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上的迷信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神保佑、算卦占卜、风水看相等,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绵延不绝;而晚清的官场更是将战争胜负、官运升迁或权力的明争暗斗,都寄托在厌胜之术、讲求风水上……
  
  杨芳以粪桶对抗英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杨芳,15岁从军,身经百战,是个打仗好手。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在道光初年平定张格尔之役,是役他率兵穷追,擒获张格尔,押解到北京。
  因此道光帝给了他一大堆奖励:加太子太保、授御前侍卫、绘像紫光阁等等。所以,杨芳在1841年3月来到战争中的广州时,人们对这位已戎马55载的老将充满了期望,如大旱之望云霓。
  杨芳到来之后,采取添造炮位、军器、木排等防御措施。但显然船坚炮利的英军是他未曾遇到过的对手,在无法得到有效信息的情况下,他认为洋人的枪炮实为邪器,只有以臭秽之物才可制之。
  于是,他设计了一套以邪制邪的战术,在全城收集粪桶、纸扎草人,并进行建道场、祷鬼神等活动。摆好架势之后,因两国议和,这些马桶没有派上用场,但留下了笑柄。
  粤人作诗嘲之曰:“杨枝无力受南风,参赞如何用此公?粪桶当年施妙计,秽声长播粤城中。”
  
  木兜冲给曾国藩的运气
  徐一士的《凌霄一士随笔》里收录了一封信,则显露了曾国藩对风水的迷信。在1849年致诸弟书中,曾国藩祝贺九弟曾国荃喜得贵子,并以此认为1846年冬其祖母葬在木兜冲之后,曾家运气开始变好。
  曾家已添了三个男丁,曾国藩升礼部右侍郎,曾国荃进学补廪等等。曾国藩遂认为木兜冲乃吉祥之地,“已有明效可验”。他并认为“福人自葬福地,非可以人力参预其间”。他在信中称自己笃信“山环 水抱”、“藏风聚气”的说法。
  不仅是家书,曾国藩在公牍中亦提及风水。1866年,他在批给道员王勋湘呈请在湘乡建造城垣的的文件上写道:“湘乡本无城池,相安已久,今忽欲办此数百年未有之事,本部堂不甚以为然。”
  而其不以为然的原因乃是,湘乡现在人杰地灵,风水正盛,“不知修城是否有碍风水,本部堂亦不敢主张也”。
  
  曾国荃发誓自焚以祈雨
  我国久以农业立国,遭遇旱灾时祈雨,是地方官员的要务之一。祈雨很平常,但是以自焚来祈雨的官员却不常见,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即是其中一个。
  陈康祺《郎潜纪闻》记载,曾国荃就任山西巡抚时,正值山西大旱,晋省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前任巡抚无所作为,“噤不以闻”。曾国荃下车伊始,即向朝廷上奏折告急,请求朝廷筹款筹钱赈山西之旱灾,得到朝廷的救灾物资后,“晋民始苏”。
  但靠朝廷救济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无奈老天还是滴雨不落,曾国荃遂作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下令治下的官吏以及晋省自禀生以上的绅士,聚集于堆满柴薪的庙前祈雨。他发誓如果明日不下雨,就自焚以谢晋省父老。
  神奇的是,雨“果应时至,晋父老感涕讴歌”,山西大旱遂解。也许山西父老感念他为民的拳拳之心,把这事传得神乎其神。
  
