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om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是工程专业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应抓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契机,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其次需探索“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校企合作与专业实习。通过这些途径培养、造就高层次、高质量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交通工程;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41-02
  交通工程是一门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兴起的综合性学科,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旨在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施工与管理、交通系统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同时能够从事本专业规划、设计、管理与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目前我国已有一百余所大学设有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本科生,但是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教学内容仍然沿袭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内容,缺少创新与综合。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极不相称[2]。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教育部近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工科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造就高质量、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因此,为培养交通行业内的高层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我们急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抓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契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该计划对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国交通学科产生较晚,相应的,我国交通工程本科教学并没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并且由交通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经济、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市场对于交通专业的人才需求巨大。如何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刚好为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该计划为我们培养人才提供了具体目标、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保障措施。通过该计划,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还可以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师资队伍,为交通工程专业的长期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制定合理的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建设体系
  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实践能力指的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解决社会与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课程制定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大多还集中于交通基础学科,对于数学、物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而由于交通学科其自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使得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社会多方位需求为导向,制定重视应用的“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2],设定核心基础课与专业辅修课并行的授课模式,加强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与专业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成为基础扎实、发展全面、触类旁通,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探索实践引导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来的实际教学发现,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仍然沉溺于初高中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合理设置实践引导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3]。教学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被动教学方法向启发思维、探索知识的主动教学方法逐渐转变,形成“先学后教,实践引导”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交通系统分析》课程的交通波模型或车辆跟驰模型等内容前,可通过对实际道路车流运行情况或视频录像进行观测,加深学生对具体交通现象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现象与结果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逐渐构建学生从现象认识本质,从规律探索抽象的主动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形成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尽快地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开展一些能力所及的科研项目,不但可以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更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一个有效模式。着力推动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充分依托毕业设计,让学生把四年所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利用“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搭建的平台,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实施科研计划。考虑在读本科生专业知识有限,但创新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我们需从选题阶段介入,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结合其实际科研能力帮助学生确定力所能及的项目。我们可以对在本科教学阶段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以期达到更高质量地帮助学生开展科研计划,并可以在学生实施科研计划过程中对其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实现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重视专业实习与校企合作
  通过这些年来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我们发现,多数招聘单位需要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4]。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贯彻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针对高等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可以采取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学校制定的该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选择适合的合作单位,将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到合作单位。此外,我们还应根据社会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及时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教育的前瞻性,令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群体的共同协作。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实践创新能力是工程专业类人才培养过程的关注重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为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途径,希冀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7-42.
  [2]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58-61.
  [3]刘桂玲.问题驱动的英语语言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79-80.
  [4]冯天军,梁春岩.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1),112-113.
其他文献
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运用人才资源战略管理、员工关系等学科知识,分别从不同人物立场、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如员工的自
近年来,企业集团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力。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呈现一体化特征,核心子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甚至直接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和整体价值。在技术不断革新,新动能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强劲动力源。然而,子公司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制约,如:管理层短期化行为倾
突发性聋又称特发性突聋(突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d以内;可伴有耳鸣及眩晕。引起突发
我国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司法和律师职业的资格考试。民族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民族高等院校的生源和毕业生就业去向有其自
摘要:近年来船市低迷,船舶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从多个方面对船舶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船舶;大学生就业;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145-02  在我国造船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2005~2010年间几乎达到100%的就业率,学生们在就业时更
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历史悠久,银丁坂银矿遗址规模较大,矿洞、矿石加工区、冶炼区、矿渣堆积区、管理区、生活区等功能分区明确,保存较好,对研究我省古代矿冶历史及冶炼
元至正年间,周草庭担任澎湖巡检。笔者从元人文集检获四首诗作,得知周草庭从澎湖巡检升任浙江处州路青田县尉,官至县尹。周草庭能诗,曾与诗人刘仁本、金元素交游唱和。明代《
自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以来,高校党组织按照中央的要求,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投身于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实践证明创先争优活动是新
论述了改善无障碍设施的必要性,基于使用者对无障碍设计的需求,从盲道与坡道两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新街口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法,为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
陆荣廷曾任“两广巡阅使”,拥兵10余万,与北洋军阀冯国璋并称“北冯南陆”。本文记录了陆荣廷青少年时代在备受欺凌的境况下,奋起抗争,终成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