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别墅的每一寸都是我装修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坤北漂十余年,搬了50多次家。就在这样的艰难求生中,杨坤练出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因为穷过,杨坤对于花钱比较小心翼翼,他的消费宗旨是——能够自己做的,绝不花钱买。走进杨坤家,处处都是他亲自做的手工作品……
  两年时间装套别墅
  杨坤只有一套房子,纳帕溪谷的别墅,装修花了两年时间,他没有找装修公司。杨坤身兼水电工、木工、油漆工、园丁……多职于一身,有空就拖着建材往小汤山奔。像燕子衔泥一样打造自己的新家。
  家里的书架、餐桌、鞋柜、衣柜全部都是买回木料自己做的,什么大小,怎样的棱角,如何配色,怎么搭配,他都一手掌控。全屋都没有铺地板,用的是瓷砖。不是量产产品,而是杨坤去瓷砖厂定做的限量版。八种花式全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有一种浓烈的质感和撞色的别致。有朋友夸他这个瓷砖很漂亮,杨坤说可惜他没学会烧制瓷砖的手艺,要不然从设计到烧制再到安装都是自己完成,那该多有成就感。
  瓷砖的遗憾在水盆上得到了补偿,他在艺术学校烧制了一个作品,盆上的画也是自己画上去的一幅向日葵,向日葵边上是抽象变形的杨坤自画像,为了这个盆,他在艺术学校忙活了三天。
  墙壁的凿平、刮腻子、刷乳胶漆也都是亲力亲为,因为老是突发奇想,所以墙面的颜色就比较不统一,左半边和右半边会有很明显的色差——这是因为调出来的乳胶漆刷完了,怎么都调不出跟之前一样的色泽,索性就调出什么刷什么了。
  沙发是自己做的,先用木材钉出横横竖竖的框架,再将买回来的弹簧上铺上一层帆布,一层乳胶,一层海绵,最后拿一个手持式缝纫机蒙上自己挑回家的土布。
  杨坤在家具城看中了一款床,鱼骨架的床体,配上全乳胶的,但价钱让人不舒服,仅床垫就要两万多。杨坤最后选择了山寨,漂亮的鱼骨架做不出来,就改成了整体箱式,买了两张床垫专用乳胶,用棕垫打底,乳胶铺就,弄出了一张正反两面都可用的床垫来,想睡软的就乳胶朝上,想睡硬的只需把床垫反过来睡抹垫。连床架带床垫,核算成本共计2800元,只有家具城床垫价格的一成,但睡眠效果几乎没啥区别。
  爱手工、爱生活
  杨坤家的水电路不是藏在地面下墙壁里的暗线,全都是在墙上走的明线。因为他觉得自己缺乏开槽抹平的本事,而且觉得这些线路藏起来了万一将来需要维修也不方便。除了大件,很多的小玩意也是杨氏出品。比方他的餐具。
  一次去西藏加查县旅游时,同行的朋友都争先恐后购买当地特产木碗,杨坤也很喜欢,但拿起来又放下,他觉得这东西完全可以自己做。回北京后,他买回来几段杜鹃树根,锯刨车磨一番,一个质地结实光滑质朴的木碗就诞生了,虽然比起西藏最好的查牙木碗和纳抛木碗还有差距,但胜在成本低廉,买一个成品好木碗几近五位数,做一个碗只需几十块钱。初战告捷后,杨坤动了个心思——为什么不能把家里的餐具全部变成手工作品呢?他订阅了一本很冷门的杂志——《中华手工》,根据里面的指点,开始了木工生活。
  动手造一辆“大黄蜂”
  选料、水煮、阴干、制作、上漆、烤晒、打磨…每个餐具都必须经历这十余道工序。杜鹃树根的饭碗、鸭爪木的盘子、杂木酒杯……杨坤家的橱柜就这样摆进了越来越多的木质餐具。
  他无论在哪里吃饭,都会用一双自制的筷子。用沉香木做的,细细打磨后用小雕刻刀雕出了龙凤的图案,不仅环保,而且每次掏出来都很抢眼。跟筷子一起随身携带的还有一个杯子,这只杯子被杨坤做成上宽下窄的方形,俨然一件艺术品。
  因为有朋友看得眼熟,杨坤家的橱柜里于是常换常新,总有客人瞧上这么一两件找他索要,他也乐得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当作礼物送人,送完一批再做一批,一来二去,杨坤就有了个很响亮的外号——杨百老,这是对他什么都能做的一种褒奖。他也没辜负这个美誉,他的车就能充分证明这点。
