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先生论艺散记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q3595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25日,就书法艺术的相关问题,我请教刘星先生并对其进行了一次长达4小时的现场访谈。在早春午后的阳光下,先生始终精神爽朗,思如泉涌。我们以茶代酒,得以尽兴。我个人则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刘星先生是近年来引人注目、颇受争议的一位“长安画派”中青年实力派艺术家。他引人注目,在于他深厚广博的艺术造诣和全面发展的艺术才华;他颇受争议,则多半来自他的艺术个性,也缘于他的正直坦荡。
  刘先生谈及从事艺术的缘起时说,他自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那时家庭经济条件艰苦,书籍短缺,仅有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本书—欧阳询的《九成宫》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供他临习。热爱书法的父亲让他每天坚持写字,要求临习两大张报纸。他常常将报纸的两面全写上字,一遍一遍地反复临习,直到报纸完全成了黑色。就这样,他自小便养成了勤奋自律的学习习惯。“文革”期间,村北一唐代古墓里挖出了一方墓志,是本村在唐代时一位刘姓紫光禄大夫(唐代为从二品之职)的墓志,当时出土的古钱币被村里人一抢而空,唯独墓志这块石头被父亲拉回家放在院子里。临过字帖的少年刘星看到刻字不凡,就常常蹲在上方观摩。祖父迷信,认为从墓里出来的东西不吉利,就禁止他到跟前去。但他依然不管不顾,总是趁祖父不注意就又跑去心追手摹,有时还铺张白纸用铅笔涂画,一行行字便显露了出来,宛若一张张天然的拓片,他便痴迷地对照着临写起来。就这样,唐楷的临习为他的书法夯实了基础。小学毕业后,这种对书法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从而激发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
  1982年9月,他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彼时的陕西师大荟萃了一批文史哲方面的知名学者。如以历史地理学和唐史研究见长的史念海先生,长于版本目录碑刻之学的黄永年先生,以先秦史研究著称的斯维至先生,擅长音韵与文字之学的郭子直先生,以鲁迅、庄子研究闻名的卫俊秀先生,以及以唐诗宋词、文艺理论研究闻名的霍松林先生等。这些先生不但学识渊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卓秀群伦,深具中国传统士人身上那种弘道、担当的意识,而且,他们都是书法高手。其中被世人公认为是20世纪著名的学者型书法家卫俊秀先生,很快就成为他顶礼膜拜的书法老师。在卫俊秀先生的精心指导下,他选择了数本魏碑字,尤其对《张猛龙碑》漂亮、方正的结体和开张、遒劲的用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此帖猛下功夫进行研究学习,并由此对魏碑书法有了很深的认识和体悟。大学毕业后的1993年,他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研究生。在导师赵步唐先生的指导下,他对彩页版的褚遂良的楷书大字《阴符经》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阴符经》用笔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和一波三折之势,使刘星先生对写字之所以成为书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悟。
  1996年他就职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绘画思想史方向的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又集中精力于魏晋人所写的敦煌经卷书法。读书之余,就一个卷本、一个卷本地研究临摹,敦煌经卷千姿百态的结体、隽永而精到的韵致,大大地丰富了他对楷书的结体和用笔的认识。后来又有一段时间,从甲骨文、金文开始,他醉心于篆隶,对篆隶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临摹研究。现在,他的楷书,以篆隶笔法立骨,融汇了魏晋、隋唐时期楷书多变的结体等众多元素,形成了既古既今、非今实我的极具个人面目的楷书风格。以传统的几大家的楷书分类,刘星先生的楷书则很难归到哪一个板块了。
  在谈及初学书法是从篆隶入手,还是从楷书入手的问题时,刘星先生的看法甚为独特:“无论从篆隶还是楷书入手,学习书法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要掌握汉字的结字规律。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李斯小篆、秦诏版到汉隶、楷书,尽管汉字的形态代有所变,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由象形而逐步升华的意象性。围绕这一点,有些内在的规律是没有变的,是前后一致的。这个前后不变的东西,就是‘法’,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必须认真体会和掌握的。”说到这里,刘先生拿起毛笔,以“目”字为例,就其造型(象形)原則从甲骨文、金文到现在的楷书—做了书写示范和讲解,就“目”字演变中所变的和没变的,都进行了颇具独到识见的分析和剖解,使我茅塞顿开,学到了很多从以往书上读不到的知识。
