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5246568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1”阶段的学习内容与特点,提出其学习评价的思路与四项原则,即职业为先、能力本位、过程并重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构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考评指标体系,并提出完善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以此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接轨。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7-02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践行之,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而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并有鲜明的特点,为此,必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1”阶段学习内容与特点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理念在“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具体体现为“1”阶段的顶岗实习,目的是将学生在校两年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际操作,进行深入的综合、细化、加深、拓展、熟练、融合和固化,培育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基础,从而实现“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阶段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即校外教学,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的重要形式。校外教学一是由专业导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与企业需求,并结合实习单位和学生实习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开设现场讲座、辅导、研讨和座谈等教学活动。校外教学其二由企业导师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讲授,对学生进行岗位和职业培训。综上所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1”阶段学习特点可归纳为: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使学生针对实习岗位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际技能训练。所以必须工学结合,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实现校内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安排了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
  2.真实环境。只有经过真正产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使学生不仅学到实用的技术,而且使学生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直接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巩固,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升华和提高。
  3.职业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通过顶岗实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成本控制、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意识,造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职业的环境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考核评价的思路与原则
  工学结合是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以掌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为主来评价,而应将掌握技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结合起来评价;不应仅以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来评价,而应将理论知识基础与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相结合;掌握知识多少、智力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应以实际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为主,职业精神、吃苦肯干、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工学结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评分就是以上述综合素质为主的质量观来作为评价标准。只有以不同特点多元性、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的质量观来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利于工学结合教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促进其从点到面的向前发展。
  1.职业为先原则。职业为先原则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精神与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履行职业责任,培养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爱岗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是职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去实现自身价值,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坚持职业为先的原则,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认知,恪守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感情,磨炼职业意志,树立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考核内容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精神、合作精神等。
  2.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它是以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根据这一原则其学习评价考核内容要结合毕业生上岗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逐项对单项能力进行评价。
  3.过程并重原则。过程并重原则是指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锻炼中得到,所以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工作的整个过程。从顶岗实习的了解企业、参加企业的岗位培训、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参加校外教学以与指导教师的沟通等。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考评指标体系
  建立合理的学习考评指标体系对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1阶段”学习成绩。改变以前只通过撰写实习报告的方式,采用多种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阶段”学习考评指标体系应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的需要,重点理解评价指标的内涵,简化常规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由五个方面组成,总体分值为100分。
  1.职业素养(20分)。职业素养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阶段”学习的首要要素,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劳动态度、实习纪律、安全文明和适应环境五个方面。通过考核学生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实干精神、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出勤情况以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的执行情况,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的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
  2.职业能力(20分)。职业能力培养是顶岗实习学习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使用工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团结协作和综合能力五个方面。通过考核学生对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对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及运用程度,设备的操作技能与操作规程掌握情况,以及与工人师傅、与同学团结协作情况,处理技术问题及协调组织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掌握情况。
  3.顶岗实习(30分)。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形成的载体,是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所以对此项的评价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岗位培训、实习内容、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学生通过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过程。在顶岗实习期间,其实习内容要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将每天的学习内容、现场观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结果,以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导师提出的课题、得到的解答等记入实习日志之中,并做好一周记小结。在此基础上按实习报告的内容、写作、格式要求完成顶岗实习报告。
  4.校外教学(20分)。学生参加校外教学是“1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参加授课、效果评价、接受指导。其学习的内容涉及新理论、新知识,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技能、工艺、设备等具体问题,是学生完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过程。认真考核学生参加校外授课和到课情况与学习效果,以及平时与指导教师的QQ、E-mail及电话交流情况。
  5.实习效果(10分)。本项是考核学生的实习教学计划与大纲的执行效果、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的总体评价。考核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其专业技术和技能训练,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同时也检查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对企业提出了技术方案、合理化建议以及企业对学生的重用和是否录用为正式员工情况。总的考核采用以学生自评为辅,企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考核为主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其权重分别为1:3:3:3。最后由专业导师根据综合评分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给出最终的总评成绩。
  四、结语
  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考评指标体系,本文只是谈了对顶岗实习即“1阶段”的学习考核,要实现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即还应建立对学生在校学习“2”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评价,要坚持及时性和经常性。这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进度,不断改进实习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助于全面、准确地评定实习成绩。为此可设计一学习评价的软件系统,采取网络评价方法,通过过程考核,时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确实实习效果,以期达到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预期效果,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晓东,龙志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4):86-87.
  [2]侯松,陈肖生,张晓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09-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计堂.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8):59-60.
  [5]车飞.“工学结合”模式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成人教育,2010,(4):46-47.
  
   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粤教高[2008]05-58)
其他文献
为准确计算盘式制动器的振动频率,采用多柔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制动器摩擦引起的非线性振动.首先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生成制动器柔性体零件,然后在多体动力学软件MSC.ADAM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不同的激素浓度配比试验对丽格海棠丛生芽的形成、继代培养及根的诱导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以丽格海棠的叶片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NAA0.5 mg&#183
隧道中架梁是隧道岩溶处理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如何满足JQ160架桥机在直线及单线隧道内采用正常高度进行1-32.0m T梁架设,为类似施工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批复同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获得国家批准支持的又一
运用模糊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给出了预测适时检验锅炉时间的方法,它将对提高锅炉检验的质量及预防锅炉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4~1996年应用Latka-voltera捕食者与猎物间存在系统数量动态关系原理设计了袋栽寄主繁殖红蜘蛛以饲喂捕食螨的一套大量繁殖捕食螨的工艺方法,用透明草莓果盒贮存捕食螨,试验表明智利小植绥螨适宜贮
曲率半径是凸轮轮廓曲线的重要参数,曲率半径的变化对凸轮机构的运动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凸轮廓线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大多数要求已知凸轮机构的结构参数和凸轮从动件运
从纺丝特点,结构与性能方面对PET、PBT、PTMT三种纤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BTPTMT纤维拥有优良的弹性、碱性、易染性,可以和其它纤维交织成具有弹性、穿起来舒适的新布料。
一、序言乙烯装置裂解炉的炉型及其特性是装置技术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乙烯装置的二大技术经济指标——单耗和能耗,主要取决于裂解炉的性能,从单耗来讲,原料组分及裂解条件是
对科技进步弱化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情况进行辩证分 析, 分别阐述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创造效应和破 坏效应, 认为创造效应与破坏效应构成互相依存、 互为补 充的关系,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