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郑还
57岁,江苏昆山人。1989年从中学校办工厂起家,开始生产童车。发明2000多项专利,创立“好孩子”品牌。连续10年全国销量第一,5年蝉联美国销售冠军。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现代中国的传奇。
总部位于江苏昆山陆家镇的好孩子集团,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用品公司之一。在没有选择以铺天盖地的广告来轰炸,也没有靠连篇累牍的媒体炒作的情况下,它成功地由当年一家濒临破产的校办工厂,变身为今天年纯利润过亿元的现代化企业。而宋郑还也由当年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变为身家5亿的企业总裁、江苏首富。
这样的发迹史让人在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好奇。有数据显示:好孩子集团已连续10年占据了80%的中国童车市场,5年蝉联美国销量冠军,全球有4亿家庭都在使用它的产品……
57岁的宋郑还身材高大,普通话中夹带着些许江浙口音。与很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一样,这位好孩子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总有时不待我之感。除了工作,他几乎没有其他娱乐。
“好孩子”的美国梦
宋郑还不会讲英语,但这并不妨碍他10年前就下决心开辟美国市场。谈起开拓美国市场的经历,宋郑还坚称,他依靠的是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制造。他说:“好孩子童车和大多数中国出口企业走了不一样的道路。”
1996年,早已成为国内童车市场销售冠军的好孩子集团,开始计划将自己的产品卖到美国去。最初的想法也是以低价取胜。“我们对中间商几乎报出了成本价。”宋郑还回忆说。作为一家小企业,他们在美国只能找中国人开办的公司做中间商,自己也觉得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希望非常渺茫。由于童车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好孩子童车的低价根本没有打动美国消费者。这种情况直到宋郑还自己设计出了一款新童车才有了转机。
宋郑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商场里遇见一对推着童车的夫妇。小孩子突然哭起来,那位妈妈就将婴儿车向台阶边上轻轻地撞击一下,车子轻轻摇晃起来,孩子马上不哭了。看到这一幕的宋郑还回到公司后,立刻着手研制一款具备摇篮功能的童车。对美国市场已有所了解的宋郑还把这款新车的外型设计得与以往完全不同:前面大圆弧造型显得新颖又气派,还具有直线和弧线两种摇法,轻柔得如同妈妈,稳重得如同爸爸,所以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爸爸摇、妈妈摇”。
当“爸爸摇、妈妈摇”的样品放到美国第二大婴儿用品制造商CASCO公司总裁面前时,这个敏感的商人当即决定与宋郑还合作。
CASCO的总裁在起初只允许“好孩子”和其他中国企业一样为自己“贴牌”生产。但迫切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宋郑还却不同意,他希望还用“好孩子”的品牌,只由CASCO公司负责代销。最后双方谈判的结果是推出“CASCO-Geoby”(Geoby是“好孩子”在国外的品牌名)这一联合品牌。
1996年,由于CASCO在美国的影响,“爸爸摇、妈妈摇”直接进入了沃尔玛,进而又进入了凯玛特、反斗城等主流销售渠道。
接下来,宋郑还又开发了“爸爸摇,妈妈摇”的延续产品——双人童车。这款车面市之后,被称为当时美国市场设计最为成功的双人童车。美国双人童车市场80%的订单都落到了CASCO-Geoby手中。这种有摇篮、车前有着大大圆弧的婴儿车,直到现在都是好孩子童车的代表作品。
熟悉美国市场严格的规范之后,宋郑还进一步强调产品的质量。好孩子除了正常的检测工具和手段外,还有一个国内儿童用品生产企业都没有的人工破坏性测试。美国儿童用品市场的平均退货率为3%,而好孩子不到1%。好孩子依靠设计,性能和质量的优势,成功切入挑剔的美国市场。
创新是“好孩子”的生命
10年前,好孩子集团的研发部门只有一间小屋和五六个人的时候,宋郑还就订下一个“宏伟”的计划——将来把整个二楼的400平方米全部变成研发部。现在,不仅是整个二楼,研发部门已经占据了两个楼层。
“创新是好孩子的生命。”宋郑还说,这也是公司上下的共识。他平时最常出现的地方,也是公司研发部。
