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舟是古今人们最喜爱的一项户外娱乐健身活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其远古人们的实践,给商代制造出木船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由于船桨、锚和舵的发明,又给后世人们泛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泛舟活动。对古人来说,乘船旅游要比陆地行走舒适多了,而且自我荡桨,欣赏沿途风光山,其乐无比。因此,《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就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真乃快哉!
采芙蓉
李世民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解析】采芙蓉,就是采荷花。唐太宗李世民写他与宫妃乘船在河塘采荷花的情景。诗的开头写他和宫妃携手结伴登上彩雕的画舫,在水塘中采荷作乐。画舫过处泛池层层轻波微浪,溦风吹动,飘来阵阵荷香,水上的莺和凫被荷人惊动,乱飞乱鸣。两句诗虽未写采荷的具体行动,却写出了采荷的乐趣。最后四句写采荷之后,塘中荷花已显得稀少,宫妃们佩戴的手钏叮当声也停止了。钏,是妇女腕上戴的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手镯,采荷结束,只听到水塘上歌声悠扬嘹亮,这时已是日暮黄昏,鸟雀归林,李世民与宫妃们乘坐彩船载着采集的荷花返回宫殿去了。建章宫,本是汉初皇宫,宫在未阳宫以西,长安城外。此处借汉宫喻唐宫。
诗中描写皇帝携宫妃乘船采荷寻欢作乐的情景,说明泛舟在唐朝宫廷中的流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早晨离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经过一天时间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在沿途两岸猿猴啼鸣之声的伴随之下,轻舟驶过了崇山峻岭,心身感到格外快爽。此诗乃作者被贬途中欣闻大赦后之作品。
泛舟
戴叔伦
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
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解析】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月夜在江上划船的闲情逸致。一叶扁舟,在秋天飒飒的晚风中,漂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中。小舟沿着江岸向前划去,航行很稳,小船渐远,暮色渐浓,烟雾弥漫,露水滑重。划动船桨,独酌一杯,别有一番情趣。小船静静地向前划动,江上明月徐徐升起,江天一色,好像天空有些低沉了。江上的月夜是何等的寂静。此情此景,令人陶醉,坐在小舟上,任它漂流,误过了子猷溪还不自觉,真是乐而忘返了。
诗的最后一句用典故东晋王子猷居山阴,曾在雪夜访问在剡溪的好友戴逵得至乘舟到达,王子猷不去见好友而掉船返,别人问他何以为此?他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本诗中用此典故表明月夜泛舟乐而忘返的兴趣。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成都侯商……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立羽盖,张周帷,辑棹越歌。”反映出有钱人家,他们开拓娱乐项目,就把陆地上的游戏移到了舟船之上。
到了南朝时,把泛舟定为节令活动,这在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即每年各地均有“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的习俗。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四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这从中就反映出当时泛舟赏景的感触。
城西陂泛舟
