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从众倾向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具有从众倾向,人们偏好使用人口相对较多的语言,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将逐渐向普通话靠拢。
  关键词:方言 从众倾向 经济利益
  方言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是某一地区居民普遍使用且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差异的同一语言在不同区域上的分支,是民族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具有区域性的异变体。方言的产生与变异,与人们生活的区域有关,是长期历史沉淀的结果。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异,与人口迁徙和分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的流动性,对方言变异产生明显的影响;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古代家庭大都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物质交换十分有限,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只在有限的区域内活动,加上山川阻隔,交通不便,“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方言。
  一、方言的从众倾向
  方言的从众倾向是指一个人会受到他身边多数人所讲方言的影响,自觉地学习、模仿他们的方言。因此,使用人口少的方言会受到使用人口多的方言影響,使用人口多的方言会受到通用语的影响。根据人口流动的规律,经济条件较差地方的人口自然地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流动,人们自然就要学习当地的语言,这样才能适合当地的生活。对于我国来说,农村方言受到周边小城市方言的挤压致使说农村方言的人口减少②,小城市方言往往受到周边大城市方言的挤压,致使说小城市方言的人口减少,全国各地方言受到普通话的挤压,致使说地方方言的人口减少,说普通话的人口增加。这种影响和挤压的程度,通常表现为人们减少所使用方言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完全抛弃过去所讲的地方方言而选择普通话。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农村人要模仿周边小城市人说话,小城市人为什么要模仿大城市人说话,大城市人群为什么要模仿北京人说普通话,全国人为什么都倾向于说普通话了。
  方言的从众倾向与人口的流动性有关,在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表现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偏远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开始学说外地方言,以适应当地人的生活。如广东,早期外来务工人员要学说白话,有的是先学一些白话后才来广东务工的。随着外来务工人口的增加,有的地区出现了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如东莞市户籍人口189万人,常住人口832万人;深圳市1979年建市之初只有31万人,到2016年实际管理人口2000多万人,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人口结构的变化,通用语言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外来务工人员不用再讲白话,反而广东人在学讲外地话,大家都讲起了普通话。
  方言的从众倾向,不仅是个人自觉,也是政府自觉。我国古人十分重视语言的统一,周朝时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正言”指的是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据史料记载,“雅言”是以周朝国都丰镐地区的语言为全国通用语,各地语言相对于丰镐话来说都是方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就是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元朝时,统治者考虑到语言不通,下令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话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明朝皇帝朱元璋下旨编纂《洪武韵》,颁发全国。到了清朝,雍正皇帝率先对官员使用“官话”,在方言最难懂的福建、广东设立了“正音书院”,让读书求仕的人学习官话,否则就不许参加考试,让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一律使用官话,以免因各地语言不通,耽误政事。新中国成立后,200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挤压了各地方言的生存空间。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关于金华方言的调查,在6岁到14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其中52.03%的人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能用金华方言较好交流的仅占22.65%。方言的从众倾向,使现在的孩子一代比一代少讲方言,他们从托儿所、幼儿园开始就接受普通话教育,回家看的是普语动画片,游戏及任何来自书面或者媒体的信息都用普通话。方言的濒危状态早已是学界的共识,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二、方言从众倾向的经济因素分析
  方言的从众倾向不仅是心理因素,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分析,首要是把个人当成“经济人”,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一个人的行为选择,符合他的效用最大化法则,否则,他就不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人们对语言的选择包含着经济因素,选择哪种语言不仅仅是从众心理需要,更主要的是语言背后经济利益优化的结果。人们选择使用哪种语言,放弃哪种语言,都是通过经济上的比较,从而做出的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区域优势,特别是在语言发源地或者讲这种语言的人口占多数的区域,它是这一地区的主流语言。讲多数人使用的语言,生活工作更方便,这是主流语言的比较优势。
  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掌握一种语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它是以放弃许多机会成本为代价换取的,如果一种语言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那么他就会选择这种语言,否则,就不会学习也不会使用这种语言。对于掌握多种语言的群体,大家会自然选择多种语言下的通用语言,这样能降低交流成本。众多语言会朝着单一语言方向过渡,语言选择是收敛的。
