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城散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城文化味
  雷城,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著名文化人龙应台曾对“文化”做过通俗的阐述:“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它的产业所值……早就是先进国家的经济项目大宗。”
  雷城,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县城。
  走过雷湖文化广场、三元塔公园,或者就是不起眼的一处开阔地,不时就传来姑娘歌的悠长腔调。雷州姑娘歌的神奇,在于开口就唱,朗朗成歌。我很诧异,有的歌手写不出歌来,却能临场连续放歌,是经验的积累,还是生活的积淀?我认识的一对年轻夫妇,常年在各地演出姑娘歌,台上一个“姑娘”,一个“相角”,台下琴瑟和鸣,现在买了一部面包车跑演出,也已经在县城买下了房子。
  少了锣鼓声,哪来的热闹?在雷城及雷州各乡村,雷剧长盛不衰,薪火相传。各戏台遍布城乡,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家附近一个戏台,到了唱戏的日子,演出剧目、演出剧团早早就已张贴出来,观众每晚提前到场子里候着。一次我经过那儿,看到演雷剧的演员,正在戏台边就着大锅,围拢在井台边上一块吃饭,饭菜极简单。而个别演员,孩子出生后,很小就开始带在身边,跟着剧团奔波。演出时,大人在台上演,小孩就在台侧一角放着,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慢慢长大的小孩不学而会,竟也可以上台了。
  在特定的节日,雷城各大关的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服饰鲜艳,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首尾不相连,道旁挤满伸长脖子的人们,场面蔚为壮观。
  这番热闹,让整个雷城都动了起来。
  而安静下来的雷城,徜徉于其间,古朴会迎面扑来。踩着脚下的青石板,踩过古贤人踏过的踪迹,迎面不时一处古居,让人恍如隔世。
  街头小巷,邻里坐在一块,悠闲地聊天,小孩在一旁嬉戏。男人抓起大烟筒,熟练地吐出几圈烟雾。心灵手巧的老妪,在家门口铺了张小席子,肩上背负着熟睡的小孙子,蜷着身子,两手飞快地编织着,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的草兜便变戏法似的出现了。
  在外地求学,每每听到雷州话口音,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而发音清脆的雷话,在纷杂中显得特别响亮。操一口雷话,嗓门似乎高一拍,透射著爽朗、豪迈、大气。记得当年,快开饭时,在校园遇见外校过来的同学,只是似曾相识,就是因为听到一口熟悉的雷州话,一声“老乡来了”,便二话不说,抓起一大沓饭菜票,就往学校饭堂给他们打饭去。有时来的是好几个人,穷学生也不懂得心疼,照样打饭不误,吃完走了也叫不出名字来,就知道是老乡来过了。有时晚上觉得饿了,会到学校的小食店买炒粉,那个面容和蔼的炒粉师傅,听到我说的是雷州话,往我伸过去的饭盒里又狠狠多舀了一勺。
  雷州人的好客、豪气写在脸上。淳朴的民风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雷州人,信用、道义、谦虚、真诚、礼让成为雷州人的精神特质。不少外地人来到雷州,深切感受到雷州人的热情好客,雷州人与生俱来的粗犷、耿直、豪放、爽快的天性,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矫揉与造作。乡情,浓郁得化不开。朋友相聚,呼应着切三两斤白切狗,配上本土米酒,尽兴而散。即使初次相见,也倍感亲切友好。
  有时出差在外,在外地呆了三两天,返回时,当车徐徐开进雷州境地,雷州市市标映入眼帘时,内心总会涌出一股莫名其妙的激动:“总算回到了!”