  在谈及学习楷书的心得时,先生说: “ 楷书, 要将之写得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很容易, 但要突破‘颜’‘柳’‘欧’‘赵’传统四家典范之藩篱,融汇百家、自立面目则很难,尤其是再想要达到神逸的境界,则难之又难。楷书要想达到神采飞扬的‘灵动’状态又不失楷书的范式,更不能将楷书写到行书的形态上去,这就要求书家打通真、草、隶、篆,在‘通会’二字上下功夫。” 初学楷书,刘星先生建议应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入手,之后研习《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碑》等;也可临习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除此之外,亦可临习《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三国时钟繇的楷书、晋人王羲之的楷书。这些都很适宜初学者学。专业学习书法者如研究生,过去学习楷书的经历一般都是先选择某一家“搞熟搞精”,但要想成为书法艺术家,在楷书上就得突破前人的藩篱和规范而自成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刘星先生作为一位画家,在看待书法时很有他的独特视角。他认为书法的训练可以取代艺术上的造型训练。因为作为一位画家需要很强的造型能力,而书法中的每一个字就是一个造型,一个活的、富有无限可能性之变化的造型,写好一个字,就是去掌握一个造型,还是活的、可变的造型。书法作为国画的基础,从篆书到楷书,每个字要有造型—一种灵活多变的造型。因此书法写好了,造型能力自然就搞好了。
  篆刻作为书法表现的另一种形态,刘星先生自小就特别喜欢。几十年来,虽然他用于刻印的时间很少,但每有治印,堪称佳作。毫不夸张地说,若跻身篆刻家之列,刘星先生也是一名成就卓越的篆刻家。他认为:“绘画和书法,对篆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刀刻在石上的那种感觉,石花飞溅,自然成趣,似吉金,似刻石,若有若无,浑然天成。”就对“屋漏痕”之意的理解而言,刘星先生说:“刀入金石的那一刻,刀在石头中逆行与金石崩裂所产生的那种金石味,既是一种审美心理的体验过程,也是由心理体验到视觉形式经验的积累过程。就像农夫手鞭牛耕地,犁入土地时所带来的那种‘涩滞’感,就像书家经营‘屋漏痕’用笔时的那种感觉一样,由视觉经验到心理体验,再由心理体验到对线条形态的感受,举一反三,形成人生经验,就成了艺术表现的功力。”“可以断言,书法写不好,那篆刻也刻不好;书法写不深刻,篆刻也很难深刻。假若还有天分,模仿能力强,那最多也就是那种邯郸学步的状态,离开了别人的参照,他就无所适从了。”在当代书法名家中,他极为推重王镛和陈振濂两位先生。他认为他们的书法成就很了不起,所以,绘画的问题他们一定会解决得很好;即便是篆刻,同时也会解决得很好。通过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一通则百通。刘先生引述宗白华先生的观点拓展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和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达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书法一旦被掌握,那对其他艺术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理解的深度,也会更深。包括哲学、太极以及作诗的遣词造句等,其变化节奏的虚实收放关系,都和书法是一个道理。换言之,书法好了,读诗和作诗的能力也就跟着强了。作诗是运用语言节奏和追求韵律变化的过程,而对节奏、韵律的心理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培养,通过书法的训练完全可以实现。过去我们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看未必如此。由书法训练过程中所获的作诗能力,是作诗上的终南捷径。因为人们对语言节奏的体会未必有能力把握,但是对视觉形式上的收放、强弱、虚实等节奏变化关系的把握,似乎远比‘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效果来得要快。”   近些年来,大家常常爱讨论“文人字”这个概念。刘星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诗、书、画、印、琴、棋功夫都会有不凡的造诣和修养;假如缺乏这样全面的修养,那么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某些境界,我们就很难能体会得到。比如说‘气韵第一’的原则、‘骨法用笔’的原则、‘春秋笔法’的原则、‘以简御繁’的原则、‘超以象外’的原则、‘不似之似’的原则等,这些既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又是‘文以载道’‘技进乎道’的深刻实践。”刘先生还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同。