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扶贫是深山区群众脱贫的必由之路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修水县深山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产困境共同表现为“一少一差一分散,生产生活有六难”,贫困程度共同表现为“两低一落后”。本文在分析深山区群众生存现状和搬迁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深山区;生存状况;搬迁意愿;江西修水
  
  修水县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群众较多。从2003年开始,修水县对深山区群众开展移民扶贫工作,4年共争取省市专项补助资金近1亿元,搬迁676个自然村5542户29285人,建立集中安置小区80个,走出了一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为全面掌握深山区群众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动态,修水县对目前仍居住在深山区的群众生存状况进行调研,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的移民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深山区群众的生存现状
  (一)山区人口众多
  据统计,修水县目前仍居住在深山区的人口还有17208户82068人,主要分布在除三都镇之外的35个乡镇273个村1737个自然村,较为严重的有大椿、溪口、古市、余段、港口、复原等乡镇。
  (二)自然环境恶劣
  1、深山区群众的生存条件共同表现为“一少一差一分散”
  “一少”,即耕地少、资源少,尤其是水田少。这些地方人均耕地只有0.66亩,水田更少得可怜,赖以生存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生计,有一点耕地也是“挂壁土”、“望天丘”,粮食产量不及山下或平原地带的一半,口粮难以自给。这些地方森林资源锐减,以前靠木材换大米,现在也靠不住了。古市镇的苏区、划坪两村,全村无一分水田,人均旱地也分别只有0.34亩和0.43亩。大椿乡杨津村云坑自然村的廖忠华,全家5口人,仅0.6亩冷水田,亩产不到500斤,一年要买8个月的口粮。
  “一差”,即基础设施差。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许多村组因地处边远深山,居住极为分散,基础设施投入太大,至今还有不少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全县仍有174个自然村不通电,涉及1369户6187人,依旧用松光照明。
  “一分散”,即群众居住十分分散。不少村组零零星星地分散在坡度25度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中,隔着几山几岭,需要走几里的山路才有一户人家,真是“对门人家叫得应,走路却需半昼工”。大椿乡九曲村鸟子洞自然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13户人家散居在方圆10公里的山岭沟壑之间。前几年农网改造时,一棵电杆树的成本只要180元,而每一棵的运费却达650元。
  2、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处境共同表现为“六难”
  一是耕作难。许多山区群众仅有的一点挂壁土都在60度以上的山坡上,土质非常贫瘠,在这上面种点红薯维持生活,加上野猪侵害严重,一年到头所收无几。义宁镇范段村徐世福一家5口1.2亩水田,分布在21丘,群众称为“蓑衣丘”、“斗笠丘”,整田整地全靠人工用锄头翻耕,劳动强度非常大。
  二是行路难。因不通公路,出门就得步行,且山高路陡,悬崖陡峭。如大椿乡九曲村山峰尖自然村,从集镇坐农用车一个半小时,再爬三个半小时的羊肠山道才能到达,真是“百里都无半里平,行路难于上青天”,村民到乡政府不论办什么事情,往返一般需要二三天。据调查,离最近常年通汽车公路距离在3公里以上(不含3公里)的有1180个自然村12179户57426人,其中5公里以上远的(不含5公里)有688个自然村,涉及7609户35841人。由于不通公路,山里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料运进运出,靠的是一双脚板,人挑马驮。
  三是就学难。居住过于分散,教学网点少,读个小学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有的农民子女因读书太远,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辍学在家。调查显示,离最近完全小学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有744个自然村,涉及7919户37226人。
  四是就医难。由于离医院较远,加上经济困难,多数农民得了病,能拖就拖,实在顶不住才看医生。就近无处就医,有的就搞迷信求助于“神婆”、“法师”,结果使一些能及早治愈的一般性疾病也被耽搁不治。全县要到5公里以外的卫生院看病的人口还有12754户60319人,分布在1244个自然村。离医院最远的有20多公里。
  五是饮水难。全县还有1635个自然村未解决饮水问公里问题,涉及16198户77312人,这些地方靠未经处理的自然山溪水为饮水源,天晴水有虫,下雨水混浊。
  六是娶妻难。有不少山区青年男子已过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不少男青年在外打工谈了对象,女朋友就是不肯嫁到山里去。马坳镇多水村高洞自然村住着42户人家,就有17个35岁以上未婚大龄青年,正是“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由于娶妻难,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映,即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近亲婚姻现象增多,造成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型相当普遍。
  (三)贫困程度深
  深山区群众的贫困程度共同表现为“两低一落后”,即:
  一是收入低。由于山区群众居住分散,资金、技术、信息无法交流,形不成人流物流,人们的劳动无法升值。主要表现在现金收入的匮乏以及自身抗击病灾能力的薄弱和支付教育、卫生保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无奈。2006年,深山区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为933元,与同期全县平均水平比要低979.6元。从收入结构看,打工收入是第一大项,占全部现金收入的56%以上,第二是林业收入。
  二是素质低。深山区群众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仅占27.6%,小学文化程度及识字很少的占48.2%,文盲率达18.2%。余段乡茶坑村近五年来没有一个高中生,在校初中生也不多。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柴刀、扁担是他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靠山吃山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山头劳作、床头休闲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节衣缩食、量入为出、听天由命、知足常乐是典型的思想观念。
  