  雷城的文化味,藏在骨子里。温婉、包容,其内在的深度,无可复制。一个有内容的人,浑身散发着迷离的光茫,让人不自觉地想亲近她,却又不敢妄自尊大,只是带着敬意去靠近,欲久欲不舍。一座有内涵的城市,沐浴着迷人神采,笼罩着深沉情愫。沉迷其深邃厚实,流连其间,探索永无止境。她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却又不会妄自尊大,只是静静地让丰盛绵绵延伸。
  浓浓的文化味儿,让雷城充满魅力。
  老影院印记
  县城的老影院,土黄色的外墙,斑驳残破,正前方“人民电影院”几个大字却很是显眼。我每每经过那儿,都忍不住向它张望。
  印象中凡是刻上“人民”、“解放”、“胜利”之类字眼的建筑,都是有一定岁月的。就像这老影院,忠实地守卫着这儿,透着沧桑,古朴厚重。
  今天走过这条街,习惯性往侧边一看,心里不免“咯噔”一下:昔日的老影院已不见踪影,替代的是一片空旷的平地。前面横亘着一道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只有窗口挂着“售票处”的左角边上的小房子,和两旁狭窄的进出通道,在表明它原先的身份。
  老影院确实早就老了,但一下子从视线里消失,正如一个很熟悉的朋友,突然间了无踪迹,就像这空荡荡之地,心里也立马显得空落落的。一棵瘦伶伶的木麻黄,一棵还算粗壮的大叶榕,忠实地守卫在前方,似乎无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小时候,我家和影院同处一条街,这给我每天在它面前晃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最迟也就是每个月的1、2号,影院的大橱窗总能及时更新一个月的电影放映日程。我够不着橱窗,就踮起脚尖,凑近了盯着看,橱窗里立马映出了脏兮兮的脑袋。总体情况基本把握,然后就是重点突破了。每个月更换上的大幅彩色海报很是耀眼,小小的我知道能上这海报的肯定是这个月最火的影片,得想方设法一睹为快。我注意到海报是用水彩颜料画上去的,每天新张贴的电影预告是用毛笔写的大字,都很赏心悦目。现在想想,当时的影院,必定是产生过美术家、书法家的。
  天天去看不现实,但起码上了海报的重点片子不能错过。因为大人忙,更多的是自个儿单独行动。记得当时的票价分一毛、一毛五分两种,不敢告知大人伸手要钱,连一毛钱的次座票也是舍不得买,仗着个小、地利,进场时拉住陌生大人的衣角就被带进去了。我总能把握到刚好被检票员看到我是跟着大人一块来,而被我牵住的大人又没觉察到我牵着他的这个度。当时我颇为我的小聪明暗暗得意,但也许那时是大人根本不想与小孩子较真吧。大门口检票人员目光炯炯、灵巧的手飞快地翻看影票,然后放行。放映时,在黑暗中查票的工作人员,斜肩挎着大手电筒,“啪”的打开,随时查阅,不时有人被请出去。我看着他们,只有羡慕的份,心想:多威呀,长大了要能干上这种工作多好啊!   看一次电影,就是一次斗智斗勇的过程。在影院里和查票人员捉迷藏,手电筒的光一扫射过来,就赶紧撤到黑暗中。在最偏的地点找到空位,若无其事看完一部完整片子,是最完美的状态;查岗查得紧,就找两个面容慈善之人,坐到他们之间的扶手上;最无路可逃时,就藏到厕所里去......
  记不清有多少部影片,就是在这种既兴奋又担心受怕中看过来。当年一部《少林寺》,从天刚蒙蒙亮的一大早,到繁星满天的深夜,连续几天连轴放映。影院外人山人海,排队买票的长龙延伸到当时的邮政局和县政府大院大门口,交通一度堵塞。之后,涌起了到河南少林寺学武的热浪,武打明星李连杰红遍大江南北。我只是有点遗憾,《少林寺》中的女主角,那么清秀可人,眼睛如两弯新月,笑起来非常甜美,当时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其秀美的影像,后来却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部《小花》,同样产生了轰动效应。刘晓庆、陈冲就是在那时喜欢上的。刚刚诞生的彩色挂历,几乎每本都有她们的大彩照,当时民间有“家家户户挂陈冲”的说法。我家也挂上了这样的挂历,顿时满堂生辉。影片中的刘晓庆笑容温暖,那么青春、健康,让我深深着迷。年轻真好,年轻的刘晓庆光芒四射。还有斯琴高娃,年轻时演《归心似箭》,美得逼人,是那种很大气的美,每次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到上了年纪,演的都是老角,满脸皱纹,体态臃肿,却个个角色都份量十足。
  懵懂中還看过一部只记得片名、内容早已忘了的影片,叫《姑娘今年二十八》。那时候觉得二十八是太遥远的事,现在看来,二十八,多么青春的年华!
