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发展变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零售业态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3. 1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零售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行业。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零售业也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不断创新并得到快速发展。
近十多年来,随着加入WTO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零售业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国际零售巨头纷纷看好我国市场,以连锁形式将各种零售业态输入我国,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家们纷纷走出国门学习经验,不断引进了一些新型的零售业态。因此,我国在短期内就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零售业态,这些零售业态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
二、我国零售业态的现状和问题
(一)多业态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百货店一枝独秀,一直主宰着整个零售业,占有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从90年代开始,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迅速,西方国家100多年才形成了目前的业态格局,我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基本赶上,形成了新旧业态并存发展的竞争格局。特别是加入WTO后,各种新型业态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零售传统百货业态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目前我国的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商店、便利商店、网上购物等新型零售业态正日益成为我国零售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业态结构严重失衡。
每一种业态的产生都是与人口、购买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关联的,各业态之间只有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才能健康发展。然而,国内的业态结构严重失衡,各业态比例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而农村乡镇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如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网点数量不多,规模普遍偏小,连锁企业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业态结构的失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三)新型业态水土不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相继进入我国,在短时间的新鲜劲过后,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新型业态的零售企业或关门、或停止发展、或勉强维持。如日本著名零售企业伊势丹百货进入中国后,虽然在天津开店较成功,但在济南开店两年后就关门大吉,其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水土不服”应是其主要原因。盲目引进国外成功的业态并不能保证在中国也能获得成功。只有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业态才能得到发展和繁荣。
三、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动因
(一)消费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是一切零售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导入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的业态具有不同的经济存在基础,只要条件成熟,相应的业态形式就会进入并生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水平都有了巨大变化,同时,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从而促进了零售业态的不断革新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技术进步对零售业态生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零售业发展到成熟期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要求业态不断创新,以战胜竞争对手。技术进步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因为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商品的购、运、销、存等各环节的费用,从而可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纵观西方世界零售业近百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各种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技术的影响,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业态的成型化,从而也加速了业态模式经验的运用和推广。
(三)企业的竞争行为。
市场竞争是业态产生的基础,企业想要保住甚至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创新,引进新业态,制造新的消费热点。可以预见,市场竞争态势的演变,必然还会继续引起各种零售业态的彼消此长和延绵更迭。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管理,促进业态结构优化。
面对业态结构的失衡和新业态的起伏不定。政府应加强管理,参与零售业的发展规划,为零售业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一些大型百货公司和超市的发展对小型商店的经营造成了冲击,威胁到了个体经营者的就业,也不便于消费者的零星采购和无汽车者及老年人的就近购买问题,则应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限制大店的建立与经营,以反垄断来适当保护小企业。同时为零售商搭建信息平台,做好预测、预警工作,解决好零售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探索新型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把几种不同的业态整合在一个商场里,如“超百模式”,“超专模式”等,它产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人们对消费有着不同的需要,复合模式就能整合各种不同需求,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竞争力,企业利润空间大大加强,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趋势。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当代经济科学,2002(04).
[2]洪涛.我国百货业态创新发展空间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2002(4).
[3]杨德锋,张帆.关于零售业态变革的研究. 商业研究,2005(13).
关键词 零售业态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3. 1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零售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行业。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零售业也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不断创新并得到快速发展。
近十多年来,随着加入WTO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零售业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国际零售巨头纷纷看好我国市场,以连锁形式将各种零售业态输入我国,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家们纷纷走出国门学习经验,不断引进了一些新型的零售业态。因此,我国在短期内就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零售业态,这些零售业态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
二、我国零售业态的现状和问题
(一)多业态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百货店一枝独秀,一直主宰着整个零售业,占有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从90年代开始,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迅速,西方国家100多年才形成了目前的业态格局,我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基本赶上,形成了新旧业态并存发展的竞争格局。特别是加入WTO后,各种新型业态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零售传统百货业态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目前我国的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商店、便利商店、网上购物等新型零售业态正日益成为我国零售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业态结构严重失衡。
每一种业态的产生都是与人口、购买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关联的,各业态之间只有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才能健康发展。然而,国内的业态结构严重失衡,各业态比例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而农村乡镇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如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网点数量不多,规模普遍偏小,连锁企业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业态结构的失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三)新型业态水土不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相继进入我国,在短时间的新鲜劲过后,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新型业态的零售企业或关门、或停止发展、或勉强维持。如日本著名零售企业伊势丹百货进入中国后,虽然在天津开店较成功,但在济南开店两年后就关门大吉,其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水土不服”应是其主要原因。盲目引进国外成功的业态并不能保证在中国也能获得成功。只有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业态才能得到发展和繁荣。
三、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动因
(一)消费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是一切零售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导入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的业态具有不同的经济存在基础,只要条件成熟,相应的业态形式就会进入并生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水平都有了巨大变化,同时,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从而促进了零售业态的不断革新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技术进步对零售业态生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零售业发展到成熟期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要求业态不断创新,以战胜竞争对手。技术进步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因为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商品的购、运、销、存等各环节的费用,从而可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纵观西方世界零售业近百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各种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技术的影响,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业态的成型化,从而也加速了业态模式经验的运用和推广。
(三)企业的竞争行为。
市场竞争是业态产生的基础,企业想要保住甚至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创新,引进新业态,制造新的消费热点。可以预见,市场竞争态势的演变,必然还会继续引起各种零售业态的彼消此长和延绵更迭。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管理,促进业态结构优化。
面对业态结构的失衡和新业态的起伏不定。政府应加强管理,参与零售业的发展规划,为零售业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一些大型百货公司和超市的发展对小型商店的经营造成了冲击,威胁到了个体经营者的就业,也不便于消费者的零星采购和无汽车者及老年人的就近购买问题,则应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限制大店的建立与经营,以反垄断来适当保护小企业。同时为零售商搭建信息平台,做好预测、预警工作,解决好零售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探索新型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把几种不同的业态整合在一个商场里,如“超百模式”,“超专模式”等,它产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人们对消费有着不同的需要,复合模式就能整合各种不同需求,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竞争力,企业利润空间大大加强,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趋势。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当代经济科学,2002(04).
[2]洪涛.我国百货业态创新发展空间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2002(4).
[3]杨德锋,张帆.关于零售业态变革的研究. 商业研究,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