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何以提升思维品质?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标要求和专家对高考作文导向的预测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加大思维能力考查成为高考语文的总趋势。形象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品质,而记叙文多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目标就明确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文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此,课程目标对形象思维的作用作了明晰的阐述,就是要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不断丰富人的审美经验和语言表达。
  2018年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谈及作文写作时说道:“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的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二、人们对高考记叙文写作的成见
  长期以来,高考作文确实存在重议论文轻记叙文的倾向,有人质疑记叙文难以体现理性美。果真如此吗?记叙文确实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但并非不能体现理性之美。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伏笔照应、深刻的思想性等,都是其理性思维之体现。如今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Ⅲ作文,可以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构思,体现一定的思辨性,还可以从感性抒情到对古今中外师生关系的理性思考,将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来思索,甚至还可以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量。可见,记叙文写作,同样也可以提升思维品质。
  综观2019年三套全国卷试题,彰显了立德树人价值观引领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且“思维立意”的命题思路逐渐显现。三套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情境,突出表现在三套卷子的作文。作文要求考生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中,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展开叙述或论述,并完成特定的写作要求——让考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表达真情实感并理性思辨。下面将以新课标全国卷Ⅲ作文的写作为例,来谈谈如何提升高考记叙文的思维品质。
  三、高考记叙文思维品质的提升
  记叙文大体可以分为写人记事类写实作文、想象类虚构作文(如故事新编、童话等)两大类。我们先来回顾记叙文的一般要求:感情真实;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注重场景与细节描写;结构清晰而过程完整等。这种常规化的写作要求,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除此之外呢?记叙文写作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思维的几个维度来考量。
  1.提炼度。本义指使混合物纯净,弃芜求精的过程,此处借指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程度。在议论文写作中,突出体现在文章对所给材料意蕴的概括与提取。但记叙文无须亮出鲜明的观点,那在记叙文中又如何呈现呢?首先要看考生对题目要求的把握程度,即是否明確题目的任务指令——它规定的写作情境、对象与任务;其次是对材料意蕴的理解程度;最后看文章表现主题的深浅程度。前两点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最后一点是夺取高分作文的关键:主题深,说明考生对题目要求、材料内涵理解得透彻,把握得准确;反之,不明指令、内涵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那它就是一篇离题作文。请看例文1:
  北极星
  鲁可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老师,而三宝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学生。
  说起来,三宝不该是鲁可唯一的弟子。鲁可初来桃县那会儿,还是有不少娃儿到桃县中学读书的,多多少少组成了一个班。都跟着鲁可学知(之)乎者也,学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可读书哪有插秧种地来得容易实在呢?于是在草长莺飞、细雨蒙蒙落的时候,有些娃儿自己卷着书回家去了,有些娃儿给家长领着——那些裤腿堪堪挽在膝下,指缝里依稀混杂着露水与泥浆的农人们,又回到田塍上去了 。
  鲁可看着农人们微微发红的脸颊。“不好意思啊,鲁老师,这娃读了也白读。”鲁可一听,劝了两句,劝不来,又叹口气。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三宝没走。三宝没爹没娘,教室遮风挡雨,鲁可还自己照顾起了三宝的饮食起居。
  三宝不傻,所以他才不走,三宝反而觉得鲁老师挺傻,就剩自己一个不知算不算学生的学生了还杵这儿上课。
  三宝想着想着,就这么想到了树上知了吱哇乱叫的时候。桃县中学的教室里没有电扇,鲁可不知从哪个捡废品的村民那儿收回个破得好似没法救的小电扇,螺丝起子齐上阵,鼓捣鼓捣竟然好了,鲁可高兴,三宝也高兴,但电扇还是搁在三宝旁边。三宝看着鲁可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心有惊雷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读不懂,只看着鲁可额角的汗珠泄愤似的滚落。
  风吹得树里树外的枝叶哗啦啦作响,三宝听乏了,脑袋钓鱼似的一点一点,啪的一声,脑门又吃了个鲁可弹来的粉笔头。
  三宝不耐烦极了,狠狠踢了脚桌腿,哐当一声,把鲁可吓了一跳。
  “读书有什么出息,像你这样来我们这种破地方教书吗?先前走的二伢子赶上扶贫,种地都不知赚了多少!”