  电影看得多了,有空就跑到书店,将平日积攒的有限零花钱,悉数买了新出版的连环画。如果遇到刚刚看过电影的连环画,就一阵激动,一般是2毛6角钱一本,毫不犹豫买回细细翻看,相当于重复观看了一次影片。
  不知从何开始,影院门口开始冷落。
  适者生存。当昔日的热闹归于寂静,老影院也曾经有过一番困苦挣扎。好长一段时间,这儿曾有小型歌舞轮番上演,留守的工作人员,对前来观看的稀客极尽热诚。虽然只是稀稀落落几个看客,却也总比无人观看的电影强。
  最后一次看到老影院,是在超强台风“威马逊”、“海鸥”肆虐之后。老影院整个顶棚全部被剥离,直接变成了露天影院。窗台被撕裂得七零八落,耷拉着无精打采的木条,玻璃零碎洒满一地。老影院终究抵挡不住强势外力的摧残,在狂风暴雨中不堪一击,老朽的身躯在那一瞬拱手承认了自己的虚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新的印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女人对服装的追求,从求新求变求美到只求舒服,那就表明她老了。我至今没去过3D影院,而在这缅怀老影院,颇惺惺相惜,应也是老了。
  热闹也好,寂静也好,如今老影院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代替它的,将会是新生的力量。
  舍得,有舍才有得。纵然怀念柴草煮饭的地道,也得舍弃砍柴劈柴烧火的烦琐。纵然老影院有太多挥之不尽的印记,也只能让芳香淳美留在记忆深处吧。
  感觉鸭乸湖的声音
  鸭乸湖,一个午后,我悄悄地来了。
  揣着小秘密似的,怯怯地靠近她。鸭乸湖,第一次听到时,觉得好奇怪的名字,查了一下,“乸”是“母的、雌的”的意思,让人倍感亲切。于是多了个心眼,一定要找机会去看看她。但如果跟人家说专程搭一小时的车去看一摊湖水,恐怕被人笑痴。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午后,我单枪匹马,出现在她面前。
  传说中的鸭乸湖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从小道上望过去,可以看出她的基本轮廓。在我的视线内,总体上基本呈圆形的湖水有两处平滑地弯了个小弧度,形成凹凸有致的身材,像只丰腴的母鸭。我沿着小道一路走过来,成片的草地、怒放的鲜花、刚栽种不久还没长高的绿树扑面而来,不经意间带来阵阵惊喜。周围一片寂静,我走得很慢,此时,美景是我一个人的,独处原来还可以有这种境界!
  沿着平缓的斜坡往下走,脚下有细碎的石子,鸭乸湖近在咫尺,我听到了“啪啪,啪啪”的声音。
  “啪啪,啪啪”,我用心去感觉,听到了从容、淡定的声音。很轻柔的拍打声。不懈地,执着地,却没有波澜。清风从湖面吹过,湖面柔柔地翻动着。此刻,鸭乸湖一副慵懒的样子,是在睡懒觉吗?这家伙在打鼾呢,有了这鼾声,周围更显寂静了,世界仿佛停了下来,惟有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肆无忌惮地享受在个人的天地中。为了来看你,我连午休都放弃了,你竟然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也是,一个人你要是喜欢他,他的所作所为在你眼中都是优点。想去一个地方,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景色,而是因为那儿有你牵挂的人或东西。鸭乸湖,要不是因为你,我今天才不会到湛江来呢。我心里嗔怪着,却又是满心的喜欢。早春的空气夹杂着温暖的气息,一段时间的雾霾笼罩后,今天难得放晴,虽是中午,却又晴得恰到好处。午间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大地,很明亮又不太烈,天显得更高更蓝,一切清晰明朗。
  “啪啪,啪啪”,我用心去感觉,听到了豁达、洒脱的声音。虽然湖水不算太清澈,湖边的碎砖粗沙让人走起来有点摇摇晃晃,但这又有什么呢,这就是生活的原色。人呐,一个月有一两天是特别兴奋的,有一两天是情绪低落的,其余时间波澜不惊,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凡事不必急躁,匆匆忙忙下的定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妨换个角度,站到对方的立场看看。或者按捺下性子,过几分种、过几天再定夺,有时真的看法会大不一样。一个成熟的人,是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豁达的印记,那是一种人格的魅力,浑然天成,无须做作。正如脚边的鸭乸湖,敞开胸怀欢迎各方游人,将清凉阵阵送往两岸。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穿过小道,阳光洒了他一身,青春飞扬,脸上写满快乐和自信,肆意挥霍着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是何物。他肯定不知道,有一个中午,少年的他在阳光中骑车的身姿曾被满是羡慕的目光所欣赏。想起了网络上的一句话:小时候,快乐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快乐的事。此时,远离喧嚣,静静感觉鸭乸湖的声音,很简单,也很快乐吧。
