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视角下河北传统建筑特征解析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建受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各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通过对河北传统文化进行类型研究,综合地理环境因素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并对不同文化区域下的传统建筑环境、空间及材料等特征进行解析,以探求不同类型传统文化对建筑营建的影响,为当代建筑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特征解析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3-0083-06
  新中国成立以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西式建筑在河北地区建成,虽然建筑设计手法与思想多种多样,但其中部分建筑丢失了河北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与灵魂,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一度被忽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不止一次谈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多次提出振兴民族文化自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建筑文化正面临严重危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迫在眉睫。
  本文基于区域文化视角,对河北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区域划分,并通过解析河北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特征,探求不同类型传统文化对于河北传统建筑营建的影响。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河北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基于传统文化下河北当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建筑的创作。
  本文通过对河北不同区域文化下传统建筑的综合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区域文化与自然环境共同为传统建筑的营造基础,并且传统建筑的环境、空间及材料等特征在形成之初和发展过程中均与其有着本原、直接的关系。
  一、传统建筑文化区域划分
  (一)地理类型分析
  河北位于华北腹心地带,北靠燕山山脉,西倚太行山脉,东临渤海湾,北跨内蒙古高原,中部及东南部为华北平原,河北地区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形地貌特征。河北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多少不均,受其影响,发育有不同的水系,多为季节性河流。
  河北地区的河流大部分流经或起源于太行山和燕山两大山脉并流入大海,只有小部分汇入湖泊和洼地,除众多河流外,河北还有渤海海域的海岸线[1]。
  纵观河北地区,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在古今时期一直作为重点地域存在的原因之一。河北地区地理类型可整体归纳为“两山” “两原” “两水”, “两山”即为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地区,此地区主要为皇家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存在区域; “两原”即为河北平原和塞北高原地区,此地区主要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存在区域; “两水”即为运河和沿海地区,主要为运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存在区域。
  (二)文化类型分析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四五十万年前,这片土地上便已经有我们祖先生活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起,历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诸阶段,留下了大量早期人类文明遗址。
  早在新石器时期,位于燕山南北和滦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与北方内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相互碰撞与交流,呈现出原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在历史上,河北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战事频发、烽烟不断,诸侯国之间的互相攻打,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朝代更迭引起的战事,河北地区几乎受所有战事的波及,留下了以长城、军堡为代表的军事文化建筑。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对河北地区运河文化和商贾文化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元明清时期,河北地区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史称“畿辅重地”,深受皇家文化的影响,留下了避暑山庄和清陵等一系列的皇家文化建筑。近代以来,红色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丰富了河北文化的类型,成了河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之一。
  “燕赵大地”和“畿辅重地”为河北地区在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别称代表。由于河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地形地貌,其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与环境中形成了众多的文化类型,通过对其文化起源与文化特征进行对比总结,河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可整体归纳为八种类型:皇家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立或交叉分布于河北各文化分区,并存有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建筑(如表1)[2]。