研发部总经理贺新军是好孩子集团的老员工了,他回忆说,10年前刚来到公司的时候,从第一天到研发部上班起,就有一个人天天跑来和工程师们一起做设计。很快,他知道那是他的老板宋郑还。
外销的产品,尽管客户点头就可以开模,但宋郑还还是会在交给客户前提前把关。“他几百种产品全部要看,量很大。”贺新军说,他专门换了一款和宋郑还型号一样的手机,带摄像头,就是为了方便宋郑还在国外时可以给他发研发的新品照片。
1999年,好孩子童车已经在美国市场登上销量第一的宝座,但宋郑还并没有减慢研发的速度。
“1999年,宋总给我们的设计方向提了个要求:四轮置地、推把向上、单手折叠。”贺新军回忆到,这个想法让他很兴奋。当时美国市场上的童车,折叠后就会倒在地上,抱着小孩的妈妈们要弯下腰才能拿起来。而宋郑还希望研制出这种站着用一只手就可以折叠的童车。
“那个难劲,你简直想不到。”贺新军说,一年之后,这样的车终于设计出来了,“这是美国第一个有这样功能的车。”
到2000年的时候,好孩子集团又推出了10个品种,100多款新车先后进入美国市场,好孩子童车在美国的口碑越来越好。“在行业中提起好孩子童车,第一个印象是这家公司能推出新颖的好东西。”贺新军骄傲地说,“因为我们的研发速度远快于美国公司。”
好孩子童车进入欧洲市场的努力同样没有停止过。贺新军说:“如果说美国童车市场是高中生的话,欧洲市场就是大学生水平。”由于欧洲标准的高要求,好孩子童车直到2002年才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这一次仍然以产品创新为敲门砖。当年,好孩子集团应一家欧洲主流童车商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了他们所提出的适合欧洲市场的高档童车。新品推出之后,这家公司的效益一下子上涨了30%多。以至于第二年闹非典的时候,该欧洲公司内部原本禁止员工到中国,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新品销售,老板急得终于顾不得禁令.亲自来到好孩子集团。这一次宋郑还推出的漂亮而实用的新品没有让忠实的合作者失望,一年不到的时间卖出13万辆之多。这一单品销量在欧洲童车市场上几乎没有过。
2002年3月,美国《财富》杂志用7页的篇幅报道了好孩子集团,把“好孩子”的崛起称为现代中国的传奇,宋郑还一夜之间在美国成为公众人物。此时,在美国市场,好孩子童车已经连续4年保持美国市场销量第一的纪录。
现在,好孩子集团已经拥有近2000项专利,每年仅专利维护费用就接近200万元。一些国外合作方多次要求与好孩子集团共同承担专利的研发和申请费用,共同拥有专利权,但都被宋郑还拒绝了。
“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全球经济,就必须领到知识产权这张通行证。”宋郑还说,前几年欧美童车市场下滑时,一些做贴牌生产的同行订单大幅度下降,只有好孩子 集团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做第一只下水的鸭子
宋郑还1968年高中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之后被推荐上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昆山教中学数学。
1985年之前,已经成为副校长的宋郑还,生活一直按部就班,这一年,他兼任效益不好的校办工厂厂长。恰好宋郑还一个学生的父亲是上海一家军工厂的总工程师,而这个军工厂正好要做民用产品——童车。于是,从1989年开始,这个校办工厂开始与这家军工厂合作。
创办初期,宋郑还将自己设计的一个产品专利卖了4万元,但让同事们都想不到的是,他没有用这第一笔专利费补发,因为亏损而拖欠的员工工资,而是给工厂修了个豪华的大门。
宋郑还的理由是:人只要有了精神,什么事情都是能干出来的。“所以我想,首先一定要把人的精神振奋起来。”他说,“现在看来是做对了。”
不久,宋郑还又研究出了第二件专利产品,再次准备在博览会上出售。令他想不到的是,几家企业争着买他的专利,价格飙升至14万元,比他预期的几乎高了一倍。
宋郑还由此对自己的专利产生了信心,他决心不卖专利了。回到厂里他对员工们说:“我们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最好的东西。”宋郑还在这个小小的校办企业中提出了“我是第一,因为我可以是第一”的口号。
很快,宋郑还和同事一起研发出了一辆“推、摇、坐、行样样行”的童车,在当时市场上引起了轰动。这款车申请了专利。接着,宋郑还创立了“好孩子”商标。
宋郑还一开始和美国CASCO公司合作时,准备共同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童车博览会。CASCO的总裁兴奋地告诉宋郑还,他准备用16辆婴儿车摆一个大摊位。
宋郑还反问道:“你有没有想过应该是乘以3,应该有48辆?”
