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幼儿园、幼儿家长对教师素养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专业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就必须密切与幼儿园联系。本文以金一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讨了校园合作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校园合作;实践探索
一、 合作背景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此后,中央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1.7%提高到2012年的3.4%,增长了1倍。教育部扩大了院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2013年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已达739所,在校生规模达5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增长了近1倍。国家还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资源,扩大幼儿园建设数量、制定奖励补助政策、实施在职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十九大又提出了要办好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金华市目前有1400所幼儿园,80%为民办园。入园不难,大多数的准办园、三级园相对便宜但质量不优。但入好园难,收费太高,工薪家长吃不消,要入价廉质优公办园更是难上加难。而要办好园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专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就成了稀缺资源。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幼儿园、幼儿家长对教师素养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专业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金一职从2009年开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已有毕业生千余人,在校生500余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校园合作四段渐进”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 具体实施
“校园合作四段渐进式”模式分四个阶段。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结构层层演练,按计划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学生进行一日见习,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实行“双导师”教学模式。
在第二个学期组织高一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一日见习。与合作幼儿园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让学生与幼儿园各个班级的主班老师进行师徒结对仪式,举行拜师仪式。一日见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工作环境以及幼儿园工作流程、教学相关活动等信息。并让学生在企业内找到自己的“师傅”,实现“双导师”制,增加其归属感。并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调动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回校后更能稳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更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相关知识。
同时,邀请幼儿园的领导和骨干教师进入学校考察学习。让幼儿园的优秀骨干教师给学生在校进行操作课(纸工、绘本)的授课。作为常年坚持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能够传授最符合幼儿园实际的实践经验,同时又锻炼了自己。通过互动创新课程活动使彼此都得到了互补与提高。
第二阶段:学生进行一周见习,校企共谱评价机制,完成保育工作的出师考核。
在校老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幼师又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职业。实习的幼师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幼儿的各种反应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找到最佳的解决对策。所以学校与合作幼儿园共同商讨和编写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相关的评价机制。在第四个学期会为学生安排一次为期一周的顶岗实习,白天在附近幼儿园进行实践操作,晚上回校参加晚自习。整周以保育工作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通过实地操作初步掌握幼儿园保育技能。并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考核,得出其保育工作的综合评价。一周实习能进一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阶段:学生进行一月见习,多场地教学模式,迅速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在第五个学期对高三年级的课程进行改革,所有专业课以符合幼儿园实际的内容为主,实现从“怎么学”到“怎么教”的转变,用“课中课”、模拟上课的方式,为学生即将进行的一月见习打下理论基础。在第五学期末学校会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月见习。主要内容以熟悉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了解幼儿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听课为主。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及专业技能去结合幼儿园上课的实际,找出自己的需要提升的方向。利用幼儿园在学校附近这一地理优势,进行多场地学习。学生白天在幼儿园观察和实践,晚上回校对白天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记录与梳理,这样可以及时巩固白天实习成果,又不放松理论知识的复习。这既满足学校及幼儿园的学生实习需求又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进程。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基本达到幼儿园对学生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第四阶段:学生进行一年实习,校企共同培养共同考核,完善评价方案。
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学校在第七学期安排学生下企业定岗实习一年半时间。在此期间以幼儿园的管理为主,学校协同为辅。学校定期下企业调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每学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并上交工作总结。如出现重大问题(学生离岗、长期病假)等由学校、幼儿园共同处理;幼儿园定期与学校沟通学生实习总体情况,不断调整改善双方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并将其各项评价成绩装订成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个人简历方案。
在实习期间优秀的同学可以正式与幼儿园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工作协议,随岗就业。在岗位上不断成长的学生教师又可以反哺给学校,为下一届新生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 校园合作的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而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具有强烈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日本产学合作等模式最具有借鉴意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中职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中职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对接,有助于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数量、类别、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衔接。
四、 成效与反思
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办学规模的扩大,现已有4届学生在幼儿园学习,并有2届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校方,最切身地感受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由开始办学的2个班发展到现在的在校生10个班,每年招4个班,并且提高了对学生的入学门槛,新生入学增加了面试环节。
办学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专业师资队伍从原来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20几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人)。建立、规范、完善了电钢、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等实训场地。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我们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提升了劳动技能。
专业的发展也促使教师的提升,我们的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和行业能力对接,通过和幼儿园的交流,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重构,专业技能得到了实时更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特点,及时了解行业政策,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无缝衔接,校园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最终促使专业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里成为行业名师。
尽管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校园双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国家政策引导与经费支持,导致“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重任几乎在校方,学校面临“一头热”的困境。另外在学徒期间,学生的管理尽管在三方协议里有体现,但发生突发或意外情况时,仍存在责任归属问题。最后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理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最终校园双方达到共享、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獻:
[1] 夏国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5.