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解析】年轻美貌的歌女,长着细长弯弯的蛾眉,洁白的牙齿。她们在横笛短箫的乐曲声中,歌唱着动听的歌曲,乘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欣赏着悠扬的歌曲,春风徐徐拂面,任凭船帆轻轻摇动,天色渐晚,看着那采船的缆绳徐徐向前,游船之上歌声悦耳,舞姿翩翩,连那水中的游鱼也吹开细细的浪花游来游去,那空中的飞燕带来朵朵飞花,好像都在欣赏游船上的歌舞。如果不是有这样能划桨的游船,即使畅饮百壶美酒,又怎能得到这么多的乐趣。
汉中漾舟
孟浩然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解析】泛舟的地点是陕西省内,汉水上游,汉中一带。这时候积雪早已融尽,坚冰早已化开,严寒的冬日已经过去,正值春日江水畅流,潭水清澈碧绿,驾着一叶轻舟在水中任意漂泊,来来往往,玩得十分快意,真是乐而忘返了。划船的女郎头上的金钗倒映在波光中摇动,岸边的积沙被太阳照得闪光耀眼,在小船上开怀畅饮,吟诗联句,那游鱼飞鸟、花草树木无不为之动情,与泛舟人同饮同乐。这样轻舟荡漾的良辰美景机会难得,一定要玩得尽兴而归。待到归去时,已是天色昏暗需要点燃蜡烛的时候了。
这首诗写出了划船戏水的乐趣和极高的兴致。
到了唐朝,人们好泛舟游赏,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溪,人们都要放桨而游。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每值公余之暇,或退职隐栖之时,都会结伴登舟,外出漫游,并以泛舟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娱乐游戏。在这群喜好泛舟活动的人们中,唐代诗人可算首屈一指,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唐代泛舟诗篇。 据《全唐诗》关于写泛舟的诗词统计中,仅涉及泛舟内容的就有500多首,其中以泛舟诗为题的就有195首。在这些诗歌中,不少泛舟调为名家所撰。诸如,杜甫在《城西陂泛舟》里写道:“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孟浩然在《北涧泛舟》里写道:“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泛舟侍宴应制
张易之
平明出御沟,解缆坐回舟。绿水澄明月,红罗结绮楼。
弦歌争浦入,冠盖逐川流。白鱼臣作伴,相对舞王舟。
【解析】清晨,天色晴和,皇帝乘画船从御河漂漂驶出,解下船缆,任小舟在水中漂游。晚间,明月高照,碧水清澈,宫女们又聚集在华丽的画楼上,她们演奏乐器,载歌载舞。最后两句写水中的游鱼好像和仕官们作伴,它们在玉舟两侧翻腾跳跃,好像给人们助兴。
这首诗概括写出了皇帝泛舟时的自然景物和宫女们载歌载舞的情景。
唐代曲江池,有水有林,楼殿相间,风景宜人,多被诗人赞美,成为长安八景之一。从秦朝开始,曲江池风景区业已存在,当时称为“隘州”。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此地更名为“宜春苑”。隋文帝执政建都大业(长安)后,又改名为“芙蓉苑”,延续到唐朝名称未变,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游乐的著名场所。隋唐交接期间,因战事影响,曲江园区成为荒凉之地。后经唐玄宗李隆基精心修建,疏浚开渠,广建亭、台、楼、阁,使曲江池占地七十万平方米,其中未含原有的“芙蓉苑”,占地一百四十四万平方米。
唐代每逢长安新料进士放榜之后,皇帝恩赐他们漫游长安名胜古迹,其中曲江池泛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所以,每当新科进士们在曲江泛舟畅饮时,个个争先呤诗作画,感谢皇帝恩赐。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但已经46岁了,他高兴之时作了一首诗《登科后》,诗中曾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倾述了他及第进士,泛舟畅饮的心情。可惜“安史之乱”以后,曲江池遭到严重破坏,池水干涸,碧波泛舟的情景不复存在。解放以后,曲江池逐步恢复了曲江泛舟的面貌,给游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地处唐长安城北,大明宫内的太液池(又称蓬莱)和鱼藻池,同样是泛舟漫游的好地方。唐代诗人李绅在《忆春日太液池亭侯对》中这阿姨那个写道:“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鹢匹蓬莱。”这种船头画鷁鸟的大船,游荡在蓬莱山周围的情景,充分说明太液池是一个唐代宫廷泛舟的好场地。