“他当时真的呆了。”多年后。宋郑还得意地边回忆边解释,“我认为要打动客户,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非常惊奇的感觉:啊!你怎么有这么多车子?怎么有这么多品种?你好像是突然长大的。”结果在这次展会上,CASCO-Geoby这个一下子推出48辆不同款式的新品童车,一下子把同行和美国民众“震住”了。
宋郑还喜欢讲他在农村时观察到的一个情景一群鸭子站在岸上都不动,如果一只鸭子先跳下去,其他的就会继续跟着跳,水塘才会活起来。在接下来开辟美国市场时,按规定,广告应该由CASC0公司投入销售指标的4%独立承担,但CASC0迟迟没有投入。于是宋郑还提出,由好孩子集团拿出销售指标的15%做广告。“我就是第一只跳下去的鸭子。”宋郑还笑着对记者说。他这一“跳”,CASCO公司随即跟进,广告开始打开局面。
为了使好孩子集团能够快速发展,宋郑还分别在1994年、1995年、2000年三次引入“第一上海”、“日本软库”等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目前,好孩子集团的股权中,外资股东占78%,宋郑还本人只占有7%到8%。
从这个角度看,宋郑还实际上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他对此并不介意。这个身上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血液,并经历过上山下乡锻炼的“老三届”,把来之不易的事业看得更重。他所希望的是,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好孩子童车,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做得更大。
(编辑:张迎辉)
57岁,江苏昆山人。1989年从中学校办工厂起家,开始生产童车。发明2000多项专利,创立“好孩子”品牌。连续10年全国销量第一,5年蝉联美国销售冠军。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现代中国的传奇。
总部位于江苏昆山陆家镇的好孩子集团,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用品公司之一。在没有选择以铺天盖地的广告来轰炸,也没有靠连篇累牍的媒体炒作的情况下,它成功地由当年一家濒临破产的校办工厂,变身为今天年纯利润过亿元的现代化企业。而宋郑还也由当年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变为身家5亿的企业总裁、江苏首富。
这样的发迹史让人在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好奇。有数据显示:好孩子集团已连续10年占据了80%的中国童车市场,5年蝉联美国销量冠军,全球有4亿家庭都在使用它的产品……
57岁的宋郑还身材高大,普通话中夹带着些许江浙口音。与很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一样,这位好孩子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总有时不待我之感。除了工作,他几乎没有其他娱乐。
“好孩子”的美国梦
宋郑还不会讲英语,但这并不妨碍他10年前就下决心开辟美国市场。谈起开拓美国市场的经历,宋郑还坚称,他依靠的是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制造。他说:“好孩子童车和大多数中国出口企业走了不一样的道路。”
1996年,早已成为国内童车市场销售冠军的好孩子集团,开始计划将自己的产品卖到美国去。最初的想法也是以低价取胜。“我们对中间商几乎报出了成本价。”宋郑还回忆说。作为一家小企业,他们在美国只能找中国人开办的公司做中间商,自己也觉得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希望非常渺茫。由于童车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好孩子童车的低价根本没有打动美国消费者。这种情况直到宋郑还自己设计出了一款新童车才有了转机。