  鲁可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三宝有些慌了,但鲁可随即从课本里抽出几张照片递给三宝,上头有高楼,有霓虹灯,有未名湖,有清华门……鲁可问三宝想不想亲眼去看,他眼里的光有(又)慢慢亮起来,说只有读书才能走出桃县去外头。
  三宝读了师范,又回桃县,学校更大了,学生更多了,独独没见鲁可,一打听:“鲁老师前些日子说要去什么西藏,多年轻一小伙子啊,当初还听说是清华毕业的,跑来教书……”
  三宝没听完,抬头,找着最亮那颗北极星。
  这是一篇创意十足的记叙文。文章虚构了一个为了教育理想而扎根乡村的教师故事,从“教育扶贫”角度来说,立意不可谓不高。全文充满生活气息,“堪堪”等文言词语的运用与适当的引用又使文章带有书卷气。故事生动,叙事完整,读之让人动容。文章对材料意蕴的理解应该是准确的,主题表现也有一定深度,“北极星”的隐喻也很恰当。但考生对命题人的指令即题目要求的把握程度还不够准确。情境化作文,如何去扣材料所给的“最后一节课”的场景,是创意写作面临的最大门槛,否则为编故事而编故事,就会有套作之嫌。可见,读懂命题人的指令多么重要。   2.精细度。精密细致,既指细节描写,也指思维缜密无纰漏。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因细小不慎而引发的后果,一个细小的、毫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可能露出破绽而致全文前功尽弃。好的文章一定是值得推敲的,正如经典的阅读,是经得起无数读者的反复咀嚼与品味的。
  例文1《北极星》的不足,除了没能准确把握所给材料的情境,还因为个别地方缺乏一些生活的常理。由于淡化了故事背景,有些情节因经不起推敲而显得是在编故事。如开篇“鲁可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老师,而三宝是桃县中学里唯一的学生”“多多少少组成了一个班”,如果是乡村小学或者是初中倒有可能,一個县城中学不大可能,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就学情况不大合常理。其次,交代孩子们辍学的原因,归为“可读书哪有插秧种地来得容易实在呢?”的畏难和家长的短视,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冲击其实更大些,这里似乎隐去了。按理说“先前走的二伢子赶上扶贫,种地都不知赚了多少!”这个“扶贫”的背景,正是当前农村的工作热点,更显前面“编”得不可信了。再有,尾段“鲁老师前些日子说要去什么西藏,多年轻一小伙子啊,当初还听说是清华毕业的,跑来教书……”村民为鲁老师惋惜,感叹“多年轻一小伙子啊”,年轻就不能去西藏了?年轻才敢闯呀。前后明显缺乏逻辑,经不起推敲。
  3.清晰度。既指表达的清晰度,也指思维的清晰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前言不搭后语或让人读之不知所云,往往就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思维清晰的文章,不仅用词准确,还会有清晰的结构思路,它或者以一条主线贯穿,或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或者前有铺垫后有交代,体现构思的严谨巧妙。请看例文2:
  无言的告别,无言的爱
  酷暑六月,如期而至,高考也如期而至。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奔赴高考的战场,我的心里装的竟不是高考应有的紧张,而是一种莫名的、难以言尽的哀伤。
  我道不清这哀伤是何物,从何而来,只能任由它在我体内生长,蔓延。为了保证它不影响我考试,我将它压了下去。(开篇从“我”的哀伤写起)
  正常的考试流程,发卡、发卷、待考,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窗外烈日炙烤着大地,蝉鸣将这考场的肃穆衬托得如此威严,却也叫乱了一些考生的心……(暂时缓和,放下情感)
  看到作文的那一瞬,我那经反复练习才平静下来的心,终于被蝉鸣声打乱,心中那股莫名的哀伤,像是众妖冲破镇魔塔的约束,在我体内游走,肆虐。原来,这哀伤不是来自高考,更不是来自蝉鸣,而是来自分离。(点明“哀伤”情感由来的原因,也暗扣了材料)
  看到漫画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还在上着最后一节课,因为上面的话与我的经历竟如出一辙,仿佛将我所经历的事,用漫画与文字简述了出来。思绪由试卷飘回了那日的课堂,老师仍旧来教室,却没有讲课,只是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眼神里充斥着的情感,让人难以读透。不舍?祝福?还是怀念?我不懂,或许都有吧。只是我看见一些女生低头看书又像在掩饰着什么,头都快低到桌子上去了。(再现最后一节课,正侧面描写老师“无言的告别”,渲染了感人的气氛)
