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旅行者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547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
  [阿根廷]博尔赫斯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陈东飙 译)
  细雨微凉,一整天的喧嚣在此刻沉静下来。在雨中独坐的人,是孤独的,也是充盈的。氤氲而潮湿的空气,最易触发回忆与诗情。博尔赫斯借用一场雨,建构了诗的内在宇宙。
  对于诗歌写作的主题,博尔赫斯曾说:“我从未尝试过什么主题,我从未寻找过什么主题。我让主题来寻找我,然后走上大街,或者在我家里,一个盲人小小的家里,我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我感觉有什么东西要到来,也许是一行诗,也许是某种文学形式。”他的《雨》,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灵气的写作。下雨,本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但诗人以自身敏锐的触觉,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出场方式。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黄昏”是勾连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媒介,此刻的黄昏,正被细雨反复洗刷。由暗到亮的底色变化,如同剧场开幕前的某种调频活动。黄昏的背景板在一只无形之手的徐徐调试中,有什么即将呼之欲出。“雨”本是一种物质媒介,诗人赋予了它存在主义诗学的意味。雨,以无处不在的形式落在此在与过往世界之中搭建的一条自由穿梭的时空通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歌的空间界碑一座又一座消融。阅读诗歌的人,如同在雨中的旅行者,此刻正立于诗人记忆花园的分岔小径前。“或”“无疑”作为一种层进形式,让诗歌在不动声色中进行时空转场,通往诗人生命世界的航道也由此铺开。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玫瑰”的出现,将读者视线聚焦。如果仅把它当作一种意象,以象征主义的惯用技法来解读,无疑将诗意空间压缩到了二维平面。“玫瑰”作为存在之物,所代表的并不仅是爱情或某位刻骨铭心的恋人,而是与爱情相关的整个感情世界。博尔赫斯一生的感情之路并不顺畅,直到68岁之后才开始两段短暂的婚姻。但在诗中,博尔赫斯却用“幸福的命运”来形容,这说明他把对于爱的投注上升到生命维度,构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玫瑰”不会随每一段恋爱的终结而凋零,而是呈现出“奇妙的、鲜红的色彩”,带有穿越时间的永恒意味。一个内心始终充盈着爱的人,他看待任何事物都有爱的眼光。这不仅折射了诗人追求情感的炽热态度,更体现出一种始终跃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本真状态,并由此形成了《雨》内在精神构型的气韵与风貌。
  诗歌之旅行至此处,博尔赫斯的思绪并没有停止。在与“玫瑰”相连的情感世界里,最能牵动情思的便是家园。由于诗人不断恶化的眼疾,他并不能看清楚周遭的环境。所有事物在博尔赫斯的眼中如同一片朦胧的雾霭,这反而成就了他诗歌创作中时空迅疾转换的特质。诗人曾说过:“我将在另一个王国的无边黑暗中等待着我自己。”在这里,他过滤掉了外界的喧嚣,沉浸在无尽的回忆与想象之中,由此构筑了一个比此在更为丰富、广博的彼岸世界。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黑葡萄。”在诗中,“雨”不经意地充当了一层天然屏障,把诗人与现实世界隔离。诗人此刻的家与曾经的家因为雨的降落,再一次实现时空转场。他回到了那座记忆里最为熟悉的庭院。“架上的黑葡萄”除了作为一种场景意象来呈现,它还代表了诗人在葡萄架下度过的童年时光。也许,博尔赫斯曾在梦中无数次到访这往昔的家园,回到这带给他一家人欢乐的葡萄架下。
  “潮湿的暮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一方面,博尔赫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依恋。父亲作为对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他渴望父亲能够依旧如童年那样陪伴在自己身旁。另一方面,父亲在黄昏细雨中回家的脚步声作为童年的记忆片段,永恒地定格在了詩人的脑海中,并实现了某种想象性复活。此刻,父亲的回归也具备了时空的穿越性。诗人以时空穿梭、停顿与循环的处理手法,打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
  实际上,博尔赫斯曾在创作中多次表达过自己独特的时空建构理念。在《循环的夜》中,他曾写道:“我知道有一个隐蔽的毕达哥拉斯轮回/夜复一夜的把我留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他也提到:“书的最后一页要和第一页雷同,才有可能没完没了地连续下去。”正是这种循环式的法则,博尔赫斯乘坐“雨”之舟回到了他生命原初的时空中,“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诗人所说的“他没有死去”,并不是指他父亲的生命实现了永恒,而是指父亲带给他的记忆、温暖和感动依旧源源不断地跟随他,并给他的前行之路带去力量与希望,这是一种精神永恒的状态。由此,诗歌的灵魂内核得以确立。同时,诗人也间接地表露出一种温暖向上的生命态度与意志。诗人生命与诗歌语言皆围绕这一磁场同频共振,共相展现。因而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何博尔赫斯一生遭遇情路坎坷和眼疾折磨,甚至在双目失明后口述写作的境况下,还能创作出如此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博尔赫斯曾说:“一个诗人应当把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不幸,视为对他的馈赠。”《雨》这首简短的小诗便是诗人将斑驳的岁月凝练出的一声细语,道出了生命与存在的精神内质。博尔赫斯和我们这些读者,均是雨中的旅行者。深入一场雨的内部,我们看到诗人的来路与去路、现实与幻想,同时又在个体经验烛照中洞见一个幽微而广阔的世界,在情感、时空、生命与永恒等书写中实现了集体性的共鸣。