浐河,唐代长安八水之一。附近有一个广运潭,是当年有名的泛舟之地。泛舟时,船上摆放着许多各国和各贡来的名产,是唐玄宗为了显耀大唐帝国的兴盛,进行泛舟检阅的一项活动。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朱庆余
故人同泛处,远色望中明。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
周回余雪在,浩渺暮云平。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解析】诗人与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在昆明池一起泛舟,远远望去,水中月色空明,岸边的细砂隐隐可见,仔细一想原来是月色时的微光蒙蒙胧胧。泛池回来还看见点点余雪的痕迹。江面烟云迷茫,暮色苍茫,在水中泛舟时那水鸟随着船桨嬉戏飞翔,小船在水波中荡漾。小岛上的林木多数不能识别,只是偶然知道一些树的名字。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的感受,过去曾认为自己赏识过池中泛舟的乐趣,现在才感到都不及今日与老友在昆明池泛舟这样情深意浓。
这首诗是写在昆明池泛舟的自然景色和喜悦之情。
奉和进船洛水应制
薛眘惑
禁园纡睿览,仙棹叶宸游。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
【解析】一二句中的“禁园”和“宸”,都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即指洛阳。两句呼应写皇帝泛舟遍游帝王之乡,这时候洛北一带正是芳草遍地,杂花盛开,正是乘坐着彩画的游船,饱览景物之美。直到兴尽而归已是夕阳西下,洛水之上烟霭茫茫。
这首诗是作者感应皇帝之命写的诗,极力描写洛水泛舟的景物之美。
宋代泛舟游乐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各地区每逢节日,由官府或大户牵头,筹备彩舟画舫与女乐歌舞,进行水上游行,深受观众欢迎。《都城纪胜》记载:“西湖舟船,大小不等……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舟中所须器物,一一毕备,但朝出登舟而饮,暮则径归,不劳余力,惟支费钱耳。” 为了方便湖上游客,杭州生意人还准备了许多后勤保障性质的船队, 据《梦粱录》卷一二记载:船帮中还有特殊的小脚船,“专载贾客妓女、荒鼓板、烧香婆嫂、扑青器、唱耍令缠曲”。此外还有投壶打弹百艺诸船,都属于供湖上游客欣赏的文艺演出船只。
寒塘曲
张籍
寒塘沉沉柳叶疏,水暗人语惊栖凫。
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烛照水射游鱼。
【解析】春天的夜晚,寒塘之上夜色沉沉,水上一片、岸边垂柳的枝叶也模糊不清。少年们在船上欢声笑语惊得栖息的水鸟纷纷飞起,水面上十分热闹,这时候船上的少年们喝得醺醺,他们还在船上手持蜡烛照亮水面捕射游鱼。
诗中主要写出射游鱼这种活动是在夜晚进行的,而且还要用烛光照明水面。
昆明池泛舟
贾岛
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
【解析】诗的第一句写摇船人摇动一枝船橹,小船慢慢地漂浮在碧绿的浮萍之中。用“泛泛”二字描写小船的轻盈,摇橹的轻快。三四句写昆明池寂静的自然环境,岸边竟无一人垂钓,更显得水天空阔,泛舟人一面欣赏天然美景,一面泛泛划船,不知不觉之中由绿萍丛中进入水塘深处。
四句诗看来都是写景状物,言外却含蓄地表达了泛舟的雅兴,已到了令人忘情的地步。
元王朝建都北京后,杭州西湖仍作为江南最知名的游览胜地,保持了昔日的繁华,画舫游船,来往湖上,迎送着南北游客。京都北京,泛舟娱乐仍然盛行。据《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朝君主让宫女们以划船为游戏,自己乘坐大船,逐处赏景,又作采菱小船,缚彩为棚,木兰为桨,命宫娥乘之以采菱为水戏”。说明当时泛舟活动也盛行不衰。 宫中乐二首(选一)
卢纶
台殿云深秋色微,君王初赐六宫衣。
楼船泛罢归犹早,行遣才人斗射飞。
【解析】宫廷之内,台殿楼阁一片秋色,天气微凉,天空飘着朵朵秋云。这时候皇帝赐给六宫宫女华丽的衣服准备泛舟游乐,皇帝和宫女们在彩船上泛舟于秋水之中游览十分欢快,归来的时间尚早,于是皇帝打发宫女作射飞的表演,继续寻欢作乐。
诗中写出泛舟和射飞两种活动在唐朝宫廷的流行情况。
泛池舟
李德裕
桂舟兰作枻,芬芳皆绝世。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