  就是那一节课,班上出奇的安静,静得有些可怕,那翻书声似机器轰隆般响得让人心烦,那节课很长,因为我看到一些同学用手擦脸不止十次;那节课又很短,因为一节课下来竟没有看完一页书。就在这样安静而又“吵闹”、短暂而又冗长的近乎充满矛盾的课堂上,老师就这么看着我们,很安静地看着我们,像是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向我们告别。没有语言,却胜过了万语千言。这安静的课堂,与之前无数的课堂一样都弥足珍贵,这一节课老师将他的爱化作无数次有声课堂,最终仍是凝结成这最后的无声课堂,在这无声的课堂里,我们就这样安静地看书,老师就这么安静地看着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再写“最后一节课”离别的情形与感受,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无言的爱”,很好地点明了文章的题目)
  “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一阵广播提示将我的思绪从那个安静的教室拉回了这肃静的考场,窗外太阳依旧火辣,蝉鸣依旧躁人,我的心却不再烦躁,因为我明白了些什么。(从最后一节课的思绪中回来,由感性的描写转入理性思考;环境描写相似,而人物的心情却与前文不同,前后巧妙照应)
  不用过多华丽的辞藻,也不用精心策划什么,就这样考完高考,等毕业酒席的时候,给老师一个长长的拥抱,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向他们告别。末了,再加一个不失成熟的微笑。(想象毕业宴上师生告别的情景)
  我擦了擦眼角的液体,等待着考试结束信号钟声的响起。(在现实的钟声中结束考试,理解了老师、理解了材料,也理解了其背后的深意,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实类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我”的高考语文科考试的完整过程,再现了“最后一节课”的真实情境,体现了考生对题目要求以及对材料准确清晰的理解与把握。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文中“女生低头看书又像在掩饰着什么,头都快低到桌子上去了”“一节课下来竟没有看完一页书”“我擦了擦眼角的液体”等描写细腻传神。学生为老师充满关爱、不舍、期许的深情所感动,体现了师生情谊之可贵、之深厚,准确把握了材料意蕴。更可贵的是,文章构思巧妙,具有清晰的结构思路。文章开头,作者一直强调内心的哀伤不知为何物,不知从何而来,为全文设置了一个伏笔,直到看到作文题才恍然大悟,构思新巧。由漫画画面内容联想并沉浸到高中最后一节课的情境中,考试结束前十五分钟广播提示又把自己拉回考场现实,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情节转换巧妙而又自然。而文中多次描写蝉鸣声,既衬托了环境的安静,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情绪,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谓一石三鸟。不得不佩服考生思维的清晰而不混乱。
  4.创新度。是指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或不同于常规的、常人思路的见解,它是创新思维的外化程度。创新思维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僵化的思维只能写出老套的、读之无味的文章,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方能务去陈言,写出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这几年创意作文的兴起,可见一斑。请看例文3:   再看看那朵莲
  我是一本《席慕蓉诗集》,我的主人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还记得三年前的读书分享会上,她的老师第一次将我送到她手中的情景,那时她脸上的笑颜,就像夏初开放的荷花,欣喜激动又干净清澈。(开门见山,以诗集作为第一人称,交代“我”的来历,及与主人与其老师的关系,为下文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作铺垫。)
  我只能静静地陪伴在她的身边,看着她埋头于数理化生的练习里不断地叹息,甚至是哭泣。她最喜欢的科目是語文,最喜欢的老师是语文老师。她总是打开我的扉页,用指肚摩挲老师用钢笔写下的那一行小字:“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那是希望她能在六月,像第一朵莲那样迎着朝阳亭亭开放,忧伤与烦恼在脑后,无畏与勇敢在前方。(“我已亭亭”作为全篇的主题句与线索句第一次出现。以“我”目睹之所见,写老师对主人在低谷时的鼓励,引用“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来巧妙点明全篇的主题。这种不放弃与默默的陪伴,侧面表现老师教育的力量。)