  语言能改善人们的自身经济条件,语言技能对经济收入有着重要影响。机会成本、语言群体边界的溢出收益、语言歧视以及非主流语言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边缘化,这些都是语言使用者考虑的经济因素。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的就业机会少于使用人口较多的方言,使用人口较多的方言的就业机会少于使用通用语的机会,使用本国通用语的就业机会少于世界通用语的机会。当学习一种生活上及工作上都用不上的语言,这种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的动力和效果大为减少。   对于语言相异的两个地区,如果一个地方的生活环境优于另一地方的生活环境,人们会自觉地进行语言方面的投资,学习该语言。主流语言能帮助使用者寻找收入更好的工作,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算的。比如,早期不少农民学说白话来广东务工,学说上海话到上海务工,现在大家都讲普通话在国内找工作,就是这个道理。当今不少人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移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找工作,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条件比国内好。
  语言选择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市场化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通过比较某种语言对自身利益的改善程度,自觉地选择那种能对自身带来收益最大化的语言。同样道理,有些地方以保护民族方言为由而排斥通用语,最终也是徒劳的,这不符合语言学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从国家层面上讲,推行一种统一语言和文字,从经济上讲,减少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成本;从政治上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着重大作用。
  我们以此来分析国内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生活上不说英语,工作上不用英语,投入的成本相对于预期收益来说是不值得的,这是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日常生活、工作都离不开英语,需要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程度,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学习英语而不需要外力来强制。
  三、结语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语言非常丰富。据统计,我国正在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除回族和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民族语言有两种以上,如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各語种分布区内,存在着众多区域性的方言,方言数量多到难以统计。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在通用汉字的基础上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别,是同一古老语言历史发展和分化的结果。各地方言之所以会产生、发展以至衰亡,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个人的从众倾向影响,这种从众倾向最终取决于经济原因。个人选择哪种语言,取决于这种语言能给自已带来的机会。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聚积的人口就越多,大家自然而然地选择讲通用语。现在大家重视说普通话,是因为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由此导致的方言萎缩以致衰亡,是语言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陈鼓应注译:《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6年,第473页。
  ②从人口数量上看,农村人口是比城市人口多,但人口转移不是集
  体行为,而是个人行为,相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城镇,还是个量。
  参考文献:
  [1]陈方.普通话与汉语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1988,(6).
  [2]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6).
  (许佳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其他文献
从中西文化争议、武术入校、体育代替体操、政令颁布规范等论证了1919年为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起点。对学校武术百年文化本位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梳理,着重分析深陷尊严抗争中
农村社区学院的基本社会职能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要求农村社区学院必须进行内部制度创新,即坚持以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为中心,以普及农村高中后职业技术
德育的低效与高校制度伦理建设有着紧密关系,一方面,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都与制度伦理的缺失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间接导致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问题成了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省属高校精英教育是大众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举
体育权利作为体育法学炙手可热的概念带来了研究的表面繁荣。然而,体育权利学说论证并不充分,并且面临认知与实施障碍。体育权利学说应该放弃泛道德化的大词哲学,以可操作的
因受传统法律观念影响和公安机关规避执业风险的现实需要,大多数轻伤害犯罪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均通过刑事公诉方式进行处理。由于犯罪被害人合法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司法存在
大量的方案优劣评价的实质是多指标决策问题.运用熵技术理论确定各指标在方案总体优劣比较中的权重,结合理想模式识别方法可以较好地求解多指标决策问题;提出了熵权理想模式
我国研究型大学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要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与生存环境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文化存在的冲突现象已经在某种
一、引言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中“兀”的研究,学界多认为是远指代词。汪化云[1](P16)以为,“‘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一般是远指代词。人们用‘兀’记录的这个词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北部的汉语方言之中”。张惠英[2](P165-168)、孙立新[3](P252-254)以为,山西的清徐、太谷、祁县、文水、平遥等广大的晋语区和陕西的50多个市县,其远指代词都是“兀”。此外,李荣等[4](P302)、梁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