗”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了解当地贫困户的一些思想动态。苏陕协作扶贫项目之一是建立社区工厂,一种形式是从江苏引进,在当地建立大型企业;另一种形式是在当年汉中的移民集中点(主要安置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四大类搬迁户)建立社区工厂,工厂有电子厂、玩具厂、家纺厂等。苏陕协作扶贫项目共建立了41家社区工厂,围绕“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工作思路,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就业、产业脱贫的载体之一。李维维原本以为开厂是件不易的事,后来发现,招工更是件不易的事。
  有些贫困户面对招工时,会打退堂鼓:“我没有技术。”李维维就与企业沟通,有技术的员工,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技术的员工,首先安排培训;学得慢的,给予一定适应期。员工培训期间也开600~800元工资,保障基本生活。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一批批贫困户就业了,李维维深感欣慰。谁知没过多久,他得到消息,有几名贫困户没打招呼,就不来上班了。李维维挨家挨户走访调研,问他们为什么不来上班了,得到的反馈是:拿到钱了,休几天假,休息一下。等钱没了,再去上班。李维维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赶紧联合当地村干部,一边进行劝解,上班有上班的制度,不能随意破坏,有了钱可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不能花光;一边制作诸如“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这样的横幅,挂在村子里激励村民。
  经过几番思想工作,再加上优秀贫困户员工的榜样力量,那几名贫困户回去上班了。李维维领会到了“扶贫先扶志”的深刻含义。
  大多数贫困户都是积极谋求改变的。李维维把就业扶贫作为首要工程,联络汉中市人社局,推动南通数家劳务公司在汉中建立劳务基地,组织了400余家(次)企业赴汉中招聘,做大做强“通汉就业直通车”劳务品牌。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原本在家过年的李维维先是在高速公路路口当了15天的防疫志愿者。3月初,疫情防控形势稍有好转,他便第一时间返回汉中,一方面协助社区工厂复工复产,吸纳900余名贫困户就近就业;一方面,与汉中市人力资源部门协调对接,先后组织了3架包机、6趟绿皮车专列、90多辆大巴,“点对点”护送劳务人员到南通返岗务工。用工人们的话说,他们是“上车出家门,下车进厂门”,杜绝了路途上可能感染的风险。
  在汉中,李维维每天日常都要接上100多个电话,与各方单位、个人进行各项工作的协调、对接,不停地说话,到晚间嘴皮子都会有麻木之感,喉咙讲到嘶哑。
  创业扶贫:创新是发展之道
  据说,在三国时期,汉中之战时,诸葛亮扎寨于当地一老屋中,每到夜晚都会听到窗外嗡嗡响,可出门寻找总找不出什么,连续三日吵得诸葛亮夜不能寐。第四日,诸葛亮终于在门外一个角落里发现一只陶罐,一群蜜蜂在其中进进出出,打开一看,一只完整的蜂巢映入眼帘。蜂巢的巧夺天工让诸葛亮大为惊叹,蜜蜂的吵闹也令他受到启发,后来就采用疑兵之计智取汉中。
  因为这个故事,世上还多了一样事物:诸葛亮的蜜。此外,还有关羽的蜜、刘邦的蜜、韩信的蜜等,每个蜂蜜品牌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
  这些故事,这些蜂蜜品牌,出自一个名叫“山里人家”的90后青年团队。团队带头人张崇军,1993年出生于陕西略阳县接官亭镇,这里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他自幼家里贫困,7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张崇军从此与老实的父亲共同生活。2015年,张崇军带领小伙伴开始创业,养殖中华蜂。当时,他的蜂蜜无论是外包装还是销售方式,都是传统模式,并不引人注目。2019年,张崇军认识了李维维,参加苏陕项目技术培训,又数次到南通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参观、学习南通优秀企业的运营模式,打开了思路。在苏陕协作项目资金的扶持帮助下,他的公司建立起了8个中华蜂良种繁育基地及蜂蜜自动灌装生产线一条,产品包装和销售模式更是焕然一新,充分发挥汉中的三国文化,创立了品牌新形象,2020年实现年销售额1024万元,累计出售18000余箱中华蜂,覆盖五县两区2453余户贫困家庭。张崇军先后荣获“汉中市第二届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电视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陕西省“优秀青年创业奖”、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汉中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羌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强羌绣于2016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强县有许多人从事羌绣业,但大多数都是小作坊模式,规模不大。