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实践研究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yang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文,其教学方式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文章首先对诵读教学的意义展开分析,随后对诵读教学的实施办法进行深入探究,从教师、教学设施以及学生自身等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对古诗文诵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办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简介:杨礼华(1976—),男,福建连城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诵读教学的意义
  1.通过古诗文的节奏规律性,加深记忆
  经典的古诗文往往有一定的音律性,反复诵读就会让人感觉朗朗上口,好比一首有名的曲子如果只让人听一遍,这种节奏感和音调变化与音乐有一定的共性,这会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比如,杜甫的《春望》中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声调上的平仄来看就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所带来的变化,既有声调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又有声调对称的和谐美,方便学生记忆。
  2.体会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在2017年高考全国卷中,古诗文的分数占了150分中的35分,可见古诗文内容与情感理解的重要程度。诵读教学使学生对古诗文内容从参考书的文字表达升级为情绪上的感染,缩短了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学生更容易体会古诗文的情感,更容易被诗人的爱国情怀、思乡愁绪、积极心态感动。比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即便遭遇离别也美好祝愿未来的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人到迟暮却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向上、催人自强的宣言。学生虽然没有诗人苏轼那般离别、贬谪的经历,但是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要像苏轼一样鼓励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困境,不该轻易放弃。
  3.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记载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怀和气节。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饱含大义的济世情怀;又或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君报国之情。学生在诵读时,会被这种无私奉献、忠君报国的精神震撼,充满正气、坚定信念地进行诵读,这对培养他们人文情怀、公民意识十分有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文之后,人格将进一步提升,眼界也会比同龄人更开阔,思考的问题也会更有深度,在写作时也会提出更有水平的观点,引入内涵丰富的古诗文。
  4.提高审美情趣
  每一篇古诗文若是经过细细品味,就能从技巧、情感、背景、手法上获得巨大的信息量。比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从画面上看,描写了枯叶飘落于路上,枳树白花映亮了店墙的早行的凄清景色,而从字词的组合上来看,槲叶、枳花两个意象以“落”和“照”两个动词来表现,不仅使人诵读时对诗产生动态的画面感,还在结构和音调上呈现出比较对称的美感。又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画面上朦胧恬静,而数词开头的结构使该诗在诵读时十分顺畅、舒服。
  二、诵读教学的策略
  1.教师示范诵读,以情绪带动学生学习
  在解释古诗文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为学生示范诵读一遍,首先以情绪感染学生,为学生奠定或悲伤、或愤怒、或闲适的基调,然后开始介绍该诗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逐词解释诗的大意。学生带着之前的情绪去理解古诗文,再借助历史背景的资料便容易与诗人“感同身受”。讲解完之后,教师再诵读一遍,让学生再次细细品味诗中的内涵后再全班齐读,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感就比之前有所缩短。
  2.利用多媒体,结合情景
  古诗文涉及的一般都是一些人生经历、社会现实、爱恨纠葛,教师由于人生阅历比初中生丰富许多,有些许心得和体会,能够为学生示范诵读。还有一些涉及国家兴亡、战乱与和平的诗文,教师诵读的代入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附带动画或者重现历史的视频诵读软件,让学生观看这些画面的同时,感受诵读者的情绪。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悲凉之感,或是“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的零落之苦。
  3.每日一文,培养古诗文学习习惯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古诗文的机会比较少,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制造一个每天都能接触古诗文的机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座号的顺序,每节课前在黑板上板书自己准备好的古诗文,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寻找古诗文,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给其他同学诵读,解释古诗文意思以及解析情感。其他学生可以通过这几分钟时间学习到更多的古诗文知识,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也许初中生的兴趣方向大体相同,学生们摘录一些让自己产生共鸣的诗句,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古诗文的语感,养成了古诗文阅读的习惯。之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知识,补充学生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在介绍《蒹葭》时,由于文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因而认为这是一首求爱不得的诗,而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补充,河水的相隔让人感受到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感,加上白露和霜营造出了朦胧清新的意境,给人缥缈之感。那么,河水带来的距离感是否也可象征为现实中的一切障碍,而伊人可以象征着理想、未来、事业的功成名就呢?教师的补充扩展了诗的内涵,也让学生对诗的理解多了一个角度,对生活也有了新的感悟。
  4.根据诗意,对比诵读
  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初中教材收录的古诗文中,表现最明显的可以说是诗人李清照了,然而初中生在诵读和理解的时候往往察觉不出其风格上的变化,甚至在记忆时会认为每一首诗都是不同的诗人所作,或者在默写两首诗时会穿插诗句,记忆模糊。因为并没有对诗产生完整的理解,也就无法对诗进行区分和归类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将其不同风格的诗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为学生诵读,让学生从教师的情绪中体会几首诗的差别。比如,七年级所学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九年级上册所学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李清照失去所爱之人,又遭遇国家动荡时愁苦与悲痛之情。而九年级下册的《醉花阴》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是李清照前半生与丈夫情感甚好时所作的,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少妇闺情。
  5.举办比赛,提高古詩文鉴赏能力
  初中生们充满活力,大多喜欢竞争带来的快感,语文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让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古诗文。赛制上选定一首必读诗文和一首学生自选诗文,每个学生在诵读诗文之后要提出自己的理解,并且回答出评审教师临时提出的相关问题,经过每个班的竞争进入年级比赛,最后三个年级进行最终比赛。每个学期举办一次比赛。
  三、结语
  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背诵默写,还能培养学生赏析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为高中更高难度的古诗文学习奠定坚固的基础;同时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帮助,为学生在作文表达上增色,在个人情怀的体现上也与同龄人拉开差距,更有内涵和高度。古诗文诵读在初中教学中必不可少,本文为古诗文诵读教学介绍教学措施,以期为古诗文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姚建江.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中旬刊), 2014(10):106-107.
  [2]倪佩芳.以声传情 以情激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吟咏诵读法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1):65-66.
  [3]魏 雪.人教版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 2016(35):49-50.
其他文献
20年前曾被有关部门一度关停的杠杆交易,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成为撬动股市的强劲增量。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也由单向的引进阶段,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双向发展阶段
【正】 印度可以说是亚洲证券市场中最令人惊奇而又最不为人们所知的国家之一。80年代末期,印度证券市场资本总额达到3400亿美元,上市股票约6500多种,全国持股的人数至少在12
根据香蕉黑腐病菌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与其它香蕉病原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ITS1和ITS2间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引物Bth—S(5'-TCTCCCACCCTTTGTGAAC-
【正】 国际投资环境,是吸引、影响、作用于外国投资者可能实施投资行为的各种相对条件、因素、力量的集合地,它是指一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系统配套
有些传统经济学观点习惯将社会生产主体分成实体部门和货币部门,而金融机构则是连接这两大部门的桥梁。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从资金盈余方取得货币,再提供
永州“老三篇”编入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通过学习永州“老三篇”,汲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有利于永州广大教师将本地圣贤先哲
【正】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一直是印度国民经济的最重要部门。目前,印度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占27.66%,全国人口的73%生活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产品为原
【正】 1991年5月26日,印度南部小镇的一声炸响结束了年轻有为的印度政治家拉吉夫·甘地的生命,从而给尼赫鲁家族对印度40年的统治划上了一个句号。在党派斗争激烈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