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最后一段中的精彩语句:“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阅读时如不加咀嚼,平平而过,那定然体会不到作家妙绝的文字表现功力,教学时特别需要教师的点化与引导。教师应紧紧抓住文中“ 攥”、“舒”、“缩”、“揣”、“紧紧的”、“连忙”等动作描写,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文中人物的动作行为和所体现的人物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笔下生动传神的画面,去感受人物自私贪婪、嗜钱如命的性格特征。这样,作品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中的人物也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课文《散步》(莫怀成)中有这样一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这段文字看似平淡,毫不艰涩,但其中的意味,不少学生很难吃透。教学时,教师应当提醒:这一家三代人不仅年龄差距大,身体状况差距也大,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更是不同,“走大路”、“走小路”各有所图。要让学生充分想象年迈老人的步履艰难、期盼平安和少年儿童的活蹦乱跳、追求新奇,以及“我”“走大路”的坚定选择的特殊“年龄”内涵。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一家人散步,在选择道路时为什么会发生分歧?为什么又取决于“我”?“我”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亲情?学生的回答有对的也有许多不全对。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作者预设在水下的许多精彩就难以被发现了。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譬如,在教刘心武《错过》(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文时,教师应让学生放开思绪,认真回答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结合个人生活的实际,具体地把“错过”的得与失讲出来。这样,学生自然会放飞思绪,各述短长,他们的个性也会随着思绪彰显出来。如此,“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深刻哲理许多学生便油然而明了。
在教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文时,更应让学生放飞思绪,对年轻精神的品质特征发表见解,回答在郭老极力推崇的三大特征之外还应有些什么特征,如诚实、勤奋、开朗等。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时会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如果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也就不远了。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最后一段中的精彩语句:“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阅读时如不加咀嚼,平平而过,那定然体会不到作家妙绝的文字表现功力,教学时特别需要教师的点化与引导。教师应紧紧抓住文中“ 攥”、“舒”、“缩”、“揣”、“紧紧的”、“连忙”等动作描写,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文中人物的动作行为和所体现的人物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笔下生动传神的画面,去感受人物自私贪婪、嗜钱如命的性格特征。这样,作品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中的人物也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课文《散步》(莫怀成)中有这样一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这段文字看似平淡,毫不艰涩,但其中的意味,不少学生很难吃透。教学时,教师应当提醒:这一家三代人不仅年龄差距大,身体状况差距也大,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更是不同,“走大路”、“走小路”各有所图。要让学生充分想象年迈老人的步履艰难、期盼平安和少年儿童的活蹦乱跳、追求新奇,以及“我”“走大路”的坚定选择的特殊“年龄”内涵。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一家人散步,在选择道路时为什么会发生分歧?为什么又取决于“我”?“我”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亲情?学生的回答有对的也有许多不全对。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作者预设在水下的许多精彩就难以被发现了。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譬如,在教刘心武《错过》(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文时,教师应让学生放开思绪,认真回答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结合个人生活的实际,具体地把“错过”的得与失讲出来。这样,学生自然会放飞思绪,各述短长,他们的个性也会随着思绪彰显出来。如此,“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深刻哲理许多学生便油然而明了。
在教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文时,更应让学生放飞思绪,对年轻精神的品质特征发表见解,回答在郭老极力推崇的三大特征之外还应有些什么特征,如诚实、勤奋、开朗等。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时会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如果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