其中一家作坊的业主从业十几年,在作坊里工作的都是残疾人,有些人因病致残,有些人因灾致残,可是他们都带着对羌绣的热爱,用仅剩的两根手指或者三根手指绣出了美丽的产品。苏陕扶贫项目在资金、设备、厂房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帮助企业将产品销售到了南通及整个江苏地区。目前,南通有几家店都在销售这家绣坊的产品,赢利甚丰。
  消费扶贫:“陕货入苏”,产业升级
  “不用去汉中,也可以吃到汉中的香菇、汉中的天麻、汉中的黑木耳噢。”南通市民只要走进汉中农特产品南通展销中心,就可以买到想要的汉中农特产品。
  汉中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当地村民除水稻之外,不少人都种植香菇、木耳、天麻等,但都是土法收割和销售,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苏陕扶贫项目开展后,李维维和同事们积极推动“陕货入苏”,邀请了10余家南通采购商,前往汉中各县区实地考察农特产品,先后签订销售合同5000余万元,推动汉中10个县区在南通开设了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据初步统计,通过消费扶贫,近两年累计帮助汉中销售农副产品8000余万元,带动当地近万人增收。
  “‘陕货进苏’,让陕西农特产品在打开长三角市场的同时,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南通乃至江苏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一方面给陕西农特产品注入更多的文化、现代化元素,另一方面也让陕西农特产品实现了价值最大化。”李维维说。
  学业扶贫:从娃娃抓起
  “在南通的5天里,我欣赏了雄伟的建筑、宽广的江河,还学习了南通的历史,看到当地人民安居乐业,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我更加热爱南通了。我一定会刻苦努力(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用我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每一个关心我的人。”
  这是镇巴县杨家河小学的一名学生给“遇见科技”南通汉中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寄来的信。
  李维维所在单位团南通市委青少年活动中心有很多公益活动,李维维援陕之后,习惯性把很多注意力给了当地的孩子。他认为,扶贫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精准扶贫,才是可持续、基础牢固的帮扶。
  2019年7月,由團南通市委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遇见科技”南通汉中青少年科技夏令营举办,汉中各县区中小学的贫困学生乘坐飞机,来到南通、上海等地,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听了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参观了苏通大桥,见到了南通的母亲河,领略了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风貌;参观了上海科技馆,体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到黄浦江畔,领略上海金融中心的现代风光。此外,他们还去了江苏海安、如皋、海门等地,感受江苏大地的发展脉搏,开拓了视野,立下了志向。
  走访调研过程中,李维维发现孩子们经常提起希望得到书籍,当地缺乏图书,没有图书馆。李维维与洋县城南学校校长商议,在学校建一座图书馆。洋县城南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其中贫困生占比70%以上。在城南学校建图书馆,不仅可供本校孩子使用,还可惠及周边校区的孩子们。募资消息发出,立即得到了江苏银洲集团负责人的响应,捐出30万元,作为筹建图书馆的资金。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些钱原本是要给自家孩子用的,现在花在更多孩子身上,更有意义。
  李维维还为汉中各县区150多名贫困儿童筹集助学金50余万元,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点燃梦想,未来可期,“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其他文献