  (三)传统建筑文化区域划分
  本文基于区域文化,根据河北地区皇家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的文化类型与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等多样的地形地貌单元,将河北地区划分成燕山山脉建筑文化区、塞北建筑文化区、太行山山脉建筑文化区、河北平原建筑文化区、沿海建筑文化区和运河建筑文化区六大区域,在对各文化区域的文化类型及地理特性进行剖析的前提下,对其综合的文化与地域特征进行总结。
  1. 燕山山脉建筑文化区
  燕山山脉为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山脉之一,在地理范围上涵括白河谷地以东、坝上高原以南、山海关以西和河北平原以北的山地;在行政区域上,涵括河北的唐山和秦皇岛的西北部、张家口东部和承德东南部地区[3]。
  在燕山山脉建筑文化区中,其文化类型主要为军事文化和皇家文化。由于其位于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从地理空间的军事意义来看,其为华北平原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常常为兵家必争之地,遗留下大量军事文化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例如徐流口长城和冷口关遗址等。皇家文化为其另一种主要文化类型,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历朝历代的帝王统治者们选择将行宫或陵墓等修建在该地区,因此上百年来,燕山山脉地区深受皇家文化的辐射,形成了独特的皇家文化,拥有众多的皇家文化古迹,其中避暑山庄和清东陵为其主要代表。
  2. 塞北建筑文化区
  塞北地区在传统意义上为长城以北的地区,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的地区即为边塞以外。如今塞北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包含河北省的张家口坝上、坝下地区和承德坝上地区;在行政区域上,包含张家口全境和承德丰宁、围场两县北部地区。   在塞北建筑文化区中,其主要文化类型为游牧文化和军事文化,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谷地宽阔,岗洼起伏,湖泊滩地点缀其间,“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十分适合于游牧民族的发展,自古以来该地区游牧业较为发达,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坝上囫囵院为其典型代表。在地理位置上,塞北建筑文化区为中原王朝与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连接地区,作为中原王朝的边塞,各朝各代均将其视为军事重地,在此建立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朝代的更迭致使塞北地区长期处于军事交战区内,创造了历史悠久的军事文化,如今,在塞北地区内,仍存留大量松树堡、洗马林堡等不同等级的军堡及长城线。
  3. 太行山山脉建筑文化区
  太行山山脉穿縱于京冀晋豫四省市,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在河北境内,由北向南延伸。行政区域上,太行山山脉在河北境内呈狭条状穿过邯郸、邢台、石家庄和保定4市,24个区县[4]。
  在太行山山脉建筑文化区中,军事文化、商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其主要文化类型。东晋郭缘生在《述征记》中曾记载“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此八陉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仅第五陉井陉,发生的战争就多达17次,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为其典型代表,白皮关等军事建筑仍屹立于古道上。除军事作用外,古时该地区依太行八陉形成了几条主要商路,商贾往来,古道犹存,井陉县南横口村主街两侧的古商铺代表着其曾经的繁华[5]。近代以来,随着国情的变化,太行山区演变成为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革命文化精神财富,为河北地区红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西柏坡为其主要代表,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称。
  4. 河北平原建筑文化区
  河北平原自古以来便为全国著名的农田区之一,土地平坦,水资源丰厚,其西、北两侧被太行和燕山两山脉所环绕,东临渤海、内绕京津。在行政区域上,包括石家庄、秦皇岛、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保定、廊坊等9市119县。
  河北平原建筑文化区的主要文化类型为农耕文化。河北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当时就出现了农业加工痕迹。如今,河北平原地区的农村仍是以“村社”为基本结构,农耕文化为其主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农事制度、节事习俗和农事活动等蕴含的文化精神仍然对农民有着重要的影响,构成了河北平原文化区人民的特有意识形态和生存条件。
  5. 运河建筑文化区
  运河在河北境内由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和隋唐大运河卫河段构成,北起廊坊市香河县,南至邢台市临西县教场村,贯穿沧州运河区、香河、青县、沧县、南皮、泊头、阜城、东光、故城、景县、吴桥、临西、清河、馆陶、魏县和大名等16个区县[6]。
  在运河建筑文化区中,运河文化和商贾文化为其主要文化类型。自东汉建安九年起,为了适应战争需求,曹操疏导和开凿了河北地区部分运河,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的运河之一。在以后的朝代中,尤其是明朝以后,京城的税粮大部分都来自江南地区,呈现出了“南粮北运”的局面,致使运河的建设得以促进,江南与北方地区的交流得以加强,运河两岸地区的地位也随之日益突出。在运河两岸,码头林立,因其而生的泊头驿站也因此出现。全国南北两地的商业因大运河而被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运河文化和商贾文化[7]。
  6. 沿海建筑文化区
  河北沿海属渤海海域,北起秦皇岛山海关,南至沧州海兴县,以天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属秦皇岛和唐山地区的山海关、北戴河、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和丰南等区县;南段属沧州地区的海兴和黄骅[8]。
