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新课程的改革犹如一场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吹进了每位教师的心田。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处理 各种关系
  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識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小学阶段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4、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两大类,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短时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它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新课程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的,真心希望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乘着新课改的东风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和实施新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河北省邱县新马头镇中心总校)
其他文献
本论文将在当前民间生活中美术发展的大趋势下,从不用的角度出发,通过采取参照各种文献的手法,利用分析法、对比法.从三个大的步骤上进行分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民间
目的:分析研究不稳定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冠心病对照组三组入院时的血清γ-GGT值之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和出院时的血清γ-GGT值之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2.分析研
目的:通过观察丙泊酚对抑郁大鼠电休克后(electrocoonvulsive therapy,ECT)抑郁症状、学习记忆功能以及海马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β(i
现在的初中生思想发育的早了,也变得更加复杂。大千世界,五彩斑斓。有多少中学生渴望去创造,渴望去参与,渴望把自己的青春风采展示给世人。要想做到这些自然离不开语言这种交际工具。能说会道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特长,也是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生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所以说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教学中要把口语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始终,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列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面对人机对话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对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展示设计也逐步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博物馆陈列展示,既向大众反应了历史的传承,又向大众提供了审美趣味.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是一种转型但却未有定型的状态.从现代主义艺术领域来讲,后现代艺术是具有多元的时代特征和纷杂多样的风格体现,从后现代艺术的概况风格及表现形
摘要: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就要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生命活力”,即让课堂活起来。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乏生命活力。和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具有其独有的特点:课程理念现代化,也即语文课堂要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设计。那么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激活语文新课堂?下面谈谈
摘要: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面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能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的进行提供保障,并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方法探索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