  杨坤的车子绝对是娱乐圈最跌份的——奥拓都市贝贝,已经有12年的高龄,里程表都已经不转了他还在开。虽然车子开上去很寒酸,但车内却一点儿也不廉价。包了真皮座椅,手工缝制包了方向盘,全车做了大隔音,重新走线装了哈曼卡顿音响,当然,这些项目没让汽车美容改装店赚到一分钱,全部是杨坤自己动手完成。
  除了四个轮子的,还有两个轮子的。杨坤很爱哈雷,但不爱哈雷的价格,动辄几十万,这让他觉得非常不实惠。心里长草的结果是,他选择了自己动手造摩托。
  零部件全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摩托车厂,然后,联系了北京一家加工厂,经过了长达一年的组装时间,最后,杨坤有了一台自己造出来的重型摩托车,被他命名为大黄蜂。大黄蜂不能作为代步工具,因为它没办法上牌,所以它更像是杨坤自己攒的一款大玩具。杨坤也不敢开它上路,因为它虽然很漂亮,但其实挺难驾驭,没有减震和助力。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但杨坤最得意的,是他的私家花园。与别人家铺草皮挖游泳池不同,他找林场买了几十棵松树,自己刨坑栽在院子里。
  不是名贵树种,但非常好养活,只需要定期浇水足够。夏天避暑,冬天还能供热。到了寒冬腊月,塞进壁炉里点上,家里就充斥着一股松枝的香味,既暖和还熏香,物尽其用。
  折腾这么一个树林出来后,杨坤非常满足,他说在炎炎夏日里,搬一把自己做的躺椅找个树荫躺着,手边是一个装着清凉饮料的自制木杯,一点儿小风穿过,躺在那里,连椅子上有几根钉子都烂熟于胸,他觉得有一种非常踏实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其他文献
他,18岁就意外接管了电影厂;他见证了安徽电影从无到有的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他是开国领袖来安徽视察时的贴身摄影师;他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传奇……当记者见到王文锡老人的时候,他正在修改剧本《黄山神灯》,精神状态非常好,丝毫看不出已经年届八旬。而在接下来与他的交谈中,记者更是不断地被他的事迹所震动,原来,面前的这位老人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电影经历。  偶然与电影结缘  祖籍河北的王文锡1949年初随
期刊
“严爷爷,你又上街来买报纸了。”一辆擦拭干净的旧二六自行车穿城而过,96岁的严开弟爷爷骑在上面丝毫不显老态。三河场街上卖报纸的老张已有一个习惯,每当最新一期的《成都日报》英语周刊出来后,都会给严开弟准备着。居住在新都区三河场的老人大多认得他,在乡亲们的眼里,老人除了长寿外,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被人所津津乐道的。  好静思 独身老人幽居田园  一条小路,两旁金黄色的油菜花炫出春天的气息,一条小
期刊
著名演员马德华,是中国观众心目中永远的“二师兄”,他和迟重瑞、六小龄童等艺术家们用青春为我们的童年留下了一段传奇……生活中,他和女工妻子侯玉敏与常人相同又不同的婚姻历程也很有意趣,其中包括巧缘相识,共度磨难,性格互补等等。他们的婚姻如一路花香,散发心底、回荡心田……  今年已经68岁的马德华,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笔者去拜访马德华是在一个初春的下午,我如约来到马老师的别墅。他看上去
期刊
