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视角下浙江省农村韧性问题及影响因素

来源 :经济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来自各种不确定事件的挑战.为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韧性的影响,文章以浙江省农村地区为例,建构了农村韧性指标体系,融合农村地区的异质性与多样性,研究了浙江省农村地区应对冲击的韧性问题及地区差异,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农村韧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浙江省北部农村地区发展整体比南部农村地区好,不同地区之间韧性水平差距不仅表现在较为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更体现在不易被察觉的社会福利水平、人口素质、自然环境等方面.②浙江省农村韧性可分为5种类型,发展较好的类型V与类型Ⅳ地区偏向于全面发展,拥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类型Ⅲ地区处于一种较低的均衡当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类型Ⅱ与类型I地区的要素禀赋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③经济、社会、人力和生态资本的不同方面共同促进浙江省农村地区的韧性变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多元化、通讯技术可获得性、连通性、人口规模等因素成为影响农村韧性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农业发展专业化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探索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巩固深化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价值.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揭示全省范围内农业型专业村的地域空间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并基于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的影响机制,凝练并提出专业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结果 表明:①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按照其主导性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可划分为4个大类和22个小类,其中瓜果种植型专业村占比
文章在阐释乡村振兴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村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并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典型黑土区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结果 表明:①村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产业发展等5个维度层、农业生产水平等13个因素层与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等38个指标层构成.②拜泉县乡村振兴指数得分呈现“金字塔”结构,乡村振兴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且各维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总体以县城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分布特征.③分维度看,拜泉县乡村振兴中治理能力水平最高,文化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水
县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战场,发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研究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相关性,揭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化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存在“固化”特征;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按主要板块呈现集聚特征;③不同区域内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④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南省内不同区域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