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美妙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少年时求学于三味书屋,“三味”有一种含义是“布衣暖,菜根香,詩书滋味长”,读书当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啊。
  从装帧上看,有的书格调高雅、简洁大方;有的书色彩华美、热情灵动;有的书先锋前卫、标新立异;有的书质地古朴、触感温润。未经品读,一本美观的书只放在手里,就足以点亮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无论国学经典、诗词歌赋还是历史名著,都能彰显各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体现作者的精神境界。读者与历代文人墨客相距千百年,却能跟随他们的文字穿越时空,仿佛身临其境,实在是一种大幸运、大愉悦。试想,家中书盈四壁,架上富面百城,择一闲暇午后,徜徉在淡淡的墨香里,随庄子御风九万里,听李白斗酒诗百篇,邀苏轼泛舟游赤壁,逢陶潜采菊遇桃源,有古今鸿儒相谈笑,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焉能不妙乎?
  读经典作品,常会遇到一些炼字、好词、佳句,值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颇有挖到宝藏的快感,令人喜不自胜。“红杏枝头春意闹,水面一一举风荷。晓来谁染霜林醉,清风拂柳月失梅”,四季里藏着诗韵,关情处别有洞天,每留心皆是学问,凭妙笔著成文章。爱读书的人,静观长烟皓月、浮光静影,便欲把酒临风;遥瞰白日依山、黄河入海,又起登临之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常与书籍为伴,自然染上一身才气。
  据《史记》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今人有言:宁把书翻烂,不把书放烂。一本书从白色翻到泛黄,从崭新翻到破旧,折页、画线、笔记、摩擦,留下层层阅读痕迹,足可使人心生快慰。书页的空白处记载着思考的轨迹,书脊的缝隙里生长着光阴的年轮,每一次手不释卷的沉浸,都是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每一回默默无闻的耕耘,都是塑造灵魂的滋养过程。给时光以阅读,给岁月以文明,生活终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培根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可见读书少不了主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指出应该把握好阅读的时间和效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阐明了博览群书时科学的方法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则说明光读书还不够,实践才能出真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善于读书、巧于用书,方能怡情冶性、傅彩长才,处世判事练达洞明。
  积金万两,不如明解经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瑶台月下,众里寻伊千度,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今笑阅,百代恍如过客,书中自有千秋史。
  人生苦旅,天涯难觅知音,书中自有指路人。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讲道:“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读书就是一件这么美妙的事情。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孩子,你常常批评我:不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沒有把废水利用起来冲厕所;房前屋后不栽树;从未上过防洪大堤去参加抗洪抢险,保卫家园。屋后的半块菜园地被你栽成了果树林,我常常在朋友圈晒果树林的花花果果,也常常被人羡慕是拥有私宅后花园的大富豪!孩子,你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起我们居住的环境?可能不仅仅是关注,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记得你小时候,在正月十五送灯(传统习俗:在祖坟前焚香、点蜡烛)之后,你会
响与不响,我都知道你的到来  想与不想,你都住进了我的心头  一颗石子,砸醒沉睡的桃花  三月因此有了动感,如此慌张  另一朵莲,贪图爱情  变幻着,以琢磨不透的速度  丢了心神,丢了一整个夏天的约定  这些年,我一直奔跑在源头  在野地,问天天不语,问地地无言  问日月日月不答,问己却是己心迷  用诱惑,或者幻想种下浪花  力求收获希望,犹如诗歌的美学与艺术  一缕炊烟,不经意拨动过心跳  让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