  “啪啪,啪啪”,我用心去感觉,听到了富足、幸福的声音。湖水轻柔漫溢,如母亲轻轻拍打臂弯中的婴儿。环绕着鸭乸湖,有美丽的滨湖公园,湖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石板凳上,一对年轻的小情侣在悄悄细语。那个小天地留给他们吧,此时,对他们来说,连空气都是甜的。凝望着居住小区,我又看到了:节假日里,在宽敞的阳台上,半躺在舒适的藤椅里,读一本心仪好书,品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清风徐徐吹来,鸭乸湖尽收眼底。每天儿子上学,我会在他走出门口后,赶到窗台前,从窗口望出去,已经高出我半个头的儿子背着书包往学校赶,我的目光追随着他,一直到拐弯的地方。一放学,如果饭桌上已经摆了一两个做好的菜,儿子书包没放,就直奔餐桌,就着菜碟边沿,热气腾腾的一大块肉就入了口,嘴里还不忘“真好吃!真好吃!”地念叨着。感谢时代让我们过上富足的生活,春花秋月,人寿年丰。在这里,有晨的清新,午的明丽,夜的温馨。呵,生活,多美!   小巷吆喝声
  “收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脑消毒柜喽——”一大早,悠长的声音就在窗口响起,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尚空无一物或已零散堆放三两件旧电器的小四轮,执著不懈地在小巷子里兜圈着。
  从记事起,小巷的吆喝声就从未间断过。长长的小巷,弥漫着烟火味,小孩子在追逐嬉戏,狗儿蜷曲着身子在某家门口半眯着眼睛吐着气,聒噪、杂乱、热闹。
  当年的大院住宅区,大家住的都是简陋的砖瓦房,一排一排的宿舍倒也井然,不管家中有人没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房门大开。离宿舍区较远的巷角才有一个集体厕所,夜壶是当时很常见的日用品,放在床底、屋角,夜晚应急之用。宿舍不大,宿舍之间却很开阔,利用门前空地,搭个简易小棚,放上一口大瓷缸,就是天然的洗手间。天刚蒙蒙亮,家中最勤快的人总会将夜壶端出门,倒到院子小棚的大瓷缸里。一天到晚,“尿噢,尿噢”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尿客挑着一副大尿桶穿梭在小巷中。这也是一项技术活,满满一担尿,挑得四平八稳、波澜不驚。尿客多是壮汉,串街走巷轻松自如,往往在桶里洒上几根干稻草,尿液便很听话地没有往外溢。价格是按桶计算的,多少可以换回一点零钱,为了尽快储满一桶,有人再急也强忍着回家才解决,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今,“尿噢,尿噢”的吆喝声已销声匿迹。我想,那时的蔬菜味道这么鲜美,应该与这种比较原始的采购方式有关。
  收废品是最有韧性的收购行业,一直以来没有间断过。收废品,当然收的是有用的可回收的废品。“铜锅废铁健力宝罐拿来卖喽——”配上刺耳的小锣钹敲打声,让我想起“酒干倘卖无”高亢的歌声。
  在我还住在厂区大院时,我们一大群小孩常在一起玩耍打闹,“糖糕客”的到来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把收废品的称为“糖糕客”,因为他的车把上永远都挂有甜甜的糖果。一个高个子的瘦老头,听说一直独身,每次推着那辆破旧却很坚实的自行车来到厂区时,总要在大院阴凉的一角坐下来歇息。小孩子终究抵不过糖果的诱惑,看到他来了,正在疯玩的我们就会停下来,团团围住他。有几个快步跑回家,取来平日积攒的鸡毛鹅毛牙膏壳之类,围拢上来。老头将这些物品随手丢进自行车后架的篓子里,似乎从不清点。然后伸出长长的手臂,露出很夸张的右手食指上的很长一大截指甲,往车把的袋子里掏出一大把乳白色的有着几面棱角的糖果,也不管哪个小孩手中有物无物,分散给我们。我们兴奋地争抢着,抢到了也顾不上脏,一个劲往嘴里塞,反正觉得这种甜是一种很难得的美味。老头趁我们没留意,挥舞着标志性长指甲,一下子刮到最靠近他的小孩的鼻梁,弄得这个小孩哇哇大叫,其他孩子惊吓得一哄而散。老头弓着背飞奔着瘦长硬朗的身子,敏捷地追赶着一群四处逃窜的尖叫着的孩子,咯咯的笑声在厂区的上空很是清脆。
  多年以后,那幅画面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也许,这个孤寡老头,这得意的一刻,是他回收废品生涯中的最大乐趣。
