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甘岭“王牌军”诞生地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5军一战成名,4.5万人中就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等各级战斗英雄1.23万多人。河南省焦作新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就是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地,1947年8月15日,第15军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以下简称“九纵”)在寨卜昌村成立。如今,这里有保存较好的九纵司令部旧址等遗存,给寨卜昌村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

九纵在这里诞生


  1947年8月15日,九纵成立暨南征誓师大会在寨卜昌村村头隆重召开。
  九纵司令员是秦基伟,政委由黄镇担任,黄新友、何正文和谷景生分别担任副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一职。九纵下辖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个旅,有步兵、骑兵、工程兵等两万多人。大会由九纵政治部主任谷景生主持,二十六旅旅长向守志任阅兵总指挥。政委黄镇宣布了晋冀鲁豫军区关于组建九纵和任命旅以上干部的命令后,太行军区第四专区公署专员杜毓云代表太行行署600万人民,向新成立的九纵献上了一面绣有“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南征缚苍龙”字样的锦旗。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随后,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尾追、围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让陈赓、谢富治组成的陈谢集团,渡河南征,出师豫西,策应刘邓作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太行军区及所属独立第一、第二旅11个团的基础上,组建九纵。
  66年前,寨卜昌村因九纵在此成立而轰动一时。九纵成立大会上,人山人海,附近的很多群众也来观看。周围9个村的民兵都加强了巡逻,防止土匪搞破坏。
  大会正在进行时,已连续干旱多天的寨卜昌村,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但战士们岿然不动。后来,秦基伟在回忆录里写道:那天有意思,一场大雨铺天盖地,下疯了,下狂了,下得浑浑沌沌、茫茫苍苍,面对面站着,都看不见对方的脸,雨打得睁不开眼……全都伫立在水天相连的滂沱大雨中,没有一个人乱动,从战士到司令员政委,没有一个人打伞披蓑衣。
九纵建军纪念碑

  那时的寨卜昌村,军民鱼水情深。战士们除了学习和出操外,还帮群众干活。寨卜昌的群众,也全力支持第九纵队,他们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战士们住,把家里的存粮拿了出来让战士们吃,妇女们为战士们做军服和军鞋。

改编为十五军


  九纵成立后,司令部就设在今天的寨卜昌村八号院。八号院是清末举人王应堂的宅院,为一进二的四合院,旁边是跨院。当时,秦基伟就居住在这里,九纵的其他领导也住在这条街上。
  九纵为什么在寨卜昌村成立呢?这与寨卜昌村拥有庞大的古建筑群、坚固的寨墙和深厚群众基础有关。
  200多年前,寨卜昌村的王氏家族,创立了生意字号和家族堂号——“泰顺硕”。经过数代经营,泰顺分店遍及半个中国,泰顺家族成为富甲怀川的巨商。
  为了光耀门庭,从康熙至光绪的200多年间,他们在寨卜昌村建造了300多座、2000间房屋的豪宅,寨卜昌村也被誉为“怀川大宅门”。从清朝末年开始,泰顺家族开始走向没落。
  1938年4月15日,日军“围剿”寨卜昌村,虽然焚烧了部分房屋,但寨卜昌村依然是高屋大院林立。王氏家族还出资建了一座长2500米、高10米的寨墙,寨墙外还有一条宽8米、深3米的护城河。寨卜昌古村四周被宏伟高大的寨墙环抱,整个寨墙与古村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寨墙共有4座寨门和12座炮楼。整个寨墙工程占地近百亩,寨墙由村民自行设计夯筑,耗资巨大。寨墙与寨河从咸丰11年(1861年)开始修建,到同治七年(1886年)春竣工,前后修建25年。如今寨墙残缺,寨门无存,只有东门的匾额存留下来,几个润泽饱满的大字,让人依稀想见当初的风光。当初,九纵在寨卜昌村成立,就考虑了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寨墙等因素。
  九纵组建10天后,便投入战略大反攻,西下太行,南渡黄河,挺兵豫西。很快成为一支劲旅。
  1947年8月23日,九纵随陈谢集团抢渡黄河天险。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重建中原军区,九纵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其间参加宛西、宛东战役,围敌于观音堂地区,歼敌4500余人。10月,参加郑州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全歼北逃之敌1.1万余人。11月至翌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协同中野三纵,攻克战略枢纽宿县,歼敌1.2万余人,切断津浦铁路,分割刘峙兵团,断敌退路,继而胜利进行双堆集围歼战,与兄弟部队配合全歼敌十二兵团10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黄维。
  1949年2月,在河南周口,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副军长刘昌毅、政治部主任余洪远,并荣膺二野渡江先遣军。
  1949年4月21日夜,第15军第一梯队在安徽望江县境内,仅用50分钟便突破长江天险;23日便转入对国民党军队的大纵深战略追击。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军史》可以看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15军转战多地,由纵队成立时的2万余人发展壮大到5万余人。

