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小乾坤大

来源 :时代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b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院校的影视编导专业曾经出过这样一组面试题目。假设你是导演。第一题:在一个穷困的书生家里,替他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意味?第二道题:在一个家财万贯的儒商的客厅里,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意味?第三道题:在一个派驻美国的中国领事的客厅里,我们替他点缀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意味?
  
  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宜兴。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诗中写到:人间玉珠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三道题目是一个答案,此物件既下得厨房,又进得厅堂,于平凡间见高贵,于草根中显儒雅。它,就是堪称“天下第一壶”的紫砂壶。
  
  阳羡一丸土
  
  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天下盛茶之器如此之多,有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为什么紫砂壶能独具声名?
  茶客们经过几个朝代的比较、鉴别,终于发现,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因此紫砂壶永远是素面朝天,里外从不上釉。久而久之,壶本身也透着茶香。有些老茶壶则不仅仅只是茶香了,内壁还积淀着一层厚厚的茶山,就是茶垢。由于茶山的存在,即便壶中不放茶叶,也能冲泡出茶汤来。传说这老茶汤还有药用功能,能治一些疑难杂症。
  紫砂有一个特点,叫透而不漏,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又不漏水。因此,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
  据说这种功能,是一个老木匠无意中发现的。许多年前,老木匠承建一座庙宇的藏经楼,干活时不小心把随身带的一把紫砂壶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直到工程结束,脚手架全拆了之后,老木匠才想起那把壶来。于是,他想了许多办法,几天之后才爬上大梁,把壶取下。却发现茶汤居然没有馊,而当时正值盛夏。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五色土在烧制的过程中,随着炉温的升高,会不停地改变颜色。不仅如此,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变光变色。只要精心养育,就会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
  制作紫砂壺的泥料,是一种坚硬而稀有的矿石。而这种矿石,普天下哪儿都没有,只有江苏宜兴丁蜀镇周边的小山上有,故被称之为“泥中精”、“矿中宝”。 这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碾碎以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密度极高、排列有序的气孔。正是这些神奇的气孔,塑造出了无可替代的天下第一壶。
  
  天下的紫砂壶,皆产于丁蜀镇。清代李渔在《杂说》一文中这样说:“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宜兴。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诗中写到:“人间玉珠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一壶一世界
  
  紫砂壶,壶壶都是文化。
  先民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大千世界的根本。早在西周末年,太史史伯说过:“五行相杂,已成百物。”紫砂壶与古老的五行说和阴阳观,实现了绝妙的契合。
  制作茶壶用的泥料,俗称五色土,五色与五行在这儿对上了。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制烧过程中,要用木头,要用火。一把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把五色、五行捧在手上,揣在怀里,就等于是捧着万物的根本,揣着大千世界,格外有底气。
  老子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紫砂壶则既负阴又抱阳。任何一把紫砂壶上,可以看到阴的象征,也可以看到阳的符号,象征阴阳同在,阴阳调节器和的气象。或者可以这样说,任何一把紫砂壶,都是立体的阴阳太极图。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也就是说要追求平衡、协调,要追求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境界。对于紫砂艺人来说,尤其是制作光货的艺人,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泥料的选择上,追求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正正经经的中庸之道。
  茶道中,讲究茶禅一味,壶佛一体。你要想获得一把正经的紫砂壶,不能说买,要说请,就跟佛教中请一尊佛一个意思。紫砂与佛教也有着莫大的渊源,所谓真趣壶,百衲壶,佛海容天壶,都是佛家的旨趣。有些壶上刻上佛教的教义,叫经文壶,这样的壶在日本最多见。
  
