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在中国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珍贵动物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动物中最凶猛和最强大的种类,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人们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还充当逐妖、祛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自古以来,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然而,正是由于虎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把其推向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色泽斑斓的虎皮,是人们炫耀自己财富、地位和虚荣的装饰;甚至虎的全身各个部位都被人们当成灵丹妙药,尤其是虎骨,在我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传统医学中,是一种重要而昂贵的药材。我国于1993年颁布禁令,遏制与虎相关的药材和皮草的贸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野生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TRAFFIC)认为,这项举措是野生虎能幸存到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曾经叱咤一时的猫科动物的生存前景仍不容乐观。
  
  追踪现代虎的祖先
  
  虎在世界上只有一种,是亚洲的特产动物。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是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38地点发现的,距今有200万年以上历史。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科学家们在仔细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虎小,而稍大于豹,因而很可能是虎的祖先。
  现代虎的祖先是一种叫做“中国古猫”的小型食肉类,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的化石只有一段上颌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颌,大约是在距今300万年的更新世以后在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的出现时间较为接近。有趣的是,这块上颌化石在发现时和著名的蓝田人的头盖骨紧密地连在一起。因此,可以说,至少在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在一起生活了。
  我国曾分别在河南上新世或早更新世地层中(距今100多万年前)发现过虎类化石。到中更新世时,也就是距今60万年左右,虎的化石就很多了。特别是在四川万县盐井沟裂隙堆积中发现的虎化石至少有46个个体,而且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也发现中新世(距今50万年前)的虎类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重庆万县、湖北大冶、陕西蓝田、内蒙古萨拉乌苏和河南安阳等地还发现了中更新世一全新世(距今50万年前至近代)的虎类化石。
  依据化石记录和骨骼分析,虎最早活动于亚洲中南部,即今中国的湖北、四川、湖南一带。由于气候的变迁促进了动物群的演变、分化和迁移,虎便从发源地向亚洲北部、西部、南部等各地逐渐扩散,分布面积逐渐扩大。向西发展的一支经印度次大陆一直扩散到里海沿岸土耳其东部,又沿图兰低地向北向东扩散,到达青藏高原及塔里木河流域,但没能过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也没能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向北经华北大平原一直扩展到内外兴安岭及西伯利亚地区,其中一个分支进入朝鲜半岛,受阻于朝鲜海峡,未能踏上日本列岛;向南的一支通过中国华南地区进入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半岛南下,渡过狭长的马六甲海峡,登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岛屿。看来,虎若不是在征服世界的进程中遇上了强大得可怕的对手——人类,迟早有一天会统治全球的每一片森林和沼泽。因此,北自西伯利亚,南达南洋群岛,西从中亚山地,东到朝鲜半岛,都有虎的分布。
  
  虎的亚种分化
  
  虎在向亚洲各地迁移扩散的过程中,在个体大小、体毛的长短厚薄、毛色的深浅浓淡、条纹的多寡疏密、尾巴的粗细等形态上产生了一些差异,因而分化为8个亚种,即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朝鲜虎)、华南虎(也叫中国虎)、孟加拉虎(也叫印度虎)、里海虎(也叫高加索虎)、爪哇虎、巴厘虎、苏门虎和东南亚虎(也叫印支虎)。此外,在新疆西部和南部还曾记录有新疆虎,但早已绝迹,这个亚种是否存在尚无法确定。
  在虎的8个亚种中,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已经分别于1937年、1972年和1981年在野外灭绝,其余5个亚种在全世界现存的野外数量仅有大约6000多只,数量最多的是孟加拉虎,大约有3880只,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在我国的数量仅有30只左右;其次是东南亚虎,大约有1480只,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我国有30只左右;苏门虎约有450只左右,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北虎尚有470只左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20只左右);数量最少的华南虎则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我国境内已经确定有分布的为东北虎、华南虎、东南亚虎和孟加拉虎等4个亚种,因而是拥有虎亚种最多的国家。
  东北虎在我国产于黑龙江、吉林东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它是体型最大的虎,体长为180~350厘米,体重180~340千克。它的毛色最淡,冬季呈现乳黄色,下体胸腹部和四肢内侧的白色范围较大,身上的黑褐色条纹也较疏较淡,虎尾比较丰满,尾上的毛显得较为肥大,体毛也特别长,还有较厚的皮下脂肪,以适应东北的严寒气候。东北虎在我国虽然数量不多,但近几年频繁出现。2003年年初,吉林省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运用先进的远红外线摄影技术,成功拍摄到了国内第一张野生东北虎的照片,进一步证实了东北虎在该地区活动的事实。
  孟加拉虎在我国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它的体型仅次于东北虎,体长160~250厘米,体重150~250千克。毛色也介于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体毛又短又亮,条纹细长而清晰,虎尾则更为尖细,四肢也显得较长,躯体显得更高。
  东南亚虎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等少数地区。它的体形比孟加拉虎小,体色较深,显得更暗一些,条纹既短又窄。体长为130~180厘米,体重130~200千克。近十几年来,西双版纳等地虽然发现过东南亚虎的踪迹,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它生活在该区域。直至今年5月13日,科学家终于第一次拍到了我国第一张野生东南亚虎活体的照片,经研究确定为一只成年雌性虎,从而证实了野生东南亚虎在 西双版纳的存在。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一个亚种。它的体型稍小,体长140~230厘米,体重140~210千克。体毛较短,显得贴体而平滑,虎尾也不够肥大,但毛色要比东北虎浓艳,呈橘黄色,有时还略带赤色,身上的斑纹也较黑和较宽,体侧还常出现两条上下互相连接而形成的菱形花纹,显得更为清晰美观。
  华南虎从前广泛分布于东起浙江、福建,西至青海、四川,北自陕西秦岭,南达广东、广西等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曾经有很多的数量。上世纪50~60年代时,它被当作“害兽”,遭到了毁灭性的捕杀,后来仅残存在广东、湖南、江西和福建等省交界的山区地带。随着人口的激增,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华南虎捕食的动物日渐减少,华南虎的栖息地也被毁坏殆尽。在这种情况下,饥饿的虎有时会将利爪伸向家畜,这无疑加剧了人和虎之间的矛盾,对于华南虎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拯救华南虎还有希望吗?
  