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
【解析】泛舟用的小船制作得何等精致,用芬芳的桂木做成船体,用芳香的兰木制成船桨,真是芬芳无比。但这样的小舟只能在小溪中缓缓漂游,哪能渡过大江大河呢?清冷的夜晚,明月高悬树梢,冷冷的夜风吹散了碧绿的潭水边的烟雾。自己不能同鱼子同舟共渡,同声高歌是十分遗憾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种精致小巧的桂舟,只能在浅池塘中漂游,不能渡过大江大河。
明清两朝,泛舟活动更为丰富多彩。据《板桥杂记》记载:“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踏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更为突出者,又有《续板桥杂记》说:“泛舟者始于初夏,讫于中秋。当夫序届天中,日逢竹醉,游船数百,震荡波心。”当此兴盛之时,泛舟者携妓载酒,你唱我歌,丝竹之乐,响彻云霄,其船帘桅彩迎风飘曳,更呈现出一片锦绣,使人乐而忘返。
泛溪
项斯
溪船泛渺瀰,渐觉灭炎辉。动水花连影,逢人鸟背飞。
深犹见白石,凉好换生衣。未得多诗句,终须隔宿归。
【解析】舟行在溪水中,行进越远越深,越觉凉爽宜人,那炎热烈日的酷热好像被水上的凉风驱尽,水波荡漾,浪花飞溅,惊起水鸟,展翅起飞。溪水深池,白玉叠,更觉得满身凉爽,似乎应加添衣服了。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不觉诗意盎然。最后两句,诗人说他决心写出一首好诗,否则宁愿在溪水舟中过夜,以此表达泛舟的喜悦。
东鲁门泛舟二首
李 白
其 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 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解析】其一。唐天宝三年,李白因受朝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开始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他以梁国东鲁为中心,广泛游览大江南北,东鲁即今山东曲丰,东鲁门在曲丰城东。诗中描写了一幅夕阳将落时的奇妙景色,天开,往往形容日出的景象,此处却用来写日落,水中倒映的天色,由于夕阳余晖的照射而分外鲜明。如此美景,正是泛舟水上的大好时机。诗人接着抒发了泛舟时感受,水波荡漾,水流萦回,因而感到水中石碓好像在浮动,其实正是小船在前进。第三句“轻舟泛月”中一个“轻”字描绘出月夜泛舟时,月光照在水面上,船好像泛月而行的情景。舟中人怡然自乐,沿溪寻路,飘然忘返。诗最后一句抒情,巧妙的用典,东晋王微之(子猷)居山阴,曾在雪夜访剡璞好友戴逵,待至乘舟到达,王子猷却不去见好友戴逵,而是掉转船头返回,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李白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说明他自己月夜泛舟的心情正是“乘兴而来”,一个“凝”字表明李白泛舟时忘乎所以的情趣,怀疑自己是李白呢还是王子猷呢!李白在诗中不仅描绘了在东鲁门日暮泛舟的优美景色,而且巧妙地写出了泛舟的兴致与豪迈的情怀。
其二的这首小诗是前一首的继续,前诗着重写月夜泛舟的感受,本诗着重写泛舟时所见到的景物与心情。诗人乘舟寻溪前行来到鲁门西,溪水清澈碧绿,小溪蜿蜒盘旋恰似一条青龙那样弯弯曲曲,围绕石堤,堤岸青石叠叠,两岸桃花盛开,红花与碧水相映成趣,美景如画,令人陶醉。诗人恨不能月下乘舟信水飘去,他觉得那样可能要比一派风流乘舟到剡溪访友的王子猷兴致还要高,言外之意是自己月夜泛舟,不像王子猷那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而是自乐已忘返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其远古人们的实践,给商代制造出木船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由于船桨、锚和舵的发明,又给后世人们泛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泛舟活动。对古人来说,乘船旅游要比陆地行走舒适多了,而且自我荡桨,欣赏沿途风光山,其乐无比。因此,《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就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真乃快哉!