对于气味,陈冲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在上海大厦宽敞的大厅里,陈冲这样描述着她的感受:“它也许出现得完全意外,或者转瞬即逝,但它永远能够在我还没来得及思考、理解、组成语言之前,就冲破岁月和距离,在我心中引起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怀旧情绪  ”  因为思亲。爱上香水  陈冲从大洋彼岸带给我们的“小花”牌香水,也在我身上牵引出与陈冲相似的情怀,我仿佛又回到了若干年前那个冰雪初融的年代,仿佛又看到了1
期刊
这是35盘从未被公开的录音带,里面记录的是一位共和国将军的晚年回忆。在这些录音带里,他讲述了许多出生入死的危急时刻和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并由此阐述了对未来战争的深入思考。2006年春天,将军的家属首次将这些珍藏的录音带公开,使我们有机会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内心世界,和他波澜壮阔的戎马征战的传奇一生。他就是共和国大将粟裕。  侗歌声声高亢优雅,饱含着湘西5000
期刊
1858年5月的—天傍晚,新奥尔良码头,22岁、时在“宾夕法尼亚号”当水手的萨姆·克莱门斯,来到他以前曾经工作过的“罗伊号”上,准备和他的老朋友叙叙旧。这时,一个年轻姑娘出现了,正是这个姑娘,在今后的岁月中,每每走进他的梦乡,甚至启蒙了他的写作,这个名叫萨姆的水手,就是后来的大文豪马克·吐温。  那个女孩名叫劳拉·怀特,当时只有14岁,家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附近的华沙镇,而她的叔叔正是“罗伊号”上
期刊
1968年,川北邮电职员彭昭福参军,从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坐军列到吉林,一年后他所在的46军参加了“文革”期间著名的中苏珍宝岛战役。虽然他是后续部队的通信兵,但也亲身感受了前线的战争气氛。当兵15年,他每次探亲、归队,都要经过重庆,和—位重庆战友蔡德胜结下深厚情谊,但1983年10月转业后就失去联系,他想通过重庆晨报找到战友重聚。  挤上长长的闷罐军列  彭昭福1946年生于川北南充农家,初中毕业回乡
期刊
2013年春晚舆论的一大亮点莫过于郭德纲首次亮相春晚舞台。尤其在赵本山宣布正式告别春晚后。郭德纲的相声无疑承载了观众很大的期待。直播完毕后,郭德纲春晚节目不好笑的争议不绝于耳。郭德纲与于谦带来的相声《败家子》笑点并不多。熟知郭德纲相声的粉丝觉得全是老段子缺乏新意。不熟知的人则认为10多分钟的节目“不好笑”“冗长乏味”。不少“纲丝”出言力挺。称是受“荤段子”限制。“老郭在整体发挥上放不开”。  在接
期刊
自1735年英国通过《巫术法案》后,很多女巫和巫师遭到迫害。1951年,《巫术法案》被废止,最后一位因此服刑的女巫名叫海伦·邓肯。至今,英国人提起她时,脸上仍然会表现出一种好奇而又神秘的表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通灵,使海伦·邓肯名噪一时,同时也为她多舛的命运埋下了祸根。50多年过去了,海伦·邓肯的后人发起一次次运动,希望能为他们的前辈平反昭雪。  近期,苏格兰议会向英国内政部提出为“英国最后
期刊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多年  蝉联世界首富,与妻子梅琳达·盖茨育有两  女一子。尽管生活富裕,盖茨夫妇对子女严  格要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月30日播出  的《今天》节目中,盖茨与主持人分享了他的  为父之道。  孩子13岁用手机才合适  盖茨现年57岁,与家人住在西雅图郊外  的梅迪纳瑚畔。他告诉《今天》节目主持人马  特·劳尔,他认为13岁是孩子拥有第一部手  机的合适年龄。  盖茨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