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八年级物理热学题的思考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习题的解答中往往会涉及到物态的变化过程。本文对一道八年级热学题目的解答提出更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在习题教学中更深刻地认识物态变化过程,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习题教学的物理意义。
  关键词:习题教学;汽化热;物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44-1
  八年级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中,遇到一道这样的习题:在1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0.5千克、温度为80 ℃的水,吸收84 000焦的热量后,水的最终温度是多少?水的比热容是4 200 J/(kg·℃)。題目后面所附的参考答案是这样解答的:由Q=cmΔt计算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因此,吸收热量后的温度t =t0 Δt=80 ℃ 40 ℃=120 ℃。由于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所以,水的最终温度只能达到100 ℃,而不能达到120 ℃。
  刚开始看到这样的题目及其相应的解答,觉得是合理的,但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该参考答案还是有其不合理之处。该参考答案虽然能够给出这个题目的最终答案,但是这样的解答没有考虑到实际物理过程。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水加热的时候,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 ℃后,再对其进行加热,水吸收热量就会被汽化,从而形成水蒸气,而此时水的质量就会减少。在上述的题目中,参考答案的解决方法是:质量为0.5千克、温度为80 ℃的水在吸收84 000焦的热量后,温度就会升高到120 ℃,这样的结果不符合物理知识,所以水的最终温度是100 ℃。而实际上,0.5千克80 ℃的水,温度升高到100 ℃,不需要吸收84 000焦的热量,依据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
  即此时水的温度升高到100 ℃,只需要吸收42 000焦的热量。此时,水再吸收热量就会被汽化,水的质量就会减少。而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汽化热(L)是2 260 000 J/kg。因此,此时水汽化的质量(Δm)就是:
  所以,0.5千克的水,温度为80 ℃,吸收84 000焦的热量后,就会有大约0.019千克的水被汽化。而剩下水的质量就是0.481千克,因此在式(1)的计算过程中,水的质量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用0.5千克进行计算。虽然题目的参考答案给出了最终正确结果,但是答案没有考虑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忽视了物理意义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1],同时进行适当的教学“反思”也有助于改善习题教学[2]。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对物理思维过程的经历与理解,而物理习题的训练,是对物理知识及其思维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习题的解题与讲解过程中,更需要将题目所呈现的物理过程展现出来,充分地发现其存在的物理意义,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新生.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激趣术[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2):4-6.
  [2]李永.物理习题教学的“反思”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7):21-22.
  (栏目编辑 罗琬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液体表面张力不易直接观察,现有人教版中的实验较为简单,不足以应对更复杂的物理现象。作者通过两个简单易做的非常规实验弥补其不足,有利于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液体表面张力;非常规;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2-0050-2  1 引 言  液体表面张力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液体
芦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又名萎蒿、水蒿等,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
自觉符号设计下,当代文化创造必须把人类解放作为自身发展之最高主题,因而在其价值取向上也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创造活动;体现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则要求在符号选择、设计、运
摘 要:本文针对“三动”课堂教学模式中“三动”之一的问题——驱动中的问题,就如何设计这个问题,提出3点思考:问题设计依托情景,情景创设要有层次性;问题设计遵循认识的层次性,遵循小步走原则;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关键词:问题设计;层次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78-3  “三动”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问题导引
芦笋,系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学名Asparagusofficinalis L.,别名石刁柏、龙须菜.
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党内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分析斯大林方案能够获胜的原因,并在史料的基础上,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如工业化、集体化、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