现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或所谓‘专家’,一般都不是过去所指的那种‘通才’和‘博学之士’,他们一般只是在某一个领域有所成就,而旁及其他时,他们就成‘白丁’了。而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们一生治学都在恪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则,不管是在哲学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广收博取,最后都是一代通儒。因为‘道’的本质要求‘志于道’者必须‘及天、地、人’并‘融通万物’;‘道’‘德’‘仁’‘艺’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相互关联,融为一体。而现在的教育,是‘专家式教育’,只讲‘专’不讲‘通’,结果就造成这个领域的教授,成了另外领域的‘白痴’,北大、清华校长念白字,造成天下舆论哗然的结果。这就是传统的‘文人’教育和现在的‘专家’教育分野的结果,是‘教授’概念和‘文人’概念分野的结果。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个‘堡垒’还很难突破。而当代的书画界,就是‘专家’教育制度下的产物,写楷书的只写楷书,写不了草书,也写不了篆隶;写隶书的只写隶书,其他体就不碰不摸;写行草的,也只会写行草,换个书体,那就不会了。”在当代画坛,刘星先生不仅精于书、画、印,而且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诗和散文也写得很好,可谓当下时代的“通儒”。但是,现在在很多人看来,这反倒成了一种问题,认为他涉猎太广了,没法在某一个领域专精下去。对此议论,刘星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集众智以为美”既然是传统文人的一个治学法术,那么,对当代人的治学肯定也很有指导意义。以书法学习为例,他认为大家临秦代的简,首先就应该读所临的秦简内容;倘若临《圣教序》,那首先也得读懂《圣教序》。书法学习不仅要学法帖的字美在哪里,也要学习它的语言美在哪里,通篇所折射出的中国智慧和文人精神美在哪里。如果能抓住这些,他认为临帖才真正地抓到了“质”。
  在谈及他自己的艺术追求时,刘星先生讲:“我的字,没有当前‘展览体’的东西;对于那些写法、造型、调子和装腔作势的做派,我也不想受到感染。我写我的字,我写我所理解的书法,我追求我理解的书法境界。对权威,我欣赏,我尊敬;但从不迷信,更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这是我这个人的个性所在。我的艺术,到现在都很难被一些人理解,甚至常常会遭到误解。我也听说我常常被人议论、讥讽和谩骂。譬如说,我很欣赏‘屋漏痕’的价值,在我的笔下我也最爱追求‘屋漏痕’的表现。但有人就说我写字造作。其实,‘锥画沙’‘屋漏痕’一直是中国书法史上历代书家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品质,是横贯书法史的一条用笔准则。按现在人的理解,其运笔方法就是追求‘抑扬顿挫’。可是有些人以为这样写字就是在造作,我认为,这是很错误的看法!”刘先生认为,“屋漏痕”其实就是指用笔的“抑扬顿挫”,它实际上是碑学审美价值观在创作实践上的反映,大家不必大惊小怪。
  隐居未必得安闲,守株待兔心更烦。
  动物求生无非利,近尔唯图名与衔。
  我识幽兰君识柳,飞絮何待春意繁。
  梅花无意逞傲雪,却叫骚人费诗篇。
  此为刘星先生诗《和梅墨生诗一首》。该诗虽为即兴应时之作,但读来颇具古意,又可见出清新脱俗。这除却刘先生的才思敏捷和诗意勃发外,背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当可见一斑了……
  爱尔兰诗人叶芝认为,凡是出色的艺术家,常常都具有某种哲学的或批评的才能。刘星先生也是如此,他深悟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学术脉络,并不断汲取古人智慧,这使得他的艺术之树不断能得到根于学术本体的滋养。就如同我们吃多了市面流行的果蔬之后,偶遇山野自然生長起来的果蔬,眼前立马一亮。那种看起来质朴无华的品质,咀嚼起来却真气十足、韵味独具。
  但凡古今有成就的人,在历史做出公允评价之前,一般都有过备受争议的经历,刘星先生也不例外。他以数学专业跻身艺术领域,诗、书、画、印和理论研究兼擅,这种学术路径和多元化的学识结构在当今艺术界并不多见。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对艺术才有了更为独特的视角和颖悟能力。“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们坚信,假以时日,刘星先生定会在未来的中国艺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其他文献
重塑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U-S合作背景下介入可以发挥作为知识生产模式的重要作用.经验地看,介入式研究的过程并非是依次解决预设子目标的理性模式,而是呈现出不断与大学及中小学双方的日常生活相互嵌入的实践特质.案例研究启示,当研究现场从大学更换到中小学,双方原有规则体系会继续发挥作用,教育理论者会采取适应而非改变的策略.当U-S合作围绕人的行动而非原有社会分工边界被重新建构,即从“知识寓所”转变为“行动空间”,通过介入才能深耕并发挥好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的最佳功效.
