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学内容整合开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人才
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素质的形成。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对创新教育认识的正确定位
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完善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既重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重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为学生构造最能使他们取得进步的环境,创设最能使他们发挥创造潜力的情景、氛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后才可能产生出创造性产品。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高素质的内在综合能力,并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体现出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技能,同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发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例如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先后学习了Photoshop、Corel Draw、Flash以及3ds max等多种应用软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孤立看待所学内容,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以及实际应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际条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既学习了新的内容,又触类旁通地学习和巩固了其相关的知识。
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完成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应具备指导和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参与指导课余的学生电子制作竞赛、软件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但又有不同的要求和难度,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时机,也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验。
教师要具有对教学内容整合和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或者说,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从而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创造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拓展,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由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课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人类所创造的高科技产品,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
教师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学、教育与科研的一体化,教室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场所。教师要从日常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要善于发现、选择、简化和整合信息,要有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即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做科研型教师就要边教学边教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身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对口院校或企业进修、参与企业项目,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其创新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经过大赛过程的参与和比较,才能找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这样既锻炼师资队伍,教学相长,又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加强师生实训能力,使自身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并在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层面,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
总之,教师要适应现代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提高,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为学生构造最能使他们取得进步的环境,创设最能使他们发挥创造潜力的情景、氛围。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多层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彬.高校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3(2)
[2]庄佩芳.试论创新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6(3)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人才
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素质的形成。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对创新教育认识的正确定位
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完善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既重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重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为学生构造最能使他们取得进步的环境,创设最能使他们发挥创造潜力的情景、氛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后才可能产生出创造性产品。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高素质的内在综合能力,并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体现出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技能,同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发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例如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先后学习了Photoshop、Corel Draw、Flash以及3ds max等多种应用软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孤立看待所学内容,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以及实际应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际条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既学习了新的内容,又触类旁通地学习和巩固了其相关的知识。
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完成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应具备指导和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参与指导课余的学生电子制作竞赛、软件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但又有不同的要求和难度,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时机,也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验。
教师要具有对教学内容整合和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或者说,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从而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创造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拓展,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由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课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人类所创造的高科技产品,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
教师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学、教育与科研的一体化,教室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场所。教师要从日常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要善于发现、选择、简化和整合信息,要有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即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做科研型教师就要边教学边教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身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对口院校或企业进修、参与企业项目,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其创新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经过大赛过程的参与和比较,才能找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这样既锻炼师资队伍,教学相长,又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加强师生实训能力,使自身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并在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层面,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
总之,教师要适应现代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提高,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为学生构造最能使他们取得进步的环境,创设最能使他们发挥创造潜力的情景、氛围。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多层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彬.高校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3(2)
[2]庄佩芳.试论创新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