  那是一个阴沉闷热的下午,楼道里空得只剩下太阳残余的灰烬。走廊上,她的眼泪像荷叶上滚动的雨珠,一颗一颗落在答题卡上。老师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一句一句的话落在风中,似是鼓励,似是回忆,她说,每个人都可能曾经像荷花,美丽动人地开在风里,即使没有月色,也会是“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可是花是会凋落的,一如人也会有失败之时。然而江面上残红零乱,淤泥里却进行着藕的孕育。老师不是大师,写不出你们青春期的美丽,但老师会陪在你身边,为荷塘施肥,让你们长出最可口的藕。(通过一个特写的镜头,正面写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鼓励。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描写,一个慈爱的、语重心长的、无私奉献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
  她笑了,即使眼中还噙着泪水,脸颊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她知道老师已经给了她某种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力量,一如阳光。雨露给了一颗碧绿的莲子无限的希望,让她从最苦的地方长出最宽大的叶,开出最美丽的花,结出最香甜的藕。(通过心理描写来写学生的转变,侧面体现老师思想教育的卓然成效。)
  那是最后一个晚上的最后一节课,主人久违地把我从书架最高处取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扉页上有些褪色但字迹依然清晰的小字:“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老师的高跟鞋声由远及近,进了教室声音却反而缓和了下来。“没事,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像是风翻过我的纸张一般平静的,像所有语文课上所用的,那样的语调。在老师的眼里,大概所有的学生,都一定会开出最灿烂的莲花吧,将世界涂抹上或白或粉或红的明快色调。再看看那朵莲,仿佛是与自己养大的孩子分别一般充满不舍。(再现作文材料“最后一课”老师对学生的话别情景,很好地达成了作文题目的情境化要求。通过细节的描写,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不舍以及师生的眷恋之情。再次用“我已亭亭”点题。)
  “你还留着这本书?”看到我,老师笑着问。“是啊,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她笑着回答。(想象未来师生重逢的场景,既是对情节的一个补充,又使故事结局有一个完整性。以景结情,给人以美好光明的遐想。而“我已亭亭”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独具创新。首先构思新颖,且不失严密逻辑。全文以童话的形式,以一本老师送给学生的诗集作为第一人称,作为“见证者”,将老师、学生交往的细节巧妙勾连,显得别出心裁;以“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此展开故事,既有清晰的线索,又巧妙点明全篇主旨,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与独创性。其次语言纯净优美有新意。引用席慕蓉《莲的心事》中的诗句,象征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无论是亭亭净植的荷花,还是主人含泪的微笑,抑或是师生话别的场景,都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意蕴深刻。文笔细腻生动,语言流畅,如同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与老师明丽的话语、美好师生情感和谐统一,不着一丝痕迹,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5.合理度:合乎道理或事理的恰切程度。创新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合乎道理,合乎事理,合乎生活逻辑,否则就是失真的、不可信的。所以一味求新求异,而不注意生活的常理,就会让人觉得你是胡编乱造。
  如例文1与例文3同属虚构性的作文,都讲究创新性。《北极星》一文,其思想的深刻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忽视了任务驱动之一的情境化要求,个别地方编得不够合理,违背了生活的真实。而《再看看那朵莲》在注重构思新颖的同时,巧妙穿插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既符合题目要求,又符合生活常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与合理度。
  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一个日本人说,中国的移动支付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懂中国人的想法;一位美国教授说,中国的基建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中国人背后的努力。而我也想说,高考记叙文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懂出题人的想法,可怕的是看不到材料背后的深意!