   慈禧砍白果树破光绪皇气
  胡思敬《国闻备乘》载,慈禧太后在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的墓园中游玩,让擅长堪舆之术的英年,相一下该园的吉凶。英年作出惊骇的样子说这里地气很旺,“再世为帝者,当仍在王家。”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关系达到冰点,朝野皆知。因光绪无子,为防止帝王再出现在醇亲王府,慈禧不顾内外压力,已立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作为光绪的继任者养在宫中。
  慈禧听了英年的说法后颇为诧异,反问道:“天下已有所归,得毋言之妄乎。诚如卿说,当用何法破之?”英年指着园中一株巨大的白果树,说白果树的“白”字下面加一个“王”字就是“皇”字,“伐此则气泻,是或可破也”。
  慈禧回宫即命内务府中人立即去砍树。此树坚硬如铁,“斧锯交施,终日不能入寸,而血从树中迸出。”在慈禧的亲自督工下,树终于被砍倒,“中毙一巨蛇,小蛇蠕蠕盘伏无数,急聚薪焚之,臭达数里”。
  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载,光绪闻此事后,对内务府人言:“尔等谁敢伐此树者,请先砍我头。”如此与慈禧相持月余。
  一日退朝,内侍告诉光绪,太后一早已带人去砍树,光绪赶紧出城奔赴生父墓园,但为时已晚,“奔至红山口,于舆中嚎啕大哭,因往时到此即遥见亭亭如盖之白果树,今已无之也。连哭二十里”。
  巨树倒地那一刻,光绪与慈禧间的最后一点恩义情分,亦归于尘土。长眠在陵墓之中的奕譞,生前亦曾风光无限,此时连坟头上的一棵树都保不住,会不会无声啜泣?
  庚子变后,中西议和,端王载漪被当做“祸首”,发配戍边,其子溥儁不久也被撤去大阿哥名号,责令出宫。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双双驾崩,入承大统的正是奕譞之孙溥仪,监国摄政王是溥仪的生父、光绪帝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
  机关算尽的慈禧,并没有改变醇亲王一脉的所谓“王气”,历史是如此“迷人”而吊诡。
  (据《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她们是门挨着门的邻居,原本情同姐妹,但最终却刀刃相向,酿成人命大案。而引发这桩血案的导火索,竟然是隔壁不时传来的“性福之声”——  单身女人遇尴尬  李竹淑和刘心茹同住牡丹小区的一个楼层,两家门挨着门。1976年出生的李竹淑,在一家服装公司上班。2003年3月,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某企业销售经理吴胜时。不久,两人闪电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彤彤。邻居刘心茹比李竹淑大两岁,是一家商场营业员,她丈夫赵谦是工
期刊
夏天要到了,街上爱美的女士纷纷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各式裙装。裙子是当今许多女子极其钟爱的服装。就裙子的功用来说,古代的裙子和现在的裙子有不小的差别。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
期刊
她是班里最漂亮的女孩。从开学报到的那一天起,我们男生的目光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她的花枝招展注定让她成为班里的话题人物。她每天变换的发型,每天更换的衣服,以及身上淡淡的香水味,总是让我们着迷。  流言随之到来。班里的女生开始议论她的过去,说她初中的时候便已经和男生偷偷地出去约会,高中的时候便已经和男生同居。我们不知流言的虚实,但我们看她的目光里渐渐地有了异样。  很快,她便有了男朋友。是隔壁学校的一
期刊
平平从小就是个乖巧温和的女孩,只是青春期时,脸上的雀斑确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她用厚厚的粉底遮盖这些瑕疵,可喜欢运动的她一出汗脸便会变成“花脸猫”,索性不再用粉底,不能为了这个而放弃自己的爱好。  吵闹着要家里带她去激光时,是因为她喜欢上了一个很优秀的男孩,无意中听见这个男孩说喜欢皮肤洁白光皙的女孩。那个年代,对一个农村的家庭,激光不光费用不菲,而且县城周围的医院也没有这个技术。  平平一下子变
期刊
赵又廷最近大方承认与比自己大5岁的高圆圆相恋,但是近日高圆圆接受记者专访时,却对“赵又廷”三个字讳莫如深,只表示在当下的恋情中,最看重相互理解与包容。她说,过了三十岁,是时候慢慢“张开”自己,打破各种限制,“活得尽情尽兴”。  有媒体估计,“又圆恋”应该是在陈凯歌的现实主义新作《搜索》中开始的。在这部即将于7月上映的电影里,高圆圆与赵又廷上演了一场缠绵悱恻的恋爱故事。高级白领叶蓝秋(高圆圆饰)因为
期刊
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某的一句话改变了他(她)的一生。无论是怎样的一句话,总之起到了发愤和激励的作用。这是多么大的恩惠啊。可是,说话的那个人通常都不记得他到底说了什么,居然点石成金。   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对别人的好,总是如数家珍,好像那些东西都还没送出去一样,如果对方略显轻视,或者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真是让人火大。   然而现在的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别说小恩小惠,就是
期刊
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富翁可能整天忧心忡忡,而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残疾人可能坦然乐观;一位处境顺利的人可能会愁眉不展,一位身处逆境的人可能会面带微笑……  一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着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处境并不会有任
期刊
在一家渔具店,我正在挑选渔具。忽然,腰间有震动。我连忙放下手中的鱼竿,出去接一个电话。  这一走,走出了麻烦。就听见店里一阵怒吼,开始我并不在意,接完电话,渔具店的男人正好冲了出来,原来他的怒吼是针对我的。他以为我要走,对一单得而复失的生意,他因失望而暴躁,进而恼羞成怒。  汇集着种种说不清的愤怒,这个小男人胸腔起伏,瞬间所有怨怼爆发了出来。他说我出去的时候忘了跟他说“麻烦你把鱼竿收一下”,缺失一
期刊
著名钢琴演奏家孔祥东来我所在的城市演出。有记者问他:当你成为一个令世界所瞩目的钢琴家,你认为自己在音乐和做人上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对此,孔先生如此回答——  生活在有血有肉的社会里,走过人生的酸甜苦辣,艺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对我来说,我活了三遍。我在自己的生命里活了一遍;通过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我又活了一遍;而通过我认识的人,通过他们的生活,我看到、感受到很多,所以又活了一遍。  妙哉此言。把一辈
期刊
跟一位同事去外地出差,一路上吃喝住行在一块儿,我俩都抢着买单。  一路走来,两个人的花费大抵相等,我可能比他多花了几十块钱。自己多花一点,我觉得心里更踏实,所以很快就将此事忘了。  过了几天,那位同事报销了差旅费,他给我钱时执意多给我100块钱。  我不肯接,推让了几次,他有些愠怒,将钱扔在桌子上,转身走了。  起初我觉得他有些固执:为什么不把差旅费平分,而非要多给我呢?都是挣钱的人,谁会在乎当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