  在沿海建筑文化区中,军事文化、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为其主要文化类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求仙人不死之药”为对河北沿海文化的最早记载,汉武帝又进行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求仙活动,据说现在秦皇岛北戴河联峰山上的“汉武台”为当年汉武帝的祭海场所,这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隋唐至明清时期,由于秦皇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军事要塞特征得以体现,相继修建了界岭、永平和山海等32关,以实现“因险制塞”的战略布局,清王朝也由此入主中原。近代以来,海上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其外来文化的引入提供了契机,北戴河五凤楼及来牧师别墅等代表性建筑得以兴建,沿海地区得以呈现多元的文化格局。
  二、河北地区传统建筑特征解析与传承策略
  (一)河北地区传统建筑在地域环境下的自然特征
  1. 融——燕太皇家文化建筑
  位于燕山山脉建筑文化区和太行山山脉建筑文化区的皇家文化传统建筑,其营建无一不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形势,工匠们运用高超的营造技术,将建筑融入于山水环境之中。例如位于燕山山脉建筑文化区中的皇家文化园林类代表性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工匠们通过对周围地形环境的巧妙梳理,在设计过程中借助自然地势,因山就水,使建筑、园林景观、细部雕刻艺术和壁画彩绘等与周边的环境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天然山水园的营建优势,表现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追求[9],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
  在当代建筑中,位于承德双塔山景区脚下的承德行宫酒店(如图1),以水平低矮的方式嵌入于城市主干道和自然山体之间的场地,迎合山地走势,尊重自然地势,并结合北侧的山势,借景双塔山,通过布局传递出城市到自然的体验,使住客产生居住于自然之中的感受。
  2. 依——燕塞太军事文化建筑
  河北地区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遗留下来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燕山山脉建筑文化区、塞北建筑文化区、太行山山脉建筑文化区和沿海建筑文化区。
  纵观河北地区的整体地理环境特征,军事文化传统建筑的选址与营建均以有利的防御地形为首要考虑因素,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因山就势,因河为塞。例如,河北地区的长城整体跟随燕太两山脉的走势,利用自然天险与军事建筑共同设防,达到拱卫京师于内的目的。另外,由于明代对戍边士兵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军屯政策,综合军事防御与农业发展等因素,该时期的军堡多营建于山脉环绕的沟谷、靠近水源、坡度较缓的综合地理环境中,以达到戍守与屯种的双重目的。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区的洗马林堡为其典型代表,东西北三面环山,利于防御;南侧为广阔平川,土地肥沃,是农事活动的优越区域,为戍屯提供有利前提[10]。   虽然军事文化建筑不再像以前一样大规模修建,但是军事文化建筑的设计思想却在当代建筑中得以体现。坐落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建于两山之间的低凹处,西、南、北三面环山,东侧面向水库。希望小镇的大部分建筑依西、南、北三面山地而建,并将山间低凹的部分垫高作为建筑的台地,因此而形成“聚于中心、游于绿谷、高于平台”立体化的聚落空间。在该项目中,为了存留原村庄的乡愁,并以此当作小镇的人文记忆,基地内较为完好的民居庭院及花木被得以保留,设计师采取多元化的设计手法布置建筑群组、街巷庭院、公共节点和道路桥梁,用以丰富小镇内的交往路径及空间[11]。
  (二)河北地区传统建筑在地域文化下的空间特征
  1. 礼——河北平原农耕文化建筑
  自古以来,河北平原建筑文化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宜于农作,据考古表明,其农耕生活形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对其传统建筑的空间营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农耕文化中,由于传统家庭的观念很重,其建筑空间便呈现了以“家庭为单元”的合院式空间格局,由各建筑单体及其围合而成的院落通过有序组合而形成规模不等的围合空间。受传统礼制影响,在农耕文化家庭中长幼尊卑、内外有别,反映到建筑上,其合院式传统建筑便呈现出以庭院为中心、以正房为主体的对称空间布局[12]。
  众多当代建筑依然遵从传统礼制,延续中轴对称或合院式的空间格局。唐山有机农场运用河北省传统四合院式的院落空间,分别由四个相对独立房屋围和而成,扩展拼合为多层级的院落空间,满足了室内的采光、通风及景观的需求,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品质得以良好的保持,使得建筑空间与环境有机统一。
  2. 层——燕太皇家文化建筑
  受传统皇家礼制及其建筑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河北地区皇家文化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具有层次分明、结构立体的特征。通过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因势利导,不同等级的空间相互衬托,层层递进,共同构筑成集锦式的空间布局。
  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设计者按照地形之差与帝王之需将山庄整体划分成四个综合空间。在各综合空间中,通过景点串联构成景线、景线成网构成景区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各层级空间之间相互联系,结构明确,很自然地映现了多元统一的空间布局,使其整体呈现出集锦式的空间形态。
  在当代建筑中,唐山城市规划展览馆改造设计以工业建筑的二次利用,保留原有建筑的架构空间,进行空间的延续和创造为出发点。通过很少的新建建筑,延续原有空间秩序,使得山体有秩序地从各构筑物之间的空间延续到城市之中,形成了有层次有秩序的“山体-公园-庭院-单体”为一体的递进空间格局。
  (三)河北地区传统建筑材料特征
