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有效的导学体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工程实例建立了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和导学平台;详细说明了所建立的导学体系和导学平台的研究内容、将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建立方法,通过“自顶向下”的引导型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所应掌握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分制;工程目标;导学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导学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导学方式的采用,目的是教会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导学体系,一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二是让学生通过导学体系中的工程实例,了解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以及完成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通过选课寻找并最终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定位,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最终由“学会”走向“会学”,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最早产生于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而我国从1978年开始由教育部发文开始试行和推广学分制,但学分制真正意义上全面铺开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在弹性化学习年限中,根据个人已有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的发展和专攻方向。
我校目前实行的也是学分制管理模式,用学分绩来判断学习成绩好坏,并用学分绩和英语四级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经过多年的在教学第一线的管理工作经验,发现我校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存在有以下缺点。
(1)学生自主选课,由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不到位或者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导师的指导意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第四年时,要毕业了才发现因为欠1-2学分而不能毕业。
(2)由于我院多数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从第四学期就开始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选课人数较少,开课将会增加教学成本,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出现。
(3)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上课时间不一致,导致同一宿舍、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各不相同,影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约束。
(4)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移。这些是与实施学分制的初衷相违背的。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认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了“自顶向下”的导学体系即引导型导学体系。
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建立
1.建立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意义。建立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能够实现学分制模式下“有导而学”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主学习为服务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始终陪伴的导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工程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研究内容。导学的本质是服务,其主要职能有:全面协调开放教育各环节的关系;利用专业化组织和强化教学;突出了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功能。依据导学的功能,我们建立了“自顶向下”的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该导学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建立和优化专业工程目标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目标,寻找综合性的工程设计实例(包括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并对这些工程实例进行补充与优化,确定出5-10个工程目标,建立优化的工程目标导学体系。
(2)建立立体化的树状工程目标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先明确专业目标与学习要求,然后进行相关课程的选择和学习。
(3)建立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平台。以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例为核心,建立立体化树状网络导学课程平台,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课程等网络课件与树状知识体系结构相互联接,学生点击相关知识点即可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针对工程目标导学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通过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5)以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实例对象,建设基于ASP+SQL的动态网站技术的立体化目标导学网站。
导学体系最终实现的目标
为使所建立的导学体系和导学平台达到对学生进行导学的目的,所建立的导学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面向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合理的、体现“自顶向下”教学思想的目标导学网站—学分制导师—学分制下学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导学体系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建立,将突出教学中“导”的重要性,将导师和导学网络平台的“导”融入到学生的“学”中,此模式可以让学生先明确和认识该专业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要想从事这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体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后,对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相应的导学体系和导学平台将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玥,运用导学式理论进行和谐英语教学的探索,石油教育2010,1:92-95
[2]付向东,贾莜景,李立新等,学分制下的开放式教学与学生预约系统的设计,甘肃科技纵横,2006,6:159-160
关键词:学分制;工程目标;导学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导学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导学方式的采用,目的是教会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导学体系,一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二是让学生通过导学体系中的工程实例,了解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以及完成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通过选课寻找并最终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定位,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最终由“学会”走向“会学”,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最早产生于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而我国从1978年开始由教育部发文开始试行和推广学分制,但学分制真正意义上全面铺开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在弹性化学习年限中,根据个人已有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的发展和专攻方向。
我校目前实行的也是学分制管理模式,用学分绩来判断学习成绩好坏,并用学分绩和英语四级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经过多年的在教学第一线的管理工作经验,发现我校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存在有以下缺点。
(1)学生自主选课,由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不到位或者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导师的指导意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第四年时,要毕业了才发现因为欠1-2学分而不能毕业。
(2)由于我院多数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从第四学期就开始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选课人数较少,开课将会增加教学成本,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出现。
(3)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上课时间不一致,导致同一宿舍、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各不相同,影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约束。
(4)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移。这些是与实施学分制的初衷相违背的。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认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了“自顶向下”的导学体系即引导型导学体系。
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建立
1.建立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意义。建立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能够实现学分制模式下“有导而学”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主学习为服务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始终陪伴的导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工程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研究内容。导学的本质是服务,其主要职能有:全面协调开放教育各环节的关系;利用专业化组织和强化教学;突出了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功能。依据导学的功能,我们建立了“自顶向下”的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该导学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建立和优化专业工程目标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目标,寻找综合性的工程设计实例(包括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并对这些工程实例进行补充与优化,确定出5-10个工程目标,建立优化的工程目标导学体系。
(2)建立立体化的树状工程目标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先明确专业目标与学习要求,然后进行相关课程的选择和学习。
(3)建立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平台。以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例为核心,建立立体化树状网络导学课程平台,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课程等网络课件与树状知识体系结构相互联接,学生点击相关知识点即可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针对工程目标导学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通过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5)以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实例对象,建设基于ASP+SQL的动态网站技术的立体化目标导学网站。
导学体系最终实现的目标
为使所建立的导学体系和导学平台达到对学生进行导学的目的,所建立的导学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面向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合理的、体现“自顶向下”教学思想的目标导学网站—学分制导师—学分制下学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导学体系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工程目标引导型导学体系的建立,将突出教学中“导”的重要性,将导师和导学网络平台的“导”融入到学生的“学”中,此模式可以让学生先明确和认识该专业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要想从事这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体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后,对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相应的导学体系和导学平台将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玥,运用导学式理论进行和谐英语教学的探索,石油教育2010,1:92-95
[2]付向东,贾莜景,李立新等,学分制下的开放式教学与学生预约系统的设计,甘肃科技纵横,2006,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