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优化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优化。结论: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要素,是优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有效途径;模块化教学是体育专项化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方法,模块化教学根据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特征,将相同或相似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正向迁移”和“递进关系”的教学活动按照从简至繁、由难到易、有序分类的原则安排在同一模块,进而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建议: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采取“4 1”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体育学核心素养;课程;体育专项化;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05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并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课程标准着重说明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在宏观层面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校体育的课程结构优化和实施指引了方向。同时,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鼓励各级学校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为现实依据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课程方案[1]。上海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早在2012年就开展了“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习得运动技能、服务终身体育方面成果显著[2、3]。但是,新课标引领下的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应何去何从?是按照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还是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做出优化?这是亟需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上海市徐汇区进行了区1号工程《高品质优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课改实践体系》高中体育子项目研究——《高中体育教学指南》。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对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进行必要的优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研究前期,通借助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文献,梳理现阶段有关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1.2.2 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上海市现行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课程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进行优化。
  2 分析与讨论
  2.1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学段,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必经之路”,高中阶段的学业和升学压力较大,家长、学生和学校的精力多是用在学生的学业和升学上,造成了长期以来高中体育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局面,而且高中阶段學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处于较低水平[4]。对此,国家层面多次强调应发挥高中体育课程应有的功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鉴于此,上海市教委在高中阶段积极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前提,以专项运动技能为教学载体,采取走班制的班级组织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练项目的自主选择权,以专项学练的方式在高中阶段持续地学习1-2 项运动技能。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专项运动技能预设目标实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唤醒学生持久参与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应有的品德、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5]。高中阶段实施专项化的体育课程不仅符合学校体育“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即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满足了当今时代对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变革的诉求[6]。
  经过为期一年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有超过 80%的学生喜欢或者比较喜欢专项体育课,有近90%的体育教师和校长赞同专项化教学改革方向,专项化的课程形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7]。为深化改革,上海市教委在2015年印发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任务,规范了课程和教学的组织实施。实施至今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
  2.1.1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结构课程的价值理念、组织形式以及具体的体系框架是通过课程结构展现出来的,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参照依据。一般而言,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与评价4个要素,其中课程内容是课程结构和实施的主体部分[8]。因此,下文将分别分析专项化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重点探讨两者的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上海市徐汇中学专项化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是通过专项的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通过专项化的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体能(包含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专项化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考核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专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测试。
   课程设置按照《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大纲》中课程组织实施的相关规定,遵循尊重事实基础、逐步开设、学生选项优先、小班化教学的原则。根据学校体育教师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设置了7门专项化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还增设了体育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专项运动技能、专项运动体能、专项体育文化和专项体育精神。教学实践过程中,各专项选修课程以运动技能为课堂教学主线,专项运动体能一般放在下课前10-20分钟进行,专项体育文化的教学主要以裁判知识介绍和赛事欣赏的方式展开,专项体育精神的教学主要通过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同学之间相互交往进行。   2.1.2 专项化课程案例上海市徐汇中学于2017年9月份正式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受教师运动专项技能和场地器材的限制,目前开设7门专项课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详情见表1。
   具体课时安排,严格按照专项化课程改革要求,每周4课时专项课,另外还设置了1课时的体育活动课,详情见表2。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体育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它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高中体育新课标在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将其设定为课程目标。在此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新课标呈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结构。
  2.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重点发展体能、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识;健康行为,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体育品德,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考核与评价采用的是学业质量水平的方式。
   课程内容方面,总体包含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包含体能和健康知识;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发展个性的需要,内容包含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型体育类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不同运动系列又包含了多种运动项目,例如球类运动系列就包含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需要说明的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应采用“模块化教学”,指出高中三年整体的教学计划除体能和健康教育各1个模块外,其他每个运动项目应具有相对完整内容的10个模块组成,共计12个模块,一个模块为18课时。模块教学的提出不仅大大加强了系统性的学练,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方式。
  2.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模块化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强调以“模块化教学”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根据对其所提供的说明和案例的分析,可将“模块化教学”归纳为一种主题鲜明,根据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特征,将相同或相似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正向迁移”和“递进关系”的教学活动按照从简至繁、由难到易、有序分类的原则安排在同一模块,进而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在原有的单元教学活动之上改进的一种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与单元教学计划之间的结合程度。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新课标在阐述课程内容之后的“选课”说明。建议学校根据各自的现实情况(校情)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情),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最多可选择3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此处与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组织实施方式如出一辙。 结合以上分析,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由一开始的试点,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再到扩大试点改革并实施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但是,相较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領下的课程结构,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所以,现阶段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需参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进行必要的更新迭代,重新赋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定的优化完善。