  贺予飞,女,1989年出生,博士,青年诗人,现供职于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批评研究。
其他文献
达涅·扎伊奇(Dane Zajc, 1929-2005),斯洛文尼亚诗人、剧作家,生于日戈尼亚雅沃斯西察。二战中辍学,战后的1947年,重新进入卢布尔雅那的一所拉丁语学校。这段时间里,与一些青年诗人和作家过从甚密,参与创办了青年文学杂志《我们年轻人》,并在上面发表其最初的诗作。1951年,被当局逮捕监禁了3个月并逐出学校,出狱后征召加入南斯拉夫人民军。1955年,成为卢布尔雅那市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
期刊
崔国发,1964年出生,安徽望江人。现居铜陵。著有散文诗集《黎明的铜镜》《鲲鹏的逍遥游》等,诗论随笔集《审美定性与精神镜像》《中国散文诗学散论》等。曾获第五届中国散文诗大奖,安徽省文艺评论奖。  仔细读完《蔡旭寓言散文诗选》,我向这位自称“不退休的散文诗人”的探索精神表示敬佩。虽然在20世纪80、90年代,他曾零星地写过寄寓哲理的散文诗,但有意识地、相对集中并用力甚勤地创作寓言散文诗,还是2008
期刊
干天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已出版诗集《梨花纷飞》《无巢的树》《天全诗词》《干天全散文诗歌选·诗歌卷》《自在诗选》《国殇》及《文学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中国现代诗学与批评》;散文集《干天全散文诗歌选·散文卷》等书30多本。  在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傅天琳已出版了《绿色的音符》《在孩子和世界之间》《柠檬叶子》《生命与微笑》《结束与诞生》等10多部诗集。从年轻
期刊
胡清华,1991年出生,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寒冷的天穹  [爱尔兰] 叶芝  突然我看见寒冷的、为乌鸦愉悦的天穹  那似乎是冰在焚烧,而又生出更多的冰,  而想象力和心脏都被驱赶得发了疯  以至这样或那样偶然的思绪都  突然不见了,只留下记忆,那理应过时的  伴着青春的热血,和很久以前被勾销的爱;  而我从所有情感和理智中承担起全部责备,  直到我哭喊着哆嗦着来回地摇动
期刊
凯华,本名李凯华,男,生于70年代。黑龙江人,现居北京。有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处。著有诗集《天堂的火焰》等。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种慢性劳动。比如女诗人李见心的诗集《比火焰更高》就是此例。走进一个人写作的心路历程,必须慢下来,一边思考一边欣赏。  严羽的《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里的别材是指诗人要有特别的才能,并不是读了书,有了学问
期刊
慢  我热爱世界所有的慢:水杉和松柏  看不见野草生长。庭院里的石头  怎样生出了茂密青苔?垂下绿荫  的叶子,你描述不出它分秒的变化  从树下走过的人:年幼的,衰老的  被爱击中和放弃的,他们不同的面孔  都刻入了年轮的密纹。也不曾有人  在一棵古松下重逢,它的枝柯入云  根须在石头深处饮水。在云泥之间  虬曲的树干作为见证者,也是化石和信使  更高处的白鹭,一动不动如云的虚拟  菩提树下修行的
期刊
黄昌成,广东阳江人,70后诗人,评论家。已出版诗评集、诗集和散文诗集各一本。评论散见于《诗刊》《北京文学》《星星》《山花》等报刊。诗、评论各被选入或转载于多种书籍。  评论家陈仲义先生新近发表了一篇谈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的文章《诗歌文本,面临“革命的前夜”》,其在文中列举了一节诗,当中提了一个疑问:“第一次领教诗句中的‘豆雨’,是机器‘发明’还是作者修订,不得而知,但觉得新奇,可以成立,说明机器
期刊
某日,在深圳的红树湾散步。成片的红树林中,飞出一只只的白鹭,他们飞过港珠澳大桥的巨型钢筋,最后停留在桥墩下的栏杆上。它们以修长的体态倔强地站立,突然间我想起了一个命题:我们的诗歌是不是也需要一点这样的姿态呢?站在红树林夕阳的阴翳之中,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组:诗歌温柔的暴力美学。  最近,我在《诗建设》上看到一篇王家新的文章《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与青年诗人谈诗》。在该文中,他如是写道:“你
期刊
在当下,对乡村的书写越来越被指认为“落伍”和“土气”,其罪状之一就是其书写者大多已脱离了乡村和土地,成为都市的漂泊者或定居者,写出的作品当然也是臆想的被净化的“蓝天、白云、田园牧歌”,而缺少真正的现场感和必要的思想深度、批判精神。作为当下诗歌的在场者,我不想指责这种批评的偏颇和先入为主,但在认同其可商榷的同时,更想以自己为例证,从源头进行一些冷静的探讨。  在我看来,社会学范畴的乡村和诗学意义的乡
期刊
纵览诗人谷禾的诗歌近作《卑微的爱,也是时间铭记的伟大的慢》(这组诗具体由《慢》《午后记》《鼓掌的时刻到了》《画:寂静》四首短诗构成),可以看到诗人寄寓其中的深沉情思,无论是由具体的生活情境及现实处境触发的感想,还是通往更高层次的“生之哲思”,都折射着诗人直面生活、直抒本心的真诚态度。谷禾本人说过,乡村是他意识的“元世界”,他的诗歌写作是为了“确立自己作为一个乡村赤子的身份”。其诗歌中的真诚姿态也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