  我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野外发现过华南虎存在的确切证据了,所以很多专家认为在野外挽救其种群已经没有可能,甚至认为它已经在野外灭绝了。
  不过,今年7月一条消息传来,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发现有野生华南虎的足印,几位当地村民甚至目击实体,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证实。有幸的是在全国各地的19个动物园中还饲养着60只左右的华南虎,它们成为保存基因、恢复发展的最后希望。1994年,全国所有饲养华南虎的动物园都参加了华南虎的合作繁殖,不仅按国际标准完成了谱系登录工作,还与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保护繁殖专家共同完成对上海、苏州、广州等几个重点动物园饲养的华南虎进行体检、标记、初建精子库以及有关繁殖要素的数据测定和遗传基因分析等工作,在上海动物园建立了华南虎基因库。1998年9月,梅花山从苏州动物园引进2雄1雌3只华南虎,并建起占地10公顷的“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拯救中心”,标志着华南虎拯救工程正式启动。
  现有华南虎的谱系已经显示出直接影响今后繁殖前景的棘手问题:一是雄兽多雌兽少,而且雄兽中至少还有3~5只因年龄和体况等条件已经不大可能参与今后的繁殖计划;雌兽中也至少有6只因为同样的原因难以再进行繁殖;二是其余尚有繁殖能力的,再加上还未达到性成熟,可视为具有潜在繁殖能力的幼仔,又都具有较为接近的血缘关系,将严重影响今后繁育计划的有效性;此外,关于华南虎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繁殖生理方面的有关问题尚未彻底搞清楚。所以人工饲养的华南虎今后的前途仍然并不十分乐观。但是,华南虎的存亡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将会延误时机,失掉最后的挽救机会。
  2002年11月26日,一个拯救中国虎的民间组织与中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宣布,他们将就中国虎野外放归计划签署一个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跨国合作来保护境内的世界最濒危动物。总部设在英国的“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将为整个计划提供资金。根据这项协议,来自上海动物园的两只小华南虎在2003年被送往南非菲力普利斯名叫“老虎谷”的中国虎自然保护区接受野化训练,若干年后,它们或者它们的野生后代将重返中国,回归大自然。之所以选择南非,主要是考虑到一只野生虎需要15到1000平方千米的活动范围,目前在国内不容易找到这样大片的土地,而南非的地价相对比较便宜,又有众多野生食草动物可以作为虎的猎物。尽管其中一只由于患结肠炎而不幸夭折,但该计划仍在有条不紊地实施。2005年,另两只小华南虎也飘洋过海,加入到了在南非的“留学”队伍中。一年后,它们已经长成100多千克重的成年虎。经过野化训练,它们已经掌握了隐藏、潜伏、偷袭等“战术”。一年前在基地投放的30只白脸牛羚,如今仅剩下4只了。按计划,今后几年里,还会有5到10只小华南虎到南非接受野化训练。
  不过,这一计划也多次引发争议。对该计划持批评态度的专家认为,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华南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虎,因此将它们送到远离家乡的另外一个大陆生活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些人认为,由于我国野生华南虎已经濒临灭绝,生活在动物园里的也至多只有60只,所以该计划毫无意义。
  