  
  砸出来的紫砂壶
  
  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壶传世万壶碎。
  壶艺界有个传统,每年到了中秋赏月的时候,壶艺师都会邀请一些雅士高人到自己家做客,茶过七巡,壶艺师会把自己一年来创作的大大小小的作品,捧出来,请大家鉴赏、评判。最后评出几把大家一致公认的好作品,其余的全部当场砸掉。
  这个传统的创始人,就是壶艺大师时大彬。也正因为如此,时大彬传世的壶,全都是最好的。时大彬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经史学家考证,原来许许多多的大彬壶,都被他自己摔了,砸了。时大彬追求尽善尽美,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每有新作,如不惬意,即行毁弃,虽碎弃十有九八,亦在所不惜。”要知道,把不满意的作品摔掉,需要勇气。特别是在他成名以后,那摔掉的就是黄金和白银。也正因为如此,壶艺界才有“千载一时”的说法,意思是一千年才能出这样一个人。
其他文献
他们都曾经是王安石的超级粉丝,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重用,后来竟争相攻击新法,成了反对王安石的骨干力量。    吕惠卿、章淳、蔡京、吕嘉问、李定、邓绾、薛向等一批人,都曾因为极力吹捧新法得到王安石的重用。但当王安石失势时,他们马上翻脸不认人,极尽排挤、陷害王安石之能事,其中以王安石最坚定的亲信吕慧卿最甚。    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王安石并不幸运,正直的人与他道不同,而愿意跟着他的人又都是阿谀奉
期刊
刚从电影院回来, 看了《赤壁》(下)。我不愿意把它叫做《赤壁》二,不好听。  剧情与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基本上关系不大,用今天媒体上看到的导演的话说:这是国际化的赤壁。影院里不时会响起笑声。我觉得挺好,在世界金融风暴来临的2009年刚开始的时候,让大家多些笑声,不容易,更不坏。  大师的幽默劲头依然强劲,在赵薇扮演的孙尚香和佟大为扮演的蹴鞠曹兵之间的几段戏,在我这样一个体育媒体工作者看来,颇有深
期刊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事情,挪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才能办到,李世民可是数一数二的明君,他的皇帝宝座上不也沾满了兄弟的鲜血?然而,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只用一件黄袍就换来了大宋的百年江山。有人说,赵匡胤这么容易就得了天下是因为运气好,实则不尽然……    捏住软肋    说赵匡胤运气好,有然的地方。  首先赵匡胤的篡权得益于周世宗的死。周世宗柴荣是乱世明君,有统一中国的雄心。他一登基,
期刊
陈独秀年长胡适一轮,二人都属兔,为安徽同乡。他们因发起新文化运动而相识,同办《新青年》,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后又因政治道路不同,转而成为两大营垒的对手,论战二十余载。但其间,胡适始终将陈独秀视为好友,称其为“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并四次救他于危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在上海的胡适接到陈独秀的通报后,深感不快。他素不赞成陈独秀的左倾思想,更反对学生罢课,便与傅斯年、罗家伦联名提议
期刊
1989 年11 月,我获得“高访学者”的名额,赴罗马尼亚进修一年。10 月中旬抵罗,不到两个月,震惊世界的剧变发生了。      导火索    1989 年12 月16 日,罗马尼亚西南部边陲城市蒂米什瓦拉有个匈族教士叫拉斯洛·托克什,因为持不同政见,对齐奥塞斯库的乡村规划等政策提出批评,受到当局迫害。教士同他的怀孕妻子躲避在该市一个教堂,内务部警察前去抓捕,要将他强行遣送到西北的偏僻地区。教士
期刊
明朝十六帝,十三个住在一起(明十三陵),余下三个:一个葬在老家(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明孝陵);一个失踪(建文帝朱允文);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葬于十三陵西南面的香山,在明朝皇帝里排名第八。    寻踪    而今看来,这个吉祥的排名没有任何意义。历史变迁,时光流转,代宗余下的也只有香山脚下这座世人知之甚少的孤墓了。  阴阴的天气里,寻访这座“养在深闺”的神秘皇陵。因其荒远,
期刊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是俱乐部的启蒙,三个个性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物,因为一个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所谓理想而聚集在一个地方结拜天地,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都难出其右的著名组合。这个俱乐部的最初存在方式,竟然成为了人们对于友谊和人生价值追逐和向往的圣地。  《西游记》里面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俱乐部,最与世无争的应该算是花果山水帘洞了。一大群大大小小老老幼幼的猴子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
期刊
陈虻逝去,英年47岁,在人生最华彩的乐段,强音停止。  崔永元得了抑郁症,小崔挺过来了;陈虻得了胃癌,小陈消失了。小崔送小陈,说:“我最好的兄弟走了。”  名利场中的人物,如何才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陈虻是一种答案。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来送行?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哭得脸都变形了?因为陈虻一直是一种答案。  老百姓评价说;他用他短暂的人生重新诠释了好人、能人、贤人在人群中的角色。或许,他还给长发飘飘的男子一个
期刊
在《卜疑》中,他一连提出了28种处世态度。可见,嵇康内心也有过痛苦的挣扎。嵇康并非天生就不爱当官,他也想济世,他只是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    被余秋雨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公元262年夏天,嵇康走向了洛阳东市的刑场,留下“遥远的绝响”。行刑时,3000太学生到现场请愿,反对杀死嵇康,要求嵇康去当他们的老师,嵇康的魅力可见一斑。嵇康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不缺钙的文人之一,但这个响当当的人
期刊
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国自成立时就是个共和制国家。其实在19世纪,美国出过一位鲜为人知的“皇帝”,这位被称为“诺顿一世”的“美国皇帝”曾下令解散美国国会,还想建立“联合国”,他可能还是马克·吐温笔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国王的原型。    “诺顿一世”原名乔舒亚·亚伯拉罕·诺顿,出生于英格兰,具体出生年月不详。1849 年,30 多岁的诺顿带着4 万美元来美国经商,但很快便宣布破产。出于对美国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