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关于史诗的视觉重访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198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中央苏区和南方苏区开始战略转移,最终抵达、汇聚于陕甘苏区。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谈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
参加长征的许多战士,比如红四方面军的这些士兵,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尽管年轻,但是经历了6000英里的艰苦跋涉,到长征结束时,他们都变成经历了战火考验的钢铁战士。(延安革命纪念馆)

  关于红军长征的文学创作一直相当活跃,从陆定一写于1934年长征途中的散文《老山界》,到丁玲参与编辑的《红军长征记》,再到斯诺的《西行漫记》,长征这一中国革命的史诗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到全世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长征的叙述随政治环境而变化,80年代之后,更多角度的材料被展示出来,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长征的面貌,丰富了有关长征历史的叙述。
  在视觉艺术方面,共和国前文化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被称为“将军大使”的黄镇在长征途中创作的速写漫画,少量保留下来的结集为《长征画集》,于1952年出版。解放后,长征题材影片《万水千山》、《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此外,关于长征的海报、小人书等便于传播的视觉创作更为丰富。在这些宣传海报中,有一些是以风景摄影的方式,表现泸定桥、遵义会议旧址等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场所。《人民画报》等以图片作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媒体,在建国后几十年中,也曾多次刊登过红军途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风貌的照片,特定时期的摄影手法形成特定的影像形式,留存在那些照片中。一些拍摄“红军吃过的野菜”、“红军用过的物品”的照片,以静物和图录照片的方式被拍摄,起到一种客观实证的功能。除此之外,来自红色年代的私人留影,今天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中的集体合影和手机自拍,乃至改革开放后外国摄影师对革命圣地的探访拍摄,都是从“长征”出发的视觉观察。
  摄影在长征中记录下了宝贵的历史信息。未来,摄影仍然会在不断的重访过程中审视中国社会,不断讲述长征,并为这一史诗增加新的层次。
红军走过大草原,放眼望去满目荒凉,影响了来自鱼米之乡的南方农民子弟的士气。有个老兵描绘那神秘怪异的风景时说:那简直是地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
长征结束后,红军在延安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且开始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这些战士头戴红军帽、士气昂扬,补充装备后,在延安革命根据地集结,准备开向前线。(延安革命纪念馆)
其他文献
远去,在地平线上,在天地之间,太阳悄悄照耀,平静是一种结局 张为忠 摄天地无极,只有脚印真实,他们穿过,给世界留下回望的一瞥 张为忠 摄疾走的骆驼,何不看身后的天涯 张为忠 摄  冬季的锡林郭勒盟天寒地冻,零下30多摄氏度,让更多的人蛰居温室,好像只有摄影家们蠢蠢欲动。这期间,摄影师张为忠先后两次到那里,深入茫茫雪原,深入到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用相机记录那些与大自然贴近又与大自然抗争的人。
法国的一位作家说过:人要么迷人,要么乏味。我却在摄影史里认识了一位既乏味又迷人的摄影家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他的乏味表现于他的作品之中是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极少夹杂个人情感,感觉是在记流水账,琐碎而精准地还原出物体的本质。他的迷人在于他用隐藏自己的方法拍摄的纽约地铁系列的“都市表情”,与他之前为美国农业安全局拍摄的南方的大量纪实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用的是135小相机,表现
这间老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幅作品又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温故而知新”雪花啤酒第二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展评选现场,来自摄影界、建筑学界的评委们对这幅《老屋印象》展开了讨论。有人提出,这样细腻的画质,很可能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而成;有人提出,这样准确的畸变控制,充分地表现了建筑的美感;也有人认为,照片中光线复杂,色调温馨,估计是经过了精心的布光……在一片分析和赞叹声中,这幅作品获得了一级珍藏
PowerShot G5 X加入了内置电子取景器,搭载了1.0英寸CMOS图像感应器,有效像素达到约2020万,焦距范围覆盖24-100mm的4.2倍光学变焦镜头可应对多种拍摄题材,强调操控性,并具有复古感;PowerShot G9 X强调轻薄化、品质感及易用性,可以轻松放入口袋或随身包中。该机同样配备有效像素约2020万的1.0”CMOS图像感应器以及DIGIC 6影像处理器,采用了28-84m
在当今世界摄影收藏的市场上,他的作品并没有破拍卖纪录,原因十分简单,没人肯拿出来拍,他的东西太珍贵了,不再流通的艺术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2014年5月,大名鼎鼎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说凡是喜欢吃米饭的都是集体主义者,喜欢吃面条的都是自由主义者。我想论文的作者一定忽略了艺术家这个群体,面条和米饭都喜爱,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向往自由的灵魂。  有一位艺术摄影大师,我猜他一定是极其喜爱“
自从用手机拍照以来,几乎完全告别了卡片机,因为论方便,卡片机不如手机;论成像,卡片机又比不了无反、单反。所以本人至少三年没有触碰卡片。此次德法之行,除了主战相机索尼A7RII之外,备用机选择了黑卡?RX100IV。因为RX100IV轻巧便携,或许可以帮我应对不时之需吧。不过仅仅开机试拍了几张,RX100IV便改变了我对卡片机的旧有观念。  成像品质  多年未用卡片机,很大程度还是对成像素质的不信任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却历史悠久。塔吉克的姑娘们爱梳辫发,头戴圆顶绣花棉帽,且能歌善舞,俏丽多姿。2016年7月,摄影师张旭葵深入新疆喀什地区柯尔克孜州塔什库尔干县进行创作,完成了这组塔吉克少女的拍摄。张旭葵拍摄的塔吉克人物作品既细腻又灵动,既飘逸又厚重,充分展现了塔吉克少女的人物特征及民族特点。塔吉克少女 张旭葵 摄
雅克·亨利·拉蒂格  雅克·亨利·拉蒂格,熟悉摄影的朋友多少都见过这位法国人拍的照片:呼啸而过的汽车,楼梯上跳下的姑娘,牵着小狗经过镜头前的女士。他的照片无关哲学命题与人类苦难,从内容上看来,是富家公子日常生活的写照,事实也是如此,拉蒂格于189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上层阶级家庭。他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生没有受过战争之苦。他不但从来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从事过任何正式的工作。压抑而复杂的感情似乎
因“胡杨”精神所在,多年来我一直想去新疆拍胡杨。在拍摄之前,翻阅过大量的有关胡杨的摄影作品和相关资料,对于胡杨的特性、生存环境、天气和季节变化等情况进行了了解。这组照片是希望通过多重曝光的摄影技法,从另一个视角展现出胡杨独特的美。在拍摄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胡杨的精神所感动,我发现自己与这个有着千百年的生灵产生了感应,令我对胡杨充满了敬畏。  Q:这组作品灵感来自哪里?  A:多重曝光适用于多种题材,
照相机是我童年的玩具  大概九岁的时候,我在父母的指引下,到兰州市少年宫摄影班参加了培训,并不是特别深入地学习,老师们主要是培养一个孩子对拍照片的理解和一点点兴趣,拍摄的也多是些纪念照和城市风光之类的照片,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去学英语、学钢琴等兴趣班一样。当时教摄影的张懋德老师对我后来在摄影方面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教我们如何认识一个照相机、如何进行操作等一些摄影基本知识,每次拍完的胶片张老师也会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