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1372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衔接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与路径,为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汽车维修;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72-02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从中职到高职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分析
  转段考试、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是目前中职生升入高职的主要方式。笔者收集了对口招生的中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不对接是中高职贯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课设置断层脱节
  对比分析中高职文化基础课设置,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都开设英语、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但课程难度差异较大。中职阶段数学、英语课程只安排在前三学期,后三学期不再开设,而且三学期的总课时数一般不超过180课时。文化基础课设置不连续、总课时数偏少,使得数学、英语基础本来就薄弱的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不但高等数学学得相当吃力,而且还要“重拾”英语。这反映出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设置断层脱节,从中职到高职的内容难度和教学尺度没有全面性、层次性的设计[1]。
  (二)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
  对比分析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设置,中高职阶段都开设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课程,也有少数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课程名称相似。由于中高职贯通的汽车专业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所以专业理论课内容重复也就在所难免,使得中职生进入高职后一些专业课又得从头学起。这反映出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设计和把握上还不够精准。
  (三)专业技能课设置无层次感
  从课程设计上看,中职阶段对升学、就业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做区分,偏重于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对中职生源、普高生源按照零基础普高生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培养,使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不得不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对比应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中高职都是汽车维修工中级,表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不对接。
  二、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是否衔接,更体现在职业技能是否衔接。中职阶段可根据学生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分班进行教学。以升学为目的设计课程体系时,应提高文化基础课的难度,增加文化基础课课时,也可以把高职阶段的一些文化基础课程前移到中职阶段进行教学,提前做好文化基础课程对接。中职阶段完成汽车构造、汽车常规保养等汽车专业基本知识和汽车基本维修技能的学习,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上移到高职阶段,把原本用来安排这些课程的课时用来加大文化基础课的课时。高职阶段在中职阶段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深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增设选修课,使其尽快消除与中职生之间的专业差距。根据汽车后市场岗位任务、职业能力、“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技能等级为分界点构建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在进行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时,应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把不同职业资格等级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对接、技能对接、考证对接的中高职贯通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2]。
  (一)汽车维修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岗位有机电维修、钣喷维修,次要岗位有配件计划/库管员、服务顾问助理、汽车保险专员等。晋升岗位依次有机电主管、钣喷主管、配件经理、服务顾问,维修工也可晋升技术经理。这些岗位可以继续晋升为服务经理,服务经理还可以继续晋升为服务总监。
  (二)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分析
  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刚毕业所从事的工作,中职毕业生主要从事汽车保养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汽车维修、汽车保险等更高一层的工作。鉴于此,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应以升学为导向,中职阶段定位于维修工初级,取得初级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定位于维修工中级及以上,取得中高级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初、中、高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人才层级要求见表1。
  (三)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设计时,中职阶段应加强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教学,注重汽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培养;高职阶段应侧重于专业性更强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培养。
  1.文化基础课模块   在文化基础课设置时,建议中职阶段三学年连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加大这三门课程的总课时数,提高课程难度,达到高中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素质要求,做好与高职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的对接。
  2.专业基础课模块
  中职阶段开设机械识图、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等难度较低的专业基础课,让中职学生能读懂汽车零件结构图,为掌握汽车部件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及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奠定基础。将机械制图、電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等课程作为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的衔接课程,让普高生源、中职生源的学生在同一起点上学习汽车零件图绘制、机械传动原理和汽车电路分析,为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检修等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
  3.专业理论课模块
  中职阶段开设以汽车构造为主的基础性专业理论课,让学生掌握汽车的基本构造;以汽车维修、汽车使用与维护等课程作为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的衔接课程,调动中职生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阶段通过开设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局域网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让高职学生掌握汽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4.专业技能课模块
  汽车部件总成拆装、汽车常规保养等技能课程在中职阶段完成,让学生掌握汽车部件总成拆装的要领,能独立完成汽车常规保养作业;将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维修等实训课程作为中高职技能课程的衔接课程,让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的高职生一同学习汽车维修新技能;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检修等实训课程在高职阶段完成,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5.拓展模块
  通过汽车钣喷、维修服务接待、汽车配件管理等拓展模块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特殊专业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领域拓展的需求。
  四、结语
  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点,围绕不同技能模块、技能等级所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开发出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块,形成能力递进、技能对接的符合中高职贯通的课程衔接体系,实现中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无缝衔接[3]。
  参考文献:
  [1]刘晴.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83-85.
  [2]张建平,曾小玲.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4(2):35-40.
  [3]王元静,代洪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0(4):71-72.
其他文献
[摘要] 劳动教育已重新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系统部署和顶层设计,要求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和家庭社会各层面各阶段。高职院校是面向服务、管理、生产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输送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渠道[1]。因此,聚焦并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内容,是构建更高水平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摘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方案,提出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策略。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级60名中职护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应用情景模拟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满意度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联合标准化
[摘要] 休息权的合法性论证,是解释我国当前休息权机制失灵的一把钥匙。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从劳动出发,以实践为导向,对雇佣劳动关系、社会时间结构、人的全面发展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阐释了雇佣劳动中社会时间分配的基本原理。尝试运用马克思时间理论对休息权展开剖析。首先,通过探讨自由时间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证明自由时间具备成为权利客体的潜质;进而,通过梳理自由时间的三种形态,证明自由时间的规范形态是其成为法律
[摘要] 调研、分析18家外向型企业动物医学类专业职业岗位群,明确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结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设计,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校企合作建成职业技术双语课程群。同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校外,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共建了48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了包括教学动物医院、动物解剖标本馆等5个生产实训基地,并设中、英文对照标识,配
[摘要]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市场对技能型从业人员需求巨大。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塊化教学是适宜于职业教育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从调研分析汽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职业岗位技能本位的模块化教学,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志码]
[摘要] 随着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对高校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现实技术以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特点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内容表达方式,也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交互式自主探索的空间。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在探讨增强现实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对增强现实技术在高校礼仪教学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创建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实践探索了增强现实技术在礼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需求程度及急救意愿,为建立相关培训模式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随机选取该市6所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1200名,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对其现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程度和需求进行调查。结果:120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心肺复苏知识合格率为12.8%;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掌握CPR 技能,并愿意参加培训。大学生获得CPR知识的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