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的精神家园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qiang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就是要让课堂为学生提供一种“家”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徜徉,使他们的心灵自在地舒展,生命自由地生长。
  关 键 词:自由安全 个性 放飞 自我的心灵
  所谓“家”,是我们累了、倦了时的一个避风港,是包容我们所有喜怒哀乐的温暖的小巢,更是我们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曾记得匈牙利的作家阿格妮丝 •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这样表述: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了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在那里最为强烈的位置。因此,“家”的感觉就是熟悉感、亲切感、温暖感、可靠感、自在感、安全感、信任感、依恋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的心灵自在地舒展,生命自由地生长。
  
  一、 给学生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限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判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课堂上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过分强调这些“清规戒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而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吗?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吗?也就是能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吗?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
  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在课堂上,只要有助于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学生可以举手说,可以站着说,可以抢答,可以与同桌讨论。解除了陈规陋习对学生的五花八绑,才能使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得到心灵的释放。
  教师也不要急于教给孩子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鸟飞”的广阔的发展时空,尽可能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家”里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二、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放飞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课堂,应该成为伸展自我的生命灵性、张扬自我的精神世界的“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飞扬。
  1、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的。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展开自由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我们要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2、尊重学生自主性选择
  学习的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阅读个性不同,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一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儿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进行决策,因而,我们应尽一切可能让学生选择认为有价值、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有利。
  此外,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是应该给学生学法选择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不断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三、 用自我的心灵去建筑
  
  人们谈论语文教学,并不缺乏对精神家园的关注,然而也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似乎儿童的精神家园是由教师为他们建筑的,家园所能给予儿童的自由感、安全感等等都是一下子现成地呈现在儿童的学习之中的。在我看来,不管是教师给学生自由,还是现成地赋予他们自由,学生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都无法真正走进或回归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因为,儿童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是由他们自己用心灵去建筑的,他们全部的快乐都来自于必然要经历的感受和体验。因此,用心灵去建筑,用生命去感受和体验的建筑过程,就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这些重要原则。学生对语文缺乏热情,在课堂中表现得压抑、淡漠,并不是他们不喜欢语文,而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即缺乏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应在于让学生获取一种独特的感受,体验一种诗意的情感,最终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本篇论文阐述了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注重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
期刊
摘要:《临安遗恨》是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根据岳飞的《满江红》改编而成的,作于1990年,最初为中阮协奏曲,1992年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主要表现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却惨遭奸臣陷害,囚禁在临安(今杭州)狱中,在赴刑场的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关键词:筝;《满江红》;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    前言    筝,
期刊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等诸育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书育人。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课前深入备课
期刊
内容摘要德育就是走不进学生们的心田里,这是目前学校德育的一个常见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在方式上过于传统,在理念上没有学生的地位,留于形式。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我对于小讲台的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个性,体会如下,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 班级文化 讲台的建设 保障 个性 落实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
期刊
【摘要】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课的素质教育呢?本文从校方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养及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三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谈及英语后进生的普遍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其次是各种心理障碍,以及教学因素及家庭、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了解后进生,消除他们的种种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建立自信心,努力改进教育方法,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转化后进生。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因素 教育因素 社会家庭因素 教育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成绩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几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
期刊
【摘要】让学生“问”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程标准的两大核心要素。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思想。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也日趋重要。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培养 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的是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自主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概括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有教无类: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一、这意味着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这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言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  (三)
期刊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有可能走上这样的歧途,批评学生多于赞美学生,尤其面对学习成绩差或品行比较差的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事倍功半,不仅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而且最后对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陷入困境,不如反过头来,多多赞美学生,用一些巧妙的技巧让学生从赞美中获得力量。    1.赞美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渴望被肯定是人的自我尊重的需要。
期刊
摘要新的世纪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学校美育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在素质教育中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而语文课本里面包含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典范作品即是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本文试从识丑、辨丑、审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把握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丑角”形象。充分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丑角”形象所具有的艺术美,充分发挥其审美功用,以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之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材 “丑角”形象 识丑 辨丑 审美    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