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9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和呼吸指数(RI),比较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分析其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发热、咳嗽、气喘、哮鸣音、肺部啰音及气短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观察组:(3.05±1.23)d、(4.43±1.16)d、(3.12±1.11)d、(4.26±1.37)d、(4.98±1.75)d、(3.51±1.37)d,对照组:(4.14±1.03)d、(7.75±1.98)d、(5.75±1.86)d、(6.53±1.46)d、(8.42±1.55)d、(6.53±1.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1、10.02、8.41、7.86、10.20、10.45,均P<0.01)。治疗后,两组SpO2、PEF、FEV1均明显升高[观察组:(98.70±1.44)%、(126.33±9.87)mL/min、(2.06±0.52)L;对照组:(83.15±1.39)%、(108.32±7.26)mL/min、(1.42±0.38)L],而RI显著下降(观察组:0.17±0.08,对照组:0.27±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观=36.18、16.77、12.04、10.69,t对=11.03、8.15、5.34、2.69,均P<0.01),且观察组的SpO2、PEF、FEV1及R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53.83、10.18、6.88、6.74,均P<0.01)。
结论在救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发热、咳嗽等主要的临床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