  在當代地域性建筑设计中,运用新型材料是其表现的重要手段,许多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材料在当代建筑结构和外立面的表现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利用新的设计手法,将地域材料注入新的活力,挖掘传统地域材料的特性,以进一步发现其在当代建筑设计表现中的潜力,继承并发展前辈在传统建筑材料运用上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瓦
  瓦作为建筑材料在河北地区传统建筑上的使用可谓历史悠久,具有覆盖屋顶、防水保湿的作用,偶尔也被用来填充漏窗、铺设路径、营造小品等方面,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起着美观装饰的作用。在河北传统建筑中,瓦多以瓦屋面的形式作为建筑屋顶,例如皇家文化代表的承德避暑山庄、农耕文化代表的民居、运河文化代表的商铺等传统建筑。
  如今瓦依旧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应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之中,而且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河北省现代建筑中瓦屋面从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上均有了质的飞跃。位于武安市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如图2)是河北地区平瓦屋面的典型代表作品。纪念馆以木材作为屋面基层,青瓦平行屋脊自下而上铺贴,形成整齐的行列,彼此紧密搭接,遵循“瓦榫落槽,瓦脚挂牢”的施工原则,靠近屋脊处的第一排瓦用砂浆捂牢,瓦头排列成一条水平线,整体瓦屋面排列整齐利落。瓦的使用使位于村镇入口的纪念馆与周边原有的历史建筑相呼应,将村镇的固有肌理融入其中,强化了村镇入口的古阁、古槐等构成的古朴氛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2. 砖石
  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秦砖汉瓦”之说,可见砖石与瓦一样,在传统建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河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砖石广泛应用于宫殿、庙舍、佛塔、民宅和道桥等建筑之中,如定县城内开元寺瞭敌塔、古色古香的山区独院以及举世闻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等建筑。
  如今,由于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砖石材料逐渐发展为围合或装饰性构件,砖雕、石雕、砖石绘画等在建筑上大量运用,这些砖石装饰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节奏感,蕴含着一定的河北历史文化主题,赋予建筑一种河北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在河北建设服务中心(如图7)项目中,砖石作为主要的建筑装潢材料,采用“粗材细作”的设计原则将其应用于建筑形体塑造上,在外立面和室内装饰的设计中选取了有燕赵文化特色的石刻和砖雕等元素,通过砖块的铺贴营造出了简洁大气的建筑氛围,并巧妙利用了砖石的裂痕和伤迹,将历史的沧桑感融入建筑创作中。
  3. 木材
  木材在河北地区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众多以木构架为主要骨架的房屋为其最直接的证明,如胜芳张家大院、定州贡院魁阁等。作为建筑材料,木材具有弹性好、韧性强等优点,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适应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沉降和形变,但其易腐、耐火性差。
  河北地区当代的设计作品中,有多例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成功案例。在坐落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河北建筑科技研发中心(如图3)项目中,以木结构的选型和构造为基础,选取大量的木质复合结构材料,采用河北地区传统木结构的营造手法,并与当代施工手段相融合,在入口雨棚、大堂、会议厅等处的木结构设计展现出木结构的时代美[13]。   4. 生土
  生土材料天然易得、质地纯净、便于加工等特点使其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建造材料之一,在河北地区传统建筑中,生土材料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主要应用于民居建筑之中,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经济水平等原因,生土材料依然为农村民居建设的主要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生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材料主要应用于河北新农村改造中,以更好的体现农村的历史记忆及乡土文化。
  如今,为更好地保留聚落的原始风貌,生土材料仍然在设计中作为主要装饰材料而广泛应用。在张家口市仝家窑村庄整治性规划项目中,本着本土化设计的原则,生土材料与现有建筑有机结合(如图4),采用传统建构方式与当代建造方式相结合得建造工艺,在建筑立面上使用生土材料作为主要装饰材料,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本土建筑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保存了村庄的本土性气息。
  三、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河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的设计特征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河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在多样地形地貌、独特地理位置和复杂历史进程的背景下,受河北地区不同类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今天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局面,并通过对现代案例的解析,分析其传承策略。河北地区传统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尊重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怀,并将其融入于建筑创造之中,充分映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建造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誉辉. 河北省省情读本[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4-10.