[2] 邱义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作者简介:林阳慧,蒋倩,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关键词:学前教育;校园合作;实践探索
一、 合作背景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此后,中央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1.7%提高到2012年的3.4%,增长了1倍。教育部扩大了院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2013年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已达739所,在校生规模达5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增长了近1倍。国家还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资源,扩大幼儿园建设数量、制定奖励补助政策、实施在职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十九大又提出了要办好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金华市目前有1400所幼儿园,80%为民办园。入园不难,大多数的准办园、三级园相对便宜但质量不优。但入好园难,收费太高,工薪家长吃不消,要入价廉质优公办园更是难上加难。而要办好园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专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就成了稀缺资源。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幼儿园、幼儿家长对教师素养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专业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金一职从2009年开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已有毕业生千余人,在校生500余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校园合作四段渐进”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 具体实施
“校园合作四段渐进式”模式分四个阶段。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结构层层演练,按计划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学生进行一日见习,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实行“双导师”教学模式。
在第二个学期组织高一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一日见习。与合作幼儿园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让学生与幼儿园各个班级的主班老师进行师徒结对仪式,举行拜师仪式。一日见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工作环境以及幼儿园工作流程、教学相关活动等信息。并让学生在企业内找到自己的“师傅”,实现“双导师”制,增加其归属感。并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调动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回校后更能稳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更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相关知识。
同时,邀请幼儿园的领导和骨干教师进入学校考察学习。让幼儿园的优秀骨干教师给学生在校进行操作课(纸工、绘本)的授课。作为常年坚持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能够传授最符合幼儿园实际的实践经验,同时又锻炼了自己。通过互动创新课程活动使彼此都得到了互补与提高。
第二阶段:学生进行一周见习,校企共谱评价机制,完成保育工作的出师考核。
在校老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幼师又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职业。实习的幼师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幼儿的各种反应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找到最佳的解决对策。所以学校与合作幼儿园共同商讨和编写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相关的评价机制。在第四个学期会为学生安排一次为期一周的顶岗实习,白天在附近幼儿园进行实践操作,晚上回校参加晚自习。整周以保育工作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通过实地操作初步掌握幼儿园保育技能。并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考核,得出其保育工作的综合评价。一周实习能进一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阶段:学生进行一月见习,多场地教学模式,迅速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在第五个学期对高三年级的课程进行改革,所有专业课以符合幼儿园实际的内容为主,实现从“怎么学”到“怎么教”的转变,用“课中课”、模拟上课的方式,为学生即将进行的一月见习打下理论基础。在第五学期末学校会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月见习。主要内容以熟悉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了解幼儿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听课为主。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及专业技能去结合幼儿园上课的实际,找出自己的需要提升的方向。利用幼儿园在学校附近这一地理优势,进行多场地学习。学生白天在幼儿园观察和实践,晚上回校对白天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记录与梳理,这样可以及时巩固白天实习成果,又不放松理论知识的复习。这既满足学校及幼儿园的学生实习需求又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进程。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基本达到幼儿园对学生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第四阶段:学生进行一年实习,校企共同培养共同考核,完善评价方案。
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学校在第七学期安排学生下企业定岗实习一年半时间。在此期间以幼儿园的管理为主,学校协同为辅。学校定期下企业调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每学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并上交工作总结。如出现重大问题(学生离岗、长期病假)等由学校、幼儿园共同处理;幼儿园定期与学校沟通学生实习总体情况,不断调整改善双方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并将其各项评价成绩装订成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个人简历方案。
在实习期间优秀的同学可以正式与幼儿园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工作协议,随岗就业。在岗位上不断成长的学生教师又可以反哺给学校,为下一届新生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 校园合作的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而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具有强烈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日本产学合作等模式最具有借鉴意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中职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中职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对接,有助于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数量、类别、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衔接。
四、 成效与反思
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办学规模的扩大,现已有4届学生在幼儿园学习,并有2届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校方,最切身地感受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由开始办学的2个班发展到现在的在校生10个班,每年招4个班,并且提高了对学生的入学门槛,新生入学增加了面试环节。
办学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专业师资队伍从原来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20几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人)。建立、规范、完善了电钢、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等实训场地。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我们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提升了劳动技能。
专业的发展也促使教师的提升,我们的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和行业能力对接,通过和幼儿园的交流,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重构,专业技能得到了实时更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特点,及时了解行业政策,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无缝衔接,校园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最终促使专业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里成为行业名师。
尽管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校园双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国家政策引导与经费支持,导致“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重任几乎在校方,学校面临“一头热”的困境。另外在学徒期间,学生的管理尽管在三方协议里有体现,但发生突发或意外情况时,仍存在责任归属问题。最后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理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最终校园双方达到共享、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獻:
[1] 夏国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5.
[2] 邱义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作者简介:林阳慧,蒋倩,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