采芙蓉
李世民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解析】采芙蓉,就是采荷花。唐太宗李世民写他与宫妃乘船在河塘采荷花的情景。诗的开头写他和宫妃携手结伴登上彩雕的画舫,在水塘中采荷作乐。画舫过处泛池层层轻波微浪,溦风吹动,飘来阵阵荷香,水上的莺和凫被荷人惊动,乱飞乱鸣。两句诗虽未写采荷的具体行动,却写出了采荷的乐趣。最后四句写采荷之后,塘中荷花已显得稀少,宫妃们佩戴的手钏叮当声也停止了。钏,是妇女腕上戴的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手镯,采荷结束,只听到水塘上歌声悠扬嘹亮,这时已是日暮黄昏,鸟雀归林,李世民与宫妃们乘坐彩船载着采集的荷花返回宫殿去了。建章宫,本是汉初皇宫,宫在未阳宫以西,长安城外。此处借汉宫喻唐宫。
诗中描写皇帝携宫妃乘船采荷寻欢作乐的情景,说明泛舟在唐朝宫廷中的流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早晨离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经过一天时间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在沿途两岸猿猴啼鸣之声的伴随之下,轻舟驶过了崇山峻岭,心身感到格外快爽。此诗乃作者被贬途中欣闻大赦后之作品。
泛舟
戴叔伦
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
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解析】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月夜在江上划船的闲情逸致。一叶扁舟,在秋天飒飒的晚风中,漂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中。小舟沿着江岸向前划去,航行很稳,小船渐远,暮色渐浓,烟雾弥漫,露水滑重。划动船桨,独酌一杯,别有一番情趣。小船静静地向前划动,江上明月徐徐升起,江天一色,好像天空有些低沉了。江上的月夜是何等的寂静。此情此景,令人陶醉,坐在小舟上,任它漂流,误过了子猷溪还不自觉,真是乐而忘返了。
诗的最后一句用典故东晋王子猷居山阴,曾在雪夜访问在剡溪的好友戴逵得至乘舟到达,王子猷不去见好友而掉船返,别人问他何以为此?他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本诗中用此典故表明月夜泛舟乐而忘返的兴趣。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成都侯商……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立羽盖,张周帷,辑棹越歌。”反映出有钱人家,他们开拓娱乐项目,就把陆地上的游戏移到了舟船之上。
到了南朝时,把泛舟定为节令活动,这在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即每年各地均有“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的习俗。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四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这从中就反映出当时泛舟赏景的感触。
城西陂泛舟
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解析】年轻美貌的歌女,长着细长弯弯的蛾眉,洁白的牙齿。她们在横笛短箫的乐曲声中,歌唱着动听的歌曲,乘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欣赏着悠扬的歌曲,春风徐徐拂面,任凭船帆轻轻摇动,天色渐晚,看着那采船的缆绳徐徐向前,游船之上歌声悦耳,舞姿翩翩,连那水中的游鱼也吹开细细的浪花游来游去,那空中的飞燕带来朵朵飞花,好像都在欣赏游船上的歌舞。如果不是有这样能划桨的游船,即使畅饮百壶美酒,又怎能得到这么多的乐趣。
汉中漾舟