  [2]  艾文礼. 可爱的河北[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16-25.
  [3]  赵良平.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和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大学,2007:29-34.
  [4]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
  [5]  张祖群. “太行八陉”线路文化遗产特质分析[J]. 学园,2012(6):27-31.
  [6]  柴凌燕. 运河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1:14-18.
  [7]  赵维平. “三言二拍”运河商贾文化探析[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53-257.
  [8]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河北省志·第4卷·海洋志[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1.
  [9]  周江波,李磊.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建筑(园林)特色与历史作用[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18(2):109-112.
  [10]  谭立峰. 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138-146.
  [11]  李兴钢,邱涧冰,梁旭,等.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霍家沟华润希望小镇[J]. 小城镇建设,2017(10):82-83.
  [12]  王腾皓. 北方合院式传统民居在当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4-16.
  [13]  郭卫兵. 木结构成就建筑之美[J]. 建筑技艺,2018(2):78-83.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XIE Dan, WANG Lianchang, LI Xu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2, 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has developed unique styles in every reg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yp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 Hebei Province to divide different regions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environment, space, and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in every region, thus exploring the impact o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caused by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offering more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其他文献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将目光放在学生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力,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迎接未来生活挑战.创新能力是个体必备素质,包括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故需要提高重视.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心智,体现教育创新性追求,培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新时期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更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基本需要.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大环境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依然处于成长发展状态中,通过有效的培养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就需要改变固有教学方式,开展有效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 股票流动性是稳定市场还是会给市场带来危机,至今仍有争议。以2004—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从投资者情绪异质性视角,研究股票流动性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股票流动性对崩盘风险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股票流动性与股价崩盘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短期行为理论”和“治理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相关性: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或者企业治理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的考察成为新的教育重点,这在语文学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农村本土资源利用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的现实意义,以及提出在教学中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的具体策略,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发展.
差异化教学是一种理念,指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使教学工作更加的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层次性.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组织开展差异化教学,能够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整体的成绩提升.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科学分组、设计分层教学方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等,拉动班级整体成长.
英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字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摘 要: 通过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的文本数据(2009—2020年)533篇城市建成环境与健康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国内外针对城市建成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热度持续增加,以呼吸疾病、慢性病为核心的城市环境与健康研究较为深入。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模式、利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交通及可达性设计来达到疾病预防、居
语文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提升.这意味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教师亟需对教学方法与思想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将简要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爲了弄清敦煌殘卷本、今傳宋本《周易音義》所據祖本的先後關係,基於前期對今本《經典釋文》反切結構的認識,比對了二者“首音”的反切層次,進而對比殘卷本《周易音義》和《切韻》中被切字同切上字等第對應關係後,試圖修正之前對“等第開合一致”式新反切層的界定.最後,從歷時角度和共時角度再看目前可得音義材料所體現的新反切層,逐步推導出其中新反切類型的關係和性質.得出:敦煌殘卷本和今傳宋本《周易音義》均在唐代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此結論異於學界向來認爲的《釋文》是在宋代才始被改的觀點.
清代沈乘麐編《韻學驪珠》成於吴地,從該書所改良的反切來看,其音系性質複雜,但有章可循,其所論南音,應嚴格區分於當時的“吴中土音”.從文白異讀的角度言之,清代南音基本與吴語文讀音保持一致.本文以奉微、疑影喻、精知照、庚青東鐘、藥覺幾組音類的合併及其音值表現爲例,指出包括《驪珠》在内的南曲韻書,其編纂目的是以“南音”作爲正音規範,而並非意在提供吴語的語音資料,因此不能將其音系基礎視作吴語的流露.現代吴語中所見與明清南曲韻書相同的語音特徵,多半也是此種作爲具有藝術語言特點、而非某一具體方言的“南曲正音”對吴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