尺牍的本义是用于书写的木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记:“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在古代,尺牍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是书信的代称。在古代,书信又有尺素、尺函、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记:“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当然,古代对书信的称谓还有信札、书札、手札等。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指导纲领及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和落脚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也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意识形态,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生源具有特殊性,学生求学动机功利性,自律程度较低,自学能力较弱等.为此,身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殊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指导下,制定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价值引领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与时俱进,以“基因式”渗入嵌入式思政教
教师学科理解是教师对学科本质及其发展价值的基本看法与观点。当前,学科理解往往局限于学科知识的平面化理解,缺乏从教育学立场出发对学生精神发育过程予以全方位观照。而学科理解的教育学立场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性立场,内在地包含跨学科视野、经验关照和意义导向等立场,注重学生精神发育与素养发展过程。教育学立场的学科理解并非要求教师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学科问题,而是在保证学科知识教学正确性与科学性之基础上,助力其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生成。因此内在地要求教师关注人知互动过程、培养学科敏感性,进而寻求意义的生成。
老徐并不老,年方五十。老徐读研时已过而立,比其他同学成熟些,诸同门亲切地以“老徐”相呼以示尊敬,于是就这么叫开了。  老徐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莒南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兢兢业业十数年,还发表过十余篇数学论文。因读师范时受书法老师的启蒙,加上天性好古,老徐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倾心书道且乐此不疲,除了大量临帖,还参加过山东省高等教育书法专业自学考试。书法之外,他还通过系统自学,获得了高
期刊
辛丑暮春吉旦,本是文人畅怀雅集之时,欣闻洪智兄在山东青州宋城举办书法展览,允为今春书坛一件盛事.与洪智兄相识已过一纪,看到他的新作,非常亲切,也特别欣慰.令人羡慕的是其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两不误,理论与实践双楫并进,成果丰硕.
期刊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开始受到政府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即便是在当下,它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在多元智能、完善德性、丰富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都极为有利,对于我国“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发展掣肘陷入了困境,具体表现为:实践教育地位不高,实践场所缺乏规范,实践教育内容深度不够以及实践教育评价机制欠缺。基于此,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通过完善目标实现的理念表达、提升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的社会地位,规范外部教育空间的管理
作为故宫建成6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2020年9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而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苏轼作品收藏机构,但未能将藏品借展至北京共襄盛举,实在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期刊
傅山认为诗文和书画的生发条件是相通的,都是人格的反映.但是,在诗画和书法的传承方法上,傅山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书法的学习要“法古”,而诗画却要“法无法”.深入挖掘傅山文艺传承观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却有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这是傅山对明清之际文坛、书坛状况的批判,是遗民傅山发出的抗争之声.
傅抱石先生创作的“毛泽东诗意画”已经成为时代经典,这是有口皆碑的史实.在这一系列主题创作中,以人民大会堂鸿篇巨制《江山如此多娇》为代表的“毛泽东诗意画”是几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时代情怀,成为民族精神与文化象征的符号与标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