孟浩然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解析】泛舟的地点是陕西省内,汉水上游,汉中一带。这时候积雪早已融尽,坚冰早已化开,严寒的冬日已经过去,正值春日江水畅流,潭水清澈碧绿,驾着一叶轻舟在水中任意漂泊,来来往往,玩得十分快意,真是乐而忘返了。划船的女郎头上的金钗倒映在波光中摇动,岸边的积沙被太阳照得闪光耀眼,在小船上开怀畅饮,吟诗联句,那游鱼飞鸟、花草树木无不为之动情,与泛舟人同饮同乐。这样轻舟荡漾的良辰美景机会难得,一定要玩得尽兴而归。待到归去时,已是天色昏暗需要点燃蜡烛的时候了。
这首诗写出了划船戏水的乐趣和极高的兴致。
到了唐朝,人们好泛舟游赏,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溪,人们都要放桨而游。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每值公余之暇,或退职隐栖之时,都会结伴登舟,外出漫游,并以泛舟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娱乐游戏。在这群喜好泛舟活动的人们中,唐代诗人可算首屈一指,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唐代泛舟诗篇。 据《全唐诗》关于写泛舟的诗词统计中,仅涉及泛舟内容的就有500多首,其中以泛舟诗为题的就有195首。在这些诗歌中,不少泛舟调为名家所撰。诸如,杜甫在《城西陂泛舟》里写道:“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孟浩然在《北涧泛舟》里写道:“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泛舟侍宴应制
张易之
平明出御沟,解缆坐回舟。绿水澄明月,红罗结绮楼。
弦歌争浦入,冠盖逐川流。白鱼臣作伴,相对舞王舟。
【解析】清晨,天色晴和,皇帝乘画船从御河漂漂驶出,解下船缆,任小舟在水中漂游。晚间,明月高照,碧水清澈,宫女们又聚集在华丽的画楼上,她们演奏乐器,载歌载舞。最后两句写水中的游鱼好像和仕官们作伴,它们在玉舟两侧翻腾跳跃,好像给人们助兴。
这首诗概括写出了皇帝泛舟时的自然景物和宫女们载歌载舞的情景。
唐代曲江池,有水有林,楼殿相间,风景宜人,多被诗人赞美,成为长安八景之一。从秦朝开始,曲江池风景区业已存在,当时称为“隘州”。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此地更名为“宜春苑”。隋文帝执政建都大业(长安)后,又改名为“芙蓉苑”,延续到唐朝名称未变,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游乐的著名场所。隋唐交接期间,因战事影响,曲江园区成为荒凉之地。后经唐玄宗李隆基精心修建,疏浚开渠,广建亭、台、楼、阁,使曲江池占地七十万平方米,其中未含原有的“芙蓉苑”,占地一百四十四万平方米。
唐代每逢长安新料进士放榜之后,皇帝恩赐他们漫游长安名胜古迹,其中曲江池泛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所以,每当新科进士们在曲江泛舟畅饮时,个个争先呤诗作画,感谢皇帝恩赐。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但已经46岁了,他高兴之时作了一首诗《登科后》,诗中曾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倾述了他及第进士,泛舟畅饮的心情。可惜“安史之乱”以后,曲江池遭到严重破坏,池水干涸,碧波泛舟的情景不复存在。解放以后,曲江池逐步恢复了曲江泛舟的面貌,给游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地处唐长安城北,大明宫内的太液池(又称蓬莱)和鱼藻池,同样是泛舟漫游的好地方。唐代诗人李绅在《忆春日太液池亭侯对》中这阿姨那个写道:“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鹢匹蓬莱。”这种船头画鷁鸟的大船,游荡在蓬莱山周围的情景,充分说明太液池是一个唐代宫廷泛舟的好场地。