宋郑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商场里遇见一对推着童车的夫妇。小孩子突然哭起来,那位妈妈就将婴儿车向台阶边上轻轻地撞击一下,车子轻轻摇晃起来,孩子马上不哭了。看到这一幕的宋郑还回到公司后,立刻着手研制一款具备摇篮功能的童车。对美国市场已有所了解的宋郑还把这款新车的外型设计得与以往完全不同:前面大圆弧造型显得新颖又气派,还具有直线和弧线两种摇法,轻柔得如同妈妈,稳重得如同爸爸,所以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爸爸摇、妈妈摇”。
当“爸爸摇、妈妈摇”的样品放到美国第二大婴儿用品制造商CASCO公司总裁面前时,这个敏感的商人当即决定与宋郑还合作。
CASCO的总裁在起初只允许“好孩子”和其他中国企业一样为自己“贴牌”生产。但迫切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宋郑还却不同意,他希望还用“好孩子”的品牌,只由CASCO公司负责代销。最后双方谈判的结果是推出“CASCO-Geoby”(Geoby是“好孩子”在国外的品牌名)这一联合品牌。
1996年,由于CASCO在美国的影响,“爸爸摇、妈妈摇”直接进入了沃尔玛,进而又进入了凯玛特、反斗城等主流销售渠道。
接下来,宋郑还又开发了“爸爸摇,妈妈摇”的延续产品——双人童车。这款车面市之后,被称为当时美国市场设计最为成功的双人童车。美国双人童车市场80%的订单都落到了CASCO-Geoby手中。这种有摇篮、车前有着大大圆弧的婴儿车,直到现在都是好孩子童车的代表作品。
熟悉美国市场严格的规范之后,宋郑还进一步强调产品的质量。好孩子除了正常的检测工具和手段外,还有一个国内儿童用品生产企业都没有的人工破坏性测试。美国儿童用品市场的平均退货率为3%,而好孩子不到1%。好孩子依靠设计,性能和质量的优势,成功切入挑剔的美国市场。
创新是“好孩子”的生命
10年前,好孩子集团的研发部门只有一间小屋和五六个人的时候,宋郑还就订下一个“宏伟”的计划——将来把整个二楼的400平方米全部变成研发部。现在,不仅是整个二楼,研发部门已经占据了两个楼层。
“创新是好孩子的生命。”宋郑还说,这也是公司上下的共识。他平时最常出现的地方,也是公司研发部。
研发部总经理贺新军是好孩子集团的老员工了,他回忆说,10年前刚来到公司的时候,从第一天到研发部上班起,就有一个人天天跑来和工程师们一起做设计。很快,他知道那是他的老板宋郑还。
外销的产品,尽管客户点头就可以开模,但宋郑还还是会在交给客户前提前把关。“他几百种产品全部要看,量很大。”贺新军说,他专门换了一款和宋郑还型号一样的手机,带摄像头,就是为了方便宋郑还在国外时可以给他发研发的新品照片。
1999年,好孩子童车已经在美国市场登上销量第一的宝座,但宋郑还并没有减慢研发的速度。
“1999年,宋总给我们的设计方向提了个要求:四轮置地、推把向上、单手折叠。”贺新军回忆到,这个想法让他很兴奋。当时美国市场上的童车,折叠后就会倒在地上,抱着小孩的妈妈们要弯下腰才能拿起来。而宋郑还希望研制出这种站着用一只手就可以折叠的童车。
“那个难劲,你简直想不到。”贺新军说,一年之后,这样的车终于设计出来了,“这是美国第一个有这样功能的车。”
到2000年的时候,好孩子集团又推出了10个品种,100多款新车先后进入美国市场,好孩子童车在美国的口碑越来越好。“在行业中提起好孩子童车,第一个印象是这家公司能推出新颖的好东西。”贺新军骄傲地说,“因为我们的研发速度远快于美国公司。”
好孩子童车进入欧洲市场的努力同样没有停止过。贺新军说:“如果说美国童车市场是高中生的话,欧洲市场就是大学生水平。”由于欧洲标准的高要求,好孩子童车直到2002年才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这一次仍然以产品创新为敲门砖。当年,好孩子集团应一家欧洲主流童车商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了他们所提出的适合欧洲市场的高档童车。新品推出之后,这家公司的效益一下子上涨了30%多。以至于第二年闹非典的时候,该欧洲公司内部原本禁止员工到中国,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新品销售,老板急得终于顾不得禁令.亲自来到好孩子集团。这一次宋郑还推出的漂亮而实用的新品没有让忠实的合作者失望,一年不到的时间卖出13万辆之多。这一单品销量在欧洲童车市场上几乎没有过。
2002年3月,美国《财富》杂志用7页的篇幅报道了好孩子集团,把“好孩子”的崛起称为现代中国的传奇,宋郑还一夜之间在美国成为公众人物。此时,在美国市场,好孩子童车已经连续4年保持美国市场销量第一的纪录。