其他文献
【作文原题】  四季,色彩斑斓。草长莺飞的春,阳光绚烂的夏,天高云淡的秋,雪花纷飞的冬,给你遐想,让你向往。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快乐的少年,追求独立的青年……每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每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  请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图】  开头:五月之景的细腻描摹  中间:由景及人的联想感触  结尾:五月之景的整体感悟  【作文呈现】
期刊
我给“求学杯”高考作文模拟大赛赠送了一幅“作文育人,练就英才”的书法作品,意在凸现大赛的“育人”宗旨。  “作文育人”是由作文的本质所决定的。古人云:“文如其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说:“心有良知璞玉,笔有道德文章。”在研究青年学子的写作实践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思想乃文章之灵魂,兴趣是历练的动力,历练才能造就英才。”青年学子们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生活中积
期刊
【金题再现】  请选择下面其中一道题目,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题目一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社会不清明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做官,国家社会不清明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注释】
期刊
《情人坊》不得不说:  真的,有一种爱可以仰望天堂,有一种情人关系可以让流言四处遁形,让蜚语自惭形秽,甚至连婚姻都无法与其争辉。  爱是空灵的,它不可触摸;爱是真实的,它有血有肉。当某些人试图用污蔑或诽谤的语言来给“情人”下定义时,一个脱离了铜臭、脱离了暧昧的大义情人却改写了旧情人的定义——情人就是两情相悦的人,情人就是有情有义的人。  在这个越来越看不清爱情真相的年代里,感谢还有这样的爱,让我们
期刊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兴起之后,大家好不容易学会的三段式结构和文采斐然的排比句段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在这种前提下,观点是否深刻透彻、新颖独特成为能否得高分的主要依据。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讲正确的废话、思考浅显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黄金三问”来促进学生思考,从而增强议论文观点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一  议论浅显的常见现象  议论浅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立化思维,即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线性思维方式
期刊
如果讓你有一次“高考反悔”的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求学》举办的高考作文模拟大赛,在有如高考考场的环境中进行写作,我受益匪浅。  看到作文题目是可供考生选择的时候,我决定以写议论文的方式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第一题。这不仅是因为议论文是自己平常训练时常写的文体,还因为写议论文能充分展示我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也较能迎合评卷老师隐性的心理判分标准。  分析材料时,我找出材料
期刊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刚需。同时,“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四大学科素养之一。201
期刊
《庄子》,主要由庄子和他的弟子合作写成。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至今,“庖丁解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故事仍广为流传。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不仅能启发我们品悟人生,而且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下面让我们穿越
期刊
您觉得举办本次大赛的意义是什么?  《求學》主办的这次大赛,是一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公益活动(不收参赛费,包住包吃)。大赛有两个意义,一是让参赛的学子多一次练笔的机会,找到高考的感觉,增强信心;二是为参赛的学校、学子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本次大赛中,您印象最深的作文有哪些?  来参加比赛的学生都是所在学校的“作文好手”,因此本次大赛的作文总体水平较高。如果要说印象最深的,不是佳作,而是那些没
期刊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这是由于与配偶外的第三者发生婚外恋情占了很大的比例所造成的。第三者侵害婚姻关系行为导致许多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仅会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还会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然而我国现行立法缺少对第三者侵害婚姻关系行为的民事责任规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通过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想要实现对无过错配偶权利的救济,但是此项制度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民事主体限定为有过错的配偶,和有过错配偶共同实施侵害婚姻关系行为的第三者却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受害配偶的权益不能被有效保护。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