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蝎子绝然想不到自己还没来得及享受爱情的成果,就面临被捕杀的命运。今年5月17日,新华网宁夏频道的记者报道:同心、红寺堡两三千人组成的捉蝎大军,有可能致使野生蝎子灭绝。
有先进技术的支持——捉蝎子灯,既可照明,又可诱捕,效率自然高了许多。有个小伙子对记者说:半晚上他可以捉到半斤,比打工强多了。该区30多个收购点,每天大约收购蝎子200多公斤,约30万只。
要命的是大肆捕捉期正好临近蝎子的繁殖期(6到9月),蝎子三年一代,一年就繁殖一次。如此规模的捕杀只会产生一个后果——野生蝎子被灭绝。
每只蝎子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蝎子没了,结果不难猜想。捉蝎子的、收购蝎子的,算计的都只是有多少钞票能装进自己腰包里,至于蝎子灭绝不灭绝,灭绝后害虫怎样泛滥,谁也顾不得。很明显,捉蝎子有看得见的收益,蝎子灭绝后的结果,由很多人分担,又不只是惩罚他们,谁要去关心?
蝎子的命运,是其它野生药用动植物的缩影。
近10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年需求量高达6000万公斤,出口约3000万公斤。如此高的开采量,不仅使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还致使植被被毁。国家林业局的消息说,曾经遍布淮河以南半个中国的石槲(中药脉络宁的主要原料)目前在我国已经没有“经济产量”了,不得不从越南等国进口。
我国一年甘草消耗量达4万吨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过度采集导致蕴藏量由50年前的200多万吨,减至目前不足35万吨,有濒危的可能。甘草生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甘草的无序采挖,造成草原严重沙化。还是在宁夏同心,甘草收获季节,每天数千人上阵,每挖1公斤甘草,就要破坏60平方米的植被,40多天可以使1.5万亩草场千疮百孔,草地沙化,载畜功能严重降低。
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工种植。且不说人工种植受栽培技术的限制,就单纯比较成本,就会发现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还拿甘草为例,人工种植甘草需要5年的生长期,且需要不断投资,进行管理,价格与采来的野生甘草一样,显然挖比种利润还要高些,又怎么能杜绝滥挖滥采呢?
退一步讲,就算种植的技术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野生品种规模化种植后,生存环境的变化,会使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生长速度、产量、质量发生改变,怎么保证药材的活性成分不下降?怎么保证药材不残存农药符合绿色标准?怎么保证连续生产,产量不降低,满足药厂需要……更大的问题是,大面积、单一品种的种植,是否会潜藏不为人知的生态危机?
众所周知,被当作恢复森林植被的一个普遍做法是人工种植。表面看,森林面积是恢复了,但问题又接踵而至。东北林区大面积营造速生落叶松树种,致使生态严重失调,林间郁闭,土壤板结、酸化,林下高等植物物种基本灭绝。同时由于食物链发生变化,野生动物也失去了生息繁衍条件。
我国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492种,广为栽培的231种。生产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年产量2.5亿公斤左右。许多栽培的中药材因品种退化、盲目引种,导致品质下降,传统产区无法生产出优质的地道药材。难怪有中医抱怨过去开三、五剂即可药到病除,现在增加了三、五倍还效果不明显。可见,把宝押在人工种植上,也是有风险的——会不会药将不药?!
可是,地方政府要不断寻找经济增长点,否则,政绩就会很难看。有22个省都将制药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在风行植物药热的当下,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在自然界更大惩罚来临之前,人类对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充满了自信,觉得没什么是人类技术进步解决不了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灾难已经在或近或远的某一个地方发生,而且正在向更多的人逼近……
有先进技术的支持——捉蝎子灯,既可照明,又可诱捕,效率自然高了许多。有个小伙子对记者说:半晚上他可以捉到半斤,比打工强多了。该区30多个收购点,每天大约收购蝎子200多公斤,约30万只。
要命的是大肆捕捉期正好临近蝎子的繁殖期(6到9月),蝎子三年一代,一年就繁殖一次。如此规模的捕杀只会产生一个后果——野生蝎子被灭绝。
每只蝎子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蝎子没了,结果不难猜想。捉蝎子的、收购蝎子的,算计的都只是有多少钞票能装进自己腰包里,至于蝎子灭绝不灭绝,灭绝后害虫怎样泛滥,谁也顾不得。很明显,捉蝎子有看得见的收益,蝎子灭绝后的结果,由很多人分担,又不只是惩罚他们,谁要去关心?
蝎子的命运,是其它野生药用动植物的缩影。
近10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年需求量高达6000万公斤,出口约3000万公斤。如此高的开采量,不仅使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还致使植被被毁。国家林业局的消息说,曾经遍布淮河以南半个中国的石槲(中药脉络宁的主要原料)目前在我国已经没有“经济产量”了,不得不从越南等国进口。
我国一年甘草消耗量达4万吨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过度采集导致蕴藏量由50年前的200多万吨,减至目前不足35万吨,有濒危的可能。甘草生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甘草的无序采挖,造成草原严重沙化。还是在宁夏同心,甘草收获季节,每天数千人上阵,每挖1公斤甘草,就要破坏60平方米的植被,40多天可以使1.5万亩草场千疮百孔,草地沙化,载畜功能严重降低。
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工种植。且不说人工种植受栽培技术的限制,就单纯比较成本,就会发现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还拿甘草为例,人工种植甘草需要5年的生长期,且需要不断投资,进行管理,价格与采来的野生甘草一样,显然挖比种利润还要高些,又怎么能杜绝滥挖滥采呢?
退一步讲,就算种植的技术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野生品种规模化种植后,生存环境的变化,会使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生长速度、产量、质量发生改变,怎么保证药材的活性成分不下降?怎么保证药材不残存农药符合绿色标准?怎么保证连续生产,产量不降低,满足药厂需要……更大的问题是,大面积、单一品种的种植,是否会潜藏不为人知的生态危机?
众所周知,被当作恢复森林植被的一个普遍做法是人工种植。表面看,森林面积是恢复了,但问题又接踵而至。东北林区大面积营造速生落叶松树种,致使生态严重失调,林间郁闭,土壤板结、酸化,林下高等植物物种基本灭绝。同时由于食物链发生变化,野生动物也失去了生息繁衍条件。
我国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492种,广为栽培的231种。生产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年产量2.5亿公斤左右。许多栽培的中药材因品种退化、盲目引种,导致品质下降,传统产区无法生产出优质的地道药材。难怪有中医抱怨过去开三、五剂即可药到病除,现在增加了三、五倍还效果不明显。可见,把宝押在人工种植上,也是有风险的——会不会药将不药?!
可是,地方政府要不断寻找经济增长点,否则,政绩就会很难看。有22个省都将制药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在风行植物药热的当下,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在自然界更大惩罚来临之前,人类对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充满了自信,觉得没什么是人类技术进步解决不了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灾难已经在或近或远的某一个地方发生,而且正在向更多的人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