去年暑假结束后,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班就发生了三次带手机入校的事件,其中光是陈铭俊一个人就占了两次。  班主任胡老师对此大为光火,他在课堂上直接宣布说:“从今天开始,由班长李纪纪同学担任咱班的‘手机监督员’,发现谁带手机就登记下来!”  李纪纪是我的小区邻居,也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了解李纪纪,他虽然是班长,但并不愿意花太多的力气去管别人,更不愿意去做这种监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平时会悄悄带手
期刊
第一次练钢琴的时候,我兴奋极了。  88个琴键整整齐齐地排列着,36个黑的,52个白的,多么耀眼,多么吸引人,让人忍不住去触摸、演奏。老师慢慢地给我解释着不同的钢琴符号,让我每天练习哼唱基础音阶。  琴谱上歪歪扭扭的小蝌蚪,现在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它们简直像天书一样。我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慢慢地按着琴键,按得磕磕巴巴。那时候下手十分不自信,生怕弹错,于是在按每一个音之前都要想
期刊
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中一档名为《唐宫夜宴》的舞蹈节目突然爆红,该节目以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展示了少女们从准备、整理服饰妆容到夜宴演奏的全过程,其中女演员们衣袂飘飘的齐胸衫裙引起了广泛关注。唐代的服饰到底有多美?不妨穿越一下去看看。  公主穿着肥大的齐胸裙曾受罚  的确,在繁荣发达的唐京城长安,女性们享受着发展带来的成果,她们特别喜欢穿着宽博冗长、装饰华丽的裙装。当时妇女的裙装比较大胆开放,款式新颖、色
期刊
你听说过拉里·特斯勒这个名字吗?如果不熟悉,那你熟悉Ctrl+C、Ctrl+V(复制、粘贴)功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拉里·特斯勒1945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1973年进入施乐公司旗下的研究中心工作。在研究中心,他发明了计算机剪切、复制和粘贴功能。  时隔不久,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来访,特斯勒无私地向他展示了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乔布斯立刻看到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当时,苹果公司正在研
期刊
在大学讲座现场,有个看起来比较成熟的学生,问了我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他说自己一进学校,就发现同学们都热衷于加入各类社团,他自己也加入了文学社。  可是,他参加文学社一年多之后,心里总是觉得很没劲。平时大家就是写点东西,在内部赠阅的报纸、杂志上发一发。刚入校园的大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社团会有什么趣味十足的活动,可以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但是时间不长,就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他问:“加入文学社对学生
期刊
几年前,黎律的感情生活和工作状态都出了问题,原本就比较封闭的她更加沉闷少语、抑郁寡欢了。  表姐经营一家书店,书店里每个星期举办一次换书会。所谓换书会,就是相互交换各自读过的图书,持书人发表推荐演讲,大家一起讨论、投票、换书,每次参会的有10人,书店提供简餐。一个周末,表姐请黎律过去帮忙准备换书会的简餐和甜点。  黎律平时看书不多,刚开始对换书会这种文雅活动不感兴趣。10位换书人一一站起来发表推荐
期刊
我的体内,都是好天气  窝在阳光里懒散  孤独是青草的香气  清亮亮的妩媚  偶尔,阴雨天  是白皙皮膚上的小伤感  突然冒出的小雀斑  很古典  我爱的人,我一直爱着  不爱我的人,请隔着光阴相望  水,一直流  我回不过神来  唯一祈盼的雪,像儿时那场雪  踩上去,没过脚踝的雪  一直没有来
期刊
它安排花开  它安排草長  它安排鸟飞  它安排鱼游  它安排太阳变暖  它安排我和你  再谈一次恋爱  最轰轰烈烈的  如那些蜜蜂  和花儿的爱情
期刊
一颗草莓  这片土地上献出的  小小驚喜和期待  仿佛大地的指甲  或阳光釉彩  带我们回到童年  它轻轻牵动目光里的热烈  这冬日跳动的小小心脏  绿叶握紧的小拳头  沾满阳光气息的小小的红  在这里  感受一颗草莓  从酸到甜的过程  一路走来  如同她的枝蔓  弯弯曲曲
期刊
那个骑竹马的少年郎  早已不知所踪  模仿着的马蹄声  从唐朝传来,至今还在回响  两小无嫌猜,后来诠释成了  一句成语  在辭海中,在教科书里  被反复借用  长干里  像一件古旧瓷器,被揩拭得  干干净净  不沾半点灰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