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问;有的学生迷信老师,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于是课堂上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也拉大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和学生搞好关系。课前和学生谈天,一起谈学习,谈动画片。一起做游戏,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课后与他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同学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我经常故意制造假象,让学生发现问题。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故意把“钓”写成了“钩”,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举起了小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她,这个学生信心倍增,在后来的学习中很有信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敢问,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常在班上组织“提问题”比赛活动。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提出一到两个有关学习知识的问题,由各组长登记,班干部汇总,然后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总结评比,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优胜者给予一定的的表扬与奖励。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渐渐地会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同学提问题了。
二、激发提问热情,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识”和“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有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榕树呢?成片生长的树林可以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就是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我在执教《奇怪的石头》这课时,出示题目后,我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老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石头“怪”在哪里?是哪里的石头?为什么是“奇怪的石头”?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及时表扬了那些大胆提问的同学,并鼓励班里的同学向他们学习。这样,平时一点一滴的表扬鼓励就会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三、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而有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问”的示范,选择“问”的时机,鼓励“问”的创新。如特级教师在教《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两国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教师为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好。有些学生对某些课文内容质疑,提出了异议。我们不要责备,要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例如:在一次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会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却在熊熊的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呢?这个质疑着实令我们吃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发生质疑。诸如此类的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问;有的学生迷信老师,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于是课堂上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也拉大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和学生搞好关系。课前和学生谈天,一起谈学习,谈动画片。一起做游戏,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课后与他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同学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我经常故意制造假象,让学生发现问题。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故意把“钓”写成了“钩”,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举起了小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她,这个学生信心倍增,在后来的学习中很有信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敢问,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常在班上组织“提问题”比赛活动。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提出一到两个有关学习知识的问题,由各组长登记,班干部汇总,然后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总结评比,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优胜者给予一定的的表扬与奖励。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渐渐地会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同学提问题了。
二、激发提问热情,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识”和“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有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榕树呢?成片生长的树林可以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就是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我在执教《奇怪的石头》这课时,出示题目后,我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老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石头“怪”在哪里?是哪里的石头?为什么是“奇怪的石头”?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及时表扬了那些大胆提问的同学,并鼓励班里的同学向他们学习。这样,平时一点一滴的表扬鼓励就会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三、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而有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问”的示范,选择“问”的时机,鼓励“问”的创新。如特级教师在教《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两国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教师为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好。有些学生对某些课文内容质疑,提出了异议。我们不要责备,要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例如:在一次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会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却在熊熊的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呢?这个质疑着实令我们吃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发生质疑。诸如此类的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