  “加气喽,加气喽”的吆喝声响起,是使用液化石油气后衍生的产物。收瓶加气者有用自行车驮着气瓶的,更多的用三轮脚踏车、小型货车运载。我很佩服他们,那么笨重的气瓶,能很轻松地拎起,那是长年累月锻炼出来的体力。有一个住在巷子尽头的中年妇女,常到我们大院收取气瓶,中等个子,身板结实,肤色晒得健康黝黑。从住户手中接过气瓶,她半弯下身子,粗壮的满是厚茧的双手分别抓住气瓶两头,在空中划过一个弧线,利落地将瓶子稳稳放到一边肩膀上,快步如飞放到她的三轮车上。每次她都能在很短的时间收齐一车的战利品。最近我经过她的家门口,发现原来的旧房子拆了,正在热火朝天地盖着新房。
  有人上门收瓶,省去了往返气站的劳顿和扛取笨重气瓶的艰辛,大大方便了没有壮劳力的人家,特别是住在高楼层又不设电梯的住户,只要付出不断上升的搬运费。不少人还是为了节省搬运费,宁愿自己咬牙切齿去鼓捣。所以一个住宅大院,常年也就是几户常客,吆喝者也都熟悉了,计算着日期上门收瓶,往往没有落空。
  天然气管道开通后,人工收瓶加气的行当也会很快消失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用旧了用坏了之后,丢掉可惜,放在家里又占地方,这时收购旧电器便应运而生。现在,往往刚睡醒,就听到小巷传来收购旧电器的喇叭声了。我家一台老电视机,看了二十年,最近才退居二线。新买了一台价格便宜看起来还不错的新电视机,才用了半年就哑雀无声,让我怀疑自己买到的是旧电视机改头换面而来的次品。
  如今,收购旧衣服、旧手机等新的吆喝声层出不穷。吆喝声不断,证明这行业是有市场的,不管利润大小。
  小巷的吆喝声还在上空盘旋。低矮的瓦房吆喝成林立的高楼,沉重的步伐吆喝成汽车的马达,单纯的期盼吆喝成隐隐的担忧,清澈的瞳孔吆喝成迷茫的眼眸,天真烂漫的孩童吆喝成写满心事的容颜。吆喝声是一曲多重变奏曲,从小物件到大家伙,从人工吼声到扩音喇叭,无论吆喝什么,无论怎样吆喝,都是一种谋生手段,都要付出辛劳,才能获取回报。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愿小巷吆喝声更加和谐美妙,愿诚实劳作的人们都得到应有的馈赠。
其他文献
一路传奇  一个人提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旅行包,为了赶在下午下班前到会议驻地报到,搭乘了一大早的从雷州开往广州的长途大巴。  大巴上坐满了乘客,车厢里充斥着各种气味。车徐徐开出,嘈杂声渐渐弱下来。我的座位在前排靠窗的位置,我扯过座位上那条看不清颜色的薄薄的毯子,垫在头部下方,调整了一个自己认为比较舒服的姿势,半躺着身子。已是深冬,车窗外阳光明晃晃的,但刺眼的阳光下还是让人明显感觉到阵阵寒意。我关好车窗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欣闻贵会七月二十九日举行十周年庆典大会,谨致诚挚祝贺。散文是心灵的自白,人格的诗化展示,需要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需要以真为骨,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崇高闳远的未来为理想!西部,自然风光多姿多彩,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创作资源丰富,为散文作家们提供了繁茂的栖息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散文需要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需要情感与文字的契合,需要情感与情绪的交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欣悉贵会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这是中国西部各族作家的一件大喜事。西部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西部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再现了当代西部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国西部散文迈向新台阶,预示着中国西部散文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前景。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希望贵会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推动中国西部文學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西部散文,另开散文蹊径,向以雄浑高古、元气淋漓、关怀历史文化与现实民生,为其美学要旨。经多年创作实践,已推出散文名家及散文名篇许多,卓然全国当下散文重要板块。而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在倡导西部散文理念,聚拢作者队伍,推介优秀作者及作品方面,出力甚巨,成果斐然。