上甘岭一战成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并占领平壤。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951年3月,第15军赴朝作战,隶属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第15军先后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化地区防御作战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美集结重兵,猛攻第十五军驻守的金化五圣山上甘岭。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共投入兵力10万余人,敌人伤亡两万多人。第15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这片仅有3.7平方公里的异国土地,敌我双方11万人持续激战43昼夜。我方阵地共遭敌机轰炸6000余次,山头被削低2米,坚固的岩石被炸成粉末达1尺多深。其兵力之密集、战况之惨烈,为朝鲜战争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因上甘岭战役,第15军在我军战史上一举成名。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4.5万人的第15军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12383人,占全军总人数的27.5%。既有“上甘岭特等功八连”、“勇猛穿插尖刀连”等英雄集体,也有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
九纵司令部旧址

  邱少云是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烧着,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1954年5月,第15军凯旋回国。
  早在1949年8月,中央军委就做出组建空降兵的决定。1950年,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组建空降兵部队,并电令各大军区、各野战军,抽调一大批英模单位和战斗英雄、功臣模范及优秀士兵加入其中。
  1961年6月1日,由原第15军和空降兵师改编而成空降兵第15军在中原腹地成立,首任军长赵兰田,政委廖冠贤。

九纵传人寻根励志


  2009年8月15日,是九纵成立62周年的日子,九纵老战友会和焦作市委、市政府、市军分区在寨卜昌村举行纪念活动。
  原九纵26旅旅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发来贺信,向寨卜昌村民致以崇高的敬意。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周继光少将,第15军原副军长靳钟少将,第15军原政治部主任亢文彩少将,九纵首任司令员秦基伟之子、国防大学科技部部长秦天少将等人亲临寨卜昌村。60多年过去了,再次回到九纵的诞生地,触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96岁高龄的靳钟老人感慨万千。
  纪念仪式上,靳钟将军回顾了当年九纵成立时的盛况,向在场官兵和群众讲述了九纵的光辉战史,表达了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激动之处,几近哽咽。在场数千名官兵和群众情绪激昂,掌声不断,纷纷起立对老将军表示敬意。随后,九纵老战友会在九纵司令部旧址旁举行了九纵建军纪念碑揭碑仪式。
  碑文中说,九纵组建后,足迹踏遍河南、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11个省区的广大地区,行程万余公里,参加战斗329次,解放城市70座,歼敌20余万,缴获各种大炮888门,各种枪支9208枝(挺),顺利完成了从地方兵团向野战军兵团的过渡,后改编为第15军。赴朝参战后,历经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等,共歼美伪军72068人,击落敌机822架,击毁坦克14辆,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
  2009年10月28日,空降兵第15军军长姚恒斌少将带领1500多名官兵训练路过寨卜昌村附近之时,到寨卜昌村举行了“寻根励志”宣誓仪式。
  “寻根励志”宣誓仪式在九纵建军纪念碑前举行,官兵面对党旗宣誓:“我是九纵传人,我是中国空降兵一员,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九纵优良传统,弘扬上甘岭黄继光精神,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服从命令,忠于职守,努力工作,续写新辉煌,展示新风采,建设空降兵。”
  2000年9月,寨卜昌村古建筑群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初,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王世英)
  (作者殷晓章是《东方今报》特稿部记者)
其他文献
胡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任教40余年,坚持不懈地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胡华教授一生著作颇丰,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胡华教授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史料性、资料性和为党的历史的服务,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许多著作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他编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更是在这一方
2013年9月24日,是闽东人民的优秀儿子、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闽东革命根据地和中共闽浙赣区党委主要领导人之一阮英平烈士诞辰100周年。他在17年多的革命戎马生涯中,胸怀为广大穷苦人打天下的神圣使命,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先后转战于闽、浙、皖、沪、苏、鲁等地。在哪个地方工作,哪个地方就流传着他感人的事迹。尤其在他的家乡闽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视他是与他们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群众领
2013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和纪念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方寸天地——邮票这个特殊的领域展现一代伟人的风貌,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也是一种方式。  毛泽东邮票之“第一枚”  追溯第一枚印有毛泽东肖像的邮票,与许多国家由国家邮政所发行的邮票有所不同,这个“第一枚”是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发行的。  1943年春,山东抗战局势大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1934年,日本继续在华北挑起事端。迫于日本的压力,1935年6月10日,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中央军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现权力真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这为从根本上解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原定左支队去苏联学习的决定,改为就地学习。左支队遂迁到迪化东门外的一座营房里,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生活。西路军左支队
1987年11月,父亲在赴上海接受肝癌手术之前,为家人留下一份遗嘱,其中说“我的文稿,将来如有可能,可由胡安、胡宁、涓迅负责选摘、整理和出版……我死之后,大家不必过哀,希望继承我的遗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好工作,兢兢业业,力求进步。”出版《胡华文集》,对我们后人来说,既是继承遗志,又是责无旁贷。在1988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5万字的《胡华文集》的基础上,自2008年以来,我和我的先生刘涓迅以及我
以宋惠民、任梦璋、许荣初为创作组组长的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周长132.15米,高度达16米,是一个360度的环形画面。每隔45度形成一个视觉中心,就是视点随着看台的旋转,观众的视
胡华同志与国家图书馆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图书馆也一直十分重视收藏胡华同志的著述。上世纪50年代,胡华同志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手稿捐赠我馆,丰富了我馆的名人手稿专藏。1954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馆收藏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手稿的消息。文章充分肯定了该著作是我们祖国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后,胡华同志又将当时正在撰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部分手稿送我馆收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