浐河,唐代长安八水之一。附近有一个广运潭,是当年有名的泛舟之地。泛舟时,船上摆放着许多各国和各贡来的名产,是唐玄宗为了显耀大唐帝国的兴盛,进行泛舟检阅的一项活动。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朱庆余
故人同泛处,远色望中明。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
周回余雪在,浩渺暮云平。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解析】诗人与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在昆明池一起泛舟,远远望去,水中月色空明,岸边的细砂隐隐可见,仔细一想原来是月色时的微光蒙蒙胧胧。泛池回来还看见点点余雪的痕迹。江面烟云迷茫,暮色苍茫,在水中泛舟时那水鸟随着船桨嬉戏飞翔,小船在水波中荡漾。小岛上的林木多数不能识别,只是偶然知道一些树的名字。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的感受,过去曾认为自己赏识过池中泛舟的乐趣,现在才感到都不及今日与老友在昆明池泛舟这样情深意浓。
这首诗是写在昆明池泛舟的自然景色和喜悦之情。
奉和进船洛水应制
薛眘惑
禁园纡睿览,仙棹叶宸游。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兴尽离宫暮,烟光起夕流。
【解析】一二句中的“禁园”和“宸”,都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即指洛阳。两句呼应写皇帝泛舟遍游帝王之乡,这时候洛北一带正是芳草遍地,杂花盛开,正是乘坐着彩画的游船,饱览景物之美。直到兴尽而归已是夕阳西下,洛水之上烟霭茫茫。
这首诗是作者感应皇帝之命写的诗,极力描写洛水泛舟的景物之美。
宋代泛舟游乐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各地区每逢节日,由官府或大户牵头,筹备彩舟画舫与女乐歌舞,进行水上游行,深受观众欢迎。《都城纪胜》记载:“西湖舟船,大小不等……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舟中所须器物,一一毕备,但朝出登舟而饮,暮则径归,不劳余力,惟支费钱耳。” 为了方便湖上游客,杭州生意人还准备了许多后勤保障性质的船队, 据《梦粱录》卷一二记载:船帮中还有特殊的小脚船,“专载贾客妓女、荒鼓板、烧香婆嫂、扑青器、唱耍令缠曲”。此外还有投壶打弹百艺诸船,都属于供湖上游客欣赏的文艺演出船只。
寒塘曲
张籍
寒塘沉沉柳叶疏,水暗人语惊栖凫。
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烛照水射游鱼。
【解析】春天的夜晚,寒塘之上夜色沉沉,水上一片、岸边垂柳的枝叶也模糊不清。少年们在船上欢声笑语惊得栖息的水鸟纷纷飞起,水面上十分热闹,这时候船上的少年们喝得醺醺,他们还在船上手持蜡烛照亮水面捕射游鱼。
诗中主要写出射游鱼这种活动是在夜晚进行的,而且还要用烛光照明水面。
昆明池泛舟
贾岛
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不见钓鱼人,渐入秋塘水。
【解析】诗的第一句写摇船人摇动一枝船橹,小船慢慢地漂浮在碧绿的浮萍之中。用“泛泛”二字描写小船的轻盈,摇橹的轻快。三四句写昆明池寂静的自然环境,岸边竟无一人垂钓,更显得水天空阔,泛舟人一面欣赏天然美景,一面泛泛划船,不知不觉之中由绿萍丛中进入水塘深处。
四句诗看来都是写景状物,言外却含蓄地表达了泛舟的雅兴,已到了令人忘情的地步。
元王朝建都北京后,杭州西湖仍作为江南最知名的游览胜地,保持了昔日的繁华,画舫游船,来往湖上,迎送着南北游客。京都北京,泛舟娱乐仍然盛行。据《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朝君主让宫女们以划船为游戏,自己乘坐大船,逐处赏景,又作采菱小船,缚彩为棚,木兰为桨,命宫娥乘之以采菱为水戏”。说明当时泛舟活动也盛行不衰。 宫中乐二首(选一)
卢纶
台殿云深秋色微,君王初赐六宫衣。
楼船泛罢归犹早,行遣才人斗射飞。
【解析】宫廷之内,台殿楼阁一片秋色,天气微凉,天空飘着朵朵秋云。这时候皇帝赐给六宫宫女华丽的衣服准备泛舟游乐,皇帝和宫女们在彩船上泛舟于秋水之中游览十分欢快,归来的时间尚早,于是皇帝打发宫女作射飞的表演,继续寻欢作乐。