  二、深山区群众搬迁意愿
  
  1、山区群众对目前居住地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在问卷调查中,回答“非常满意”和“满意”分别是2.4%和3.3%;回答“一般”的比例为4.6%;回答“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为62.8%和26.9%,共计为89.7%。可以看出,进一步开展移民搬迁工作具有较好的民意基础。
  2、山区群众的搬迁意愿。由于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年青小伙,都企盼能搬出大山,特别是看到近几年已建成的安置点,搬迁的愿望更加强烈。在所调查的82068人中,表示愿意搬迁的有71032人,占87.49%。只有4.6%和7.91%的人回答“无所谓”和“不愿意”。且离公路越远的要求搬迁的比例越高,依次是61.75%、73.59%、91.64%、90.62%、92.45%、92.41%。在搬迁时间上,有44.3%的人愿意马上就搬,27%的人要求一年以内搬,即有71.3%的被调查者希望在一年内搬出山区。因此,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应该是众望所归。
  3、山区群众希望政府提供的帮助方面。调查中有68.3%的群众希望在“小额贷款”方面能够获得政府的帮助。同时,有15.4%和26.3%的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提供“生活救济”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也有16.2%的山区群众希望政府“提供进城打工的机会”。其它有7.4%的群众要求“技能培训”和其它帮助。
  三、做好下一步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实施移民搬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总体要求,以“有地建房、有路可走、有水可饮、有病可医、有校上学、有电照明、有田种粮、有钱可赚”的“八有”为目标,完善必要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为此建议:
  1、尽快编制与“十一五”规划相配套的深山区移民搬迁规划。要根据资源状况和移民搬迁的特点编制新一轮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细则,搬迁规模控制在离最近常年通汽车公路距离在3公里以上无法生存的居住点和农户,做到有章可循,行为规范。《规划》要体现移民搬迁从政府包揽转变成山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政府给钱安置转变为群众自愿搬迁、政府提供帮助。随着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有土安置难度越来越大。但深山区群众又往往比其他地区群众对农业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有更强的依赖性。实践证明,移民最不愿离开土地,但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又最难脱贫。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一没技术二没本钱的移民,既不能走单纯以种粮谋生的老路,也不能脱离土地、走二三产业安置、自谋职业的险路,现实的选择是在每人保证一定口粮田的基础上,再有效引导移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劳务输出,通过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寻找新的就业岗位,逐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
  2、把山区移民搬迁作为一项重要而长期坚持的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省定政策,市抓协调,县级主管,乡镇组织,村级实施”的工作机制,使移民扶贫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建立深山区移民搬迁专项资金。根据前几年的实践,每个人的移民搬迁成本平均要达15000元左右。建议在稳定或适当增加移民建房补助的基础上,要建立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对安置地的水、电、路、用地、学校、医疗、农田水利、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进行精细测算,由有关部门立项,按照安置规模的大小予以支持。信用部门也要拿出一定规模的贴息贷款用于弥补移民安置费用的不足。
  4、制定促进移民稳定增收的后续措施。搬迁并不等于已经致富。移民安置后,要构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制订好发展规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产业重组、城镇重建、社会功能再造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经济区。一是把移民安置区建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立蚕桑、茶叶、药材、生猪等高效产业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移民走向市场。二是依托工业园区,吸纳部分移民劳动力的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转产创业致富。三是组织劳动力有序输出,鼓励其外出打工和经商。
  5、实施科技扶贫,增强移民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培训力度,提高移民科技素质。同时,要教育移民移风入俗,与安置地村民和睦相处,勤劳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淡忘“移民”身份,成为地道的安置地村民。
  6、建立移民扶贫公开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要公开移民安置政策、补助标准、资金使用和办事程序等。扶贫、审计、财政、计划等部门要加强对移民扶贫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建立严格、周密的移民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机制,把督查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小云等.自愿性移民对贫困和减贫的影响评估报告[R].《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专题报告.