愿西部散文繁荣,愿中國西部散文学会取得更大成就。值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特致祝贺。  甘肃省作家协会  2017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学会成立以来,编辑出版原创和选刊两本杂志,不断推出优秀作品;经常开展文学活动,凝聚人才扩大影响;成立多家分会,将服务的手臂伸得更长。十年,一条文学的溪流自由涌动、蜿蜒前行,滋养著两岸的风景。愿西部散文风景独异,愿学会同仁一枕清凉!  《飞天》文学月刊社  2017年7月18日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欣闻贵会成立十周年整,《西南作家》杂志社全体同仁,谨致衷心祝贺,并致崇高敬意!  “一杯未盡笙歌送,阶下辰牌已报时。”作为中国散文界的一大品牌,贵会高举文艺的“二为”旗帜,弘扬主旋律,为广大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营造了优良的创作氛围,为西部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愿今后与贵会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为西部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做出更大的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在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延安文学》全体同仁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西部,是一片悍野粗犷的土地,是一片五彩斑斓的土地。中国西部散文,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昂扬的生命激情,至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以来而备受当代文坛关注。  十年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团结西部各民族散文作家,在散文泡沫铺天盖地的流淌中,拒绝尚品时代金钱和物欲的诱惑,坚守西部散文的元素和审美品质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适逢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之际,欣闻贵会成立十周年,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贵州省作协特发贺信,向贵会致以诚挚的问候与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对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为推荐贵州作家作品所做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散文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重要文脉。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成立10年以来,始终遵循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为西部散文作家服务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坚持弘扬中
期刊
尊贵的祁建青先生、祁玉江先生、史小溪先生、肖亦农先生、锡林巴特尔先生、乔明先生、杜红兵先生、郝英杰先生、刘志成先生、张中飞先生,尊敬的第九届西部散文节与会代表,尊敬的各位获奖者、各位作家、书画家、各位来宾:  上午好!  今天,我满怀喜悦,与在座各位携手迈进缪斯的殿堂,是源于文学那道让人向往的旖旎彩桥,也緣于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亿昌集团,《文苑》杂志社,中国西部散文学会,《西部散文
期刊
塌了,终究还是坍塌了。  老屋,在这个春潮带雨的季节里,承载不了岁月的久蓄重托而轰然倒下,石块瓦砾、土砖木梁散落一地,随之散去的还有那时常回荡在老屋里的一阵阵咳嗽和一声声叹息……  我可能会忘却老屋里那些潮湿的往事,但绝不会忘却童年居住过的老屋。  老家四面环山,山接着山,满山翠绿,一条柳界公路如玉带般穿山而过,把村子分为东西两片,使村子有了通向外面的路,也使得古老世居的山村里泛溢着一种鲜活。听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