  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虎做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则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捕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将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虎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自然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将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机会了。
  
  责任编辑 庞 云
其他文献
角逐北极    面对北极这样的“聚宝盆”、全球战略要冲,各国无不跃跃欲试,特别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利用国际相关法律的漏洞,想方设法谋求对北极地区的主权和利益追求。  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苏联政府就对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20世纪20年代,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曾达成一项瓜分北极的协议,规定各国极地部分的水域和岛屿应视为国家领土。根据该协议,苏联获得了以科拉半岛、楚科奇自治区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季风雨带的位置变化直接影响着东部的干旱与雨涝。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致使农田受灾面积3000多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暴雨洪涝事件频繁发生,1991年特大洪涝之后,1998年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1999年6月长江下游再次发生严
地球大气氧含量首次显著增加(“大氧化”)被认为发生在有氧光合作用出现之后至少3亿年,但是这一时间延迟的原因仍然不确定。  英国的戈德布拉特等人利用一个新概念模型证明在有氧光合作用出现之后,大气氧含量有可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或较高的稳定状态。“大氧化”可能是由相对较小的环境变化诱发的这些状态之间的转换。该模型表明,仅有有氧光合作用一个因素不足以产生富含氧的大气层。因此,在没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球大气
线粒体突变致病    真核生物(有细胞核的单细胞和多细胞有机体)的进化可以概括成一棵“普适树”的观念受到了近期新发现的质疑。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第一个获得自由生存的微生物作为线粒体的原始宿主的特性是个巨大的谜,现在看来也更复杂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线粒体突变会导致人生病。一些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指出,从线粒体移动到其他基因组部分的数百个“失踪
最近传来消息:德国设计制造的“天帆”动力装置,在2007年完成了远洋处女航。“天帆”实际上是一个滑翔伞形状的巨帆,配备有高新科技的智能操作系统,利用海风作为大型船只补充动力。“天帆”的支持者们将它称为一项“绿色”工程,原因在于它能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    帆船的鼎盛时期    人类利用风帆行船,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风帆把风力汇集起来,再作用到桅杆上,带动船在水上漂行。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600多万。达尔富尔地区包括三个省:北达尔富尔省、中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
2月8日上午,甘肃庆阳市中级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故意杀人犯马崇华执行了死刑。  2016年3月,马崇华得知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刘家沟村村民刘增平家需要购买尸体为其叔父配“阴婚”,便四处寻找智障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后马崇华得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鄢旗坳村的刘彩霞患有精神病,与其母孙秀琴共同生活,便以给刘彩霞介绍对象为名前往孙秀琴家了解情况,并从黑市购买盐酸异丙嗪和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五氟利多片口服
我们知道,有很多昆虫都会飞,例如蜜蜂、苍蝇、蜻蜓、蝴蝶等等。但是,它们飞舞的时候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会发出嗡嗡声,而有的则悄无声息。而且,这些昆虫扇动翅膀的频率非常之高,远远高于鸟类。日本研究人员岩本裕之等人通过实验证实,蜜蜂、苍蝇等能够高速振动翅膀的关键在于它们翅膀的肌原纤维的蛋白质排列相当有规则。  以前的研究显示,蜻蜓等从进化角度来说属于比较原始的昆虫,它们的神经信号每传递1次,翅膀肌肉收缩幅
几乎每个长假结束后,很多人都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怠倦、身心疲乏、甚至抑郁焦躁等心理、生理现象,最明显的是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白天昏沉,打不起精神。神经衰弱和过敏患者大幅度增加。  不少人节日期间频繁购物、清扫房间,各种聚会,奔来往去,或者熬夜、或者贪杯、或者情绪过于激动,总之身心严重透支,打乱平时规律。节后拖着沉重的身体去上班,内心的体验是极度抑郁和沮丧。心里说:唉,好累,过节真无聊,真累,还
长久以来我们就知道,沉溺杯中物的习性具有家族遗传。对某些人来说,那只不过是给这个复杂习性的昭彰恶名多添上一笔罢了;但对科学家而言,却显示酒瘾背后存有某种可以代代相传的基因组成,让人容易染上这个毛病。    酒瘾的成因    酒瘾与许多其他的人类疾病类似,成因不只一种,自然也不全然由遗传造成,但基因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身体与大脑的运作,它们之间以及与个人人生经验的互动,从而产生了让人免于或易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