  [2]赖波平.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研究—以修水县为例[D].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论文.
  [作者简介]赖波平,男,修水县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徐永祥]
其他文献
[提 要] 上饶市农村人饮水困难的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文化经济比较落后,饮用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水质问题主要是氟砷铁锰等超标严重为此提出提高饮用水水质和进行上饶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农村;饮用水安全;水质;措施  [作者简介]杨仁定(1953—),男,江西省上饶市水利局工程师;严赣英(1972—),女,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江西上饶 3
期刊
江西省寻乌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40%以上,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我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县份,注重依托优势资源培植特色产业,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培植主导产业创新服务模式繁荣农村经济根治农民贫困”的发展路子。    一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特色产业    山区农业县要发展富民产业
期刊
[提 要] 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贫困地区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扶贫开发;区域经济;政策措施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为农村反贫困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革命老区如何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促进贫困地区
期刊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革命游击纵队的老根据地之一,境内山脉蜿蜒,是浙江省委命名的革命老区市(县),辖属31个乡镇,910个行政村,ll7万人,其中老区乡镇23个,老区村535个,93万人,占总人口的80%。由于老区受地理位置生活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低,与本市经济发展好的区域比照贫富差距大。要加快乐清全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扶贫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贫
期刊
井冈山市位于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中国革命的摇篮、4A级风景旅游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土地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14534.2公顷,耕地面积9666.1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88%和7%,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的农业山区贫困县(市)。近些年来,井冈山市在认真做好整村推进扶贫的同时,以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設为抓手,加大了产业化扶贫力度,着力抓好了农业
期刊
国际粮农组织贸易统计显示,喀麦隆每年进口价值70万美元的蜂蜜,这并不能反映在本国生产和消费的蜂蜜总量。喀麦隆人习惯于从野生蜂群获取蜂蜜。蜂蜜在这里当作饮料消费,以及用于一些传统药物的配制。本文主要阐述养蜂在保护喀麦隆生物多样性和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    一喀麦隆地理概况    喀麦隆位于中非,约有1600万人口,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约40%生活在每天0.8美元的贫困线下。喀麦隆有着丰富多样的
期刊
天心镇位于安远县东北部,与会昌县接壤,全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248平方公里,人口3.65万人,其中居住在深山区的人口就达9600人,深山区居住人口较多,移民扶贫工作任务较重  自实施深山区移民扶贫工作以来,天心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移民扶贫工作部署,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移民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效果明显2005年至2007年共安置移民1437人
期刊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监督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  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检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情况,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监督工作计划  据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2008年8月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重点报告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通过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
期刊
扶贫开发工作面对的是贫困群体,使扶贫开发政策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群体,使贫困群体享受改革的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贫困户建档立卡和管理是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不仅能找出贫困户致贫症结,对症下药,更是扶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最近我们对海东地区的互助县循化县平安,海西州的天峻县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德令
期刊
星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农村人口20.6万,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农业县近几年,星子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引导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走出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9万余人从事经商务工等,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6.1%,年创汇收入5.8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纯收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