  2.3 两种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两者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专项化课程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习得运动技能方面成果显著,但是在发展学生体能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对运动健康知识和体育道德品质的教学关注较少。反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注重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教学,规定体能和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内容。就课程目标而言,后者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9]。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后者针对必修选学部分提出“模块”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前者最大的优点在于打破了原有体育教学的行政班界限、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自行选学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发展学生体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重要性。后者更像是对前者的改良继承版,规定了体能和健康教育为必修必学内容,继承了前者的选学优点,提出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建议在课程实施中采取“专项化”的课程形式打破行政班界限,不同项目设立不同班级。考核与评价方面,内容上前者仅涵盖了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后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知识和体育品德的考核;形式上后者的“学业质量水平”不仅包含身体能力和技能的考核,而且将健康与体能的理论知识也纳入其中,后者更加全面。综上所述,专项化的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与评价和模块化教学方式,是优化高中专项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2.4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优化
  结合以上分析和对比,根据实际校情和学情,对我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进行了以下的优化。
  2.4.1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优化课程目标,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课程设置仍沿用之前专项化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必修必学内容参照新课标中给出的学业质量水平为标准;必修选学部分即专项化课程采用专项技能考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图3)。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和教学的主体部分,高中三年完整的教学内容应包含12个模块。但是,由于我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未能促使我校男、女生的体能状况向好发展,因此将体能内容增设为2模块。最终的课程内容模块设置为:体能2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各运动项目10个模块。体能增加了1个模块,整体课时也随之增加18课时。但我校体育专项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4课时专项课1课时体育活动课,高中阶段体育专项课共计432课时,满足模块化教学对课时数(216)的要求。
  2.4.2 模块化教学案例基于上述课程优化,为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采用模块教学方式,根据相似内容安排在同一模块、相互联系紧密的内容安排在相邻模块的原则,对必修必学的体能和健康教育及必修选学中的羽毛球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模块内容安排,详见表3、4、5和图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要素,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技能,而且能够兼顾学生的体能、健康和体育品德,是优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3.1.2模块化教学是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主题鲜明,根据运动项目自身的动作技术特征,将相同或相似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正向迁移”和“递进关系”的教学活动按照从简至繁、由难到易、有序分类的原则安排在同一模块,从而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1.3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采取“4 1”的课程设置,即每周4课时专项课,1课时体育活动课。
  3.2 建议
  3.2.1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优化,可以从专项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要素入手。
  3.2.2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应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还应增设体操、田径、武术等基础运动项目的选修课程;同时需注重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多样性,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3.2.3 为充分发挥80分钟“大课时”的教学意义,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应根据学情注重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计划的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荣俊杰,阎智力.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问题及其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5(2): 231-235.
  [3] 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 2016, 23(1): 121-126.
  [4] 荣俊杰.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沪教委体 [2012] 79号.
  [6] 王登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局与破局[J].中国教育科学,2014( 01 ):35.
  [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3 年高中体育专项化教育改革试运行情况[EB/OL].(2014-09-15)[2015-03-02]. http://www.shmec.gov.cn /html/article/201409/76080.php.
  [8] 余保玲,吴叶海,傅旭波,等. 普通高校“三全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體育学刊, 2020, 27(1): 111-116.
  [9] 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 2018, 38(2): 3-20.
  收稿日期:2021-05-20
  作者简介:袁策(1986-),男,江苏盐城人,硕士,中教二级
  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其他文献
财政空间是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维持财政空间的基础条件与以往不同.研究发现,我国债务空间随统计口径扩大有所收窄,而多个口径下的财政赤字都处于上升通道.与同时期人均GDP10000美元的国家相比,中国基础财政盈余率均值(2012—2019年)为-3.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近一倍,但债务负担率均值(2010—2019年)为35.50%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66.37%的一半左右.财政赤字上升源于积极财政政策导向下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综合素养与作业分层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意识到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布置作业的弊端,针对作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在明确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分层作业的必要性基础上,从不同教学方面探析分层作业的具体对策,从细析学生基础,关注班级学生分层;关注学科特色,设计多元分层作业;重视教学评价,构建多元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析如何优化设计分层作业,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在此大背景下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科目的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切实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效率。本文旨在分析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教师开展实际教育活动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方法。
本刊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2021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同时,注重打通学科界限,跳出学科看教育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版遴选出如下话题。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能源系统需要深度转型,而发展新能源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文章利用综合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模型框架,比较了当前能源系统转型力度下和未来能源系统加速转型下的经济社会成本和收益。研究表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深度转型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和美丽中国的空气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风光发电的大规模发展将促进自身成本和我国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带动我国光伏和风电设备出口及其他出口行业的发展,驱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加速能源转型还将带动就业岗位的净增长和环境健康效益,避免大量因碳排放造成的社会成本。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讨论了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作为我国教育科目中的三大主力之一,我们有必要去不断更新与发展我们的英语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高效率地学习英语。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将游戏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将非常有利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提高英语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爱好。本文将对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理想育人环境、形成良好育人氛围,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其中劳动素质是高校学生各项素质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高度可塑性,他们的观念还未完全定型,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将会导致大学生自身劳动观念出现偏差,进而会影响到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很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劳动素质提升。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劳动素质存在问题,分析了校园文化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行各业的发展成果也令人瞩目。随着财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财务管理精细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越来越成为各个行业财务工作的发展方向。精细化的理念运用在财务工作当中,能够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本文针对财务管理精细化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有关问题的探讨,以期能够为行业做出贡献。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拓宽知识面,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作业设计中缺乏针对性、分层性和团队性,导致学生作业完成的兴趣较低,无法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汲取“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注重团队型作业设计,增强作业的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通过整改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英语课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