现在,好孩子集团已经拥有近2000项专利,每年仅专利维护费用就接近200万元。一些国外合作方多次要求与好孩子集团共同承担专利的研发和申请费用,共同拥有专利权,但都被宋郑还拒绝了。
“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全球经济,就必须领到知识产权这张通行证。”宋郑还说,前几年欧美童车市场下滑时,一些做贴牌生产的同行订单大幅度下降,只有好孩子 集团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做第一只下水的鸭子
宋郑还1968年高中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之后被推荐上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昆山教中学数学。
1985年之前,已经成为副校长的宋郑还,生活一直按部就班,这一年,他兼任效益不好的校办工厂厂长。恰好宋郑还一个学生的父亲是上海一家军工厂的总工程师,而这个军工厂正好要做民用产品——童车。于是,从1989年开始,这个校办工厂开始与这家军工厂合作。
创办初期,宋郑还将自己设计的一个产品专利卖了4万元,但让同事们都想不到的是,他没有用这第一笔专利费补发,因为亏损而拖欠的员工工资,而是给工厂修了个豪华的大门。
宋郑还的理由是:人只要有了精神,什么事情都是能干出来的。“所以我想,首先一定要把人的精神振奋起来。”他说,“现在看来是做对了。”
不久,宋郑还又研究出了第二件专利产品,再次准备在博览会上出售。令他想不到的是,几家企业争着买他的专利,价格飙升至14万元,比他预期的几乎高了一倍。
宋郑还由此对自己的专利产生了信心,他决心不卖专利了。回到厂里他对员工们说:“我们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最好的东西。”宋郑还在这个小小的校办企业中提出了“我是第一,因为我可以是第一”的口号。
很快,宋郑还和同事一起研发出了一辆“推、摇、坐、行样样行”的童车,在当时市场上引起了轰动。这款车申请了专利。接着,宋郑还创立了“好孩子”商标。
宋郑还一开始和美国CASCO公司合作时,准备共同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童车博览会。CASCO的总裁兴奋地告诉宋郑还,他准备用16辆婴儿车摆一个大摊位。
宋郑还反问道:“你有没有想过应该是乘以3,应该有48辆?”
“他当时真的呆了。”多年后。宋郑还得意地边回忆边解释,“我认为要打动客户,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非常惊奇的感觉:啊!你怎么有这么多车子?怎么有这么多品种?你好像是突然长大的。”结果在这次展会上,CASCO-Geoby这个一下子推出48辆不同款式的新品童车,一下子把同行和美国民众“震住”了。
宋郑还喜欢讲他在农村时观察到的一个情景一群鸭子站在岸上都不动,如果一只鸭子先跳下去,其他的就会继续跟着跳,水塘才会活起来。在接下来开辟美国市场时,按规定,广告应该由CASC0公司投入销售指标的4%独立承担,但CASC0迟迟没有投入。于是宋郑还提出,由好孩子集团拿出销售指标的15%做广告。“我就是第一只跳下去的鸭子。”宋郑还笑着对记者说。他这一“跳”,CASCO公司随即跟进,广告开始打开局面。
为了使好孩子集团能够快速发展,宋郑还分别在1994年、1995年、2000年三次引入“第一上海”、“日本软库”等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目前,好孩子集团的股权中,外资股东占78%,宋郑还本人只占有7%到8%。
从这个角度看,宋郑还实际上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他对此并不介意。这个身上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血液,并经历过上山下乡锻炼的“老三届”,把来之不易的事业看得更重。他所希望的是,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好孩子童车,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做得更大。
(编辑:张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