诗中写出泛舟和射飞两种活动在唐朝宫廷的流行情况。
泛池舟
李德裕
桂舟兰作枻,芬芳皆绝世。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
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
【解析】泛舟用的小船制作得何等精致,用芬芳的桂木做成船体,用芳香的兰木制成船桨,真是芬芳无比。但这样的小舟只能在小溪中缓缓漂游,哪能渡过大江大河呢?清冷的夜晚,明月高悬树梢,冷冷的夜风吹散了碧绿的潭水边的烟雾。自己不能同鱼子同舟共渡,同声高歌是十分遗憾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种精致小巧的桂舟,只能在浅池塘中漂游,不能渡过大江大河。
明清两朝,泛舟活动更为丰富多彩。据《板桥杂记》记载:“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踏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更为突出者,又有《续板桥杂记》说:“泛舟者始于初夏,讫于中秋。当夫序届天中,日逢竹醉,游船数百,震荡波心。”当此兴盛之时,泛舟者携妓载酒,你唱我歌,丝竹之乐,响彻云霄,其船帘桅彩迎风飘曳,更呈现出一片锦绣,使人乐而忘返。
泛溪
项斯
溪船泛渺瀰,渐觉灭炎辉。动水花连影,逢人鸟背飞。
深犹见白石,凉好换生衣。未得多诗句,终须隔宿归。
【解析】舟行在溪水中,行进越远越深,越觉凉爽宜人,那炎热烈日的酷热好像被水上的凉风驱尽,水波荡漾,浪花飞溅,惊起水鸟,展翅起飞。溪水深池,白玉叠,更觉得满身凉爽,似乎应加添衣服了。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不觉诗意盎然。最后两句,诗人说他决心写出一首好诗,否则宁愿在溪水舟中过夜,以此表达泛舟的喜悦。
东鲁门泛舟二首
李 白
其 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 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解析】其一。唐天宝三年,李白因受朝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开始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他以梁国东鲁为中心,广泛游览大江南北,东鲁即今山东曲丰,东鲁门在曲丰城东。诗中描写了一幅夕阳将落时的奇妙景色,天开,往往形容日出的景象,此处却用来写日落,水中倒映的天色,由于夕阳余晖的照射而分外鲜明。如此美景,正是泛舟水上的大好时机。诗人接着抒发了泛舟时感受,水波荡漾,水流萦回,因而感到水中石碓好像在浮动,其实正是小船在前进。第三句“轻舟泛月”中一个“轻”字描绘出月夜泛舟时,月光照在水面上,船好像泛月而行的情景。舟中人怡然自乐,沿溪寻路,飘然忘返。诗最后一句抒情,巧妙的用典,东晋王微之(子猷)居山阴,曾在雪夜访剡璞好友戴逵,待至乘舟到达,王子猷却不去见好友戴逵,而是掉转船头返回,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李白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说明他自己月夜泛舟的心情正是“乘兴而来”,一个“凝”字表明李白泛舟时忘乎所以的情趣,怀疑自己是李白呢还是王子猷呢!李白在诗中不仅描绘了在东鲁门日暮泛舟的优美景色,而且巧妙地写出了泛舟的兴致与豪迈的情怀。
其二的这首小诗是前一首的继续,前诗着重写月夜泛舟的感受,本诗着重写泛舟时所见到的景物与心情。诗人乘舟寻溪前行来到鲁门西,溪水清澈碧绿,小溪蜿蜒盘旋恰似一条青龙那样弯弯曲曲,围绕石堤,堤岸青石叠叠,两岸桃花盛开,红花与碧水相映成趣,美景如画,令人陶醉。诗人恨不能月下乘舟信水飘去,他觉得那样可能要比一派风流乘舟到剡溪访友的王子猷兴致还要高,言外之意是自己月夜泛舟,不像王子猷那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而是自乐已忘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