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景色秀丽的红山脚下、英金河畔,坐落着一座环境优美、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这就是享誉自治区内外的塞外名校——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二中始建于1924年,至今已经走过了91年的光辉历程。
在“十一五”时期,学校易址新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办学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办学发展中,提炼、确定了“明德敏学,穷高极远”的校训,形成了“和谐民主,科学卓越”的校风、“敬业求真,博识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启智修身”的学风,这些都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凸显了党对教育工作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们深受鼓舞,既明确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又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教育是民生之首,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赤峰二中作为全市高中教育的龙头学校,肩负着党和政府赋予的育人使命,承载着广大赤峰百姓和万千学子的期待。学校把内涵发展作为行进方式,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目标。
内涵是一个逻辑学的概念,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种以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选择。它关乎学校的长远、合理、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赤峰市的高中教育基本上都停止了规模发展,转而追求教育水平的提升,亦即追求内涵发展。下面笔者谈三点思考与实践:
第一,理念是先导。肖川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文章对人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就是理念层面的东西。人们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吸收时代精神元素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校训和办学理念,“明德敏学,穷高极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好人生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从教搭建平台”,这一校训和办学理念既包含了二中的办学传统,也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注意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施教、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力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丰富德育方式与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以求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创新精神的人。
第二,质量是核心。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民满意与否的重要尺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着力提高”来加以强调。对于赤峰二中这样一所高中,为高等院校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未来建设者是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这一使命的实现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质量的提升来源于师生的共同成长,特别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分数、升学率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当前质量和长远质量的关系,国家期望的质量与学生、家长个体需求的关系。分数和升学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一个人的德行如何,身体素质如何,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往往不是一张试卷能测量出来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的事业,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些只注重当前可测量、显见的“质量”,忽视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不可测量,却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指标,如品行、心理、终生学习能力的观念和做法,是短视和片面的。
另外,教育既承担着受教育者升学就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功能,同时还要承担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的责任与使命,在个人追求和国家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作何选择,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学校建立了科学、多元的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开发完善课程体系,打造高效课堂,关注师生的个性需求和精神生态,力求实现高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分数,个体差异与特长充分展现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学校学生素以适应大学生活快、综合能力强受到高校的欢迎和好评,以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岗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得到认可,这就是对二中育人理念的最好诠释。
第三,教师是关键。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在于两大方面,师德和师能。传统意义上的师德主要强调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其实比这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人生境界、品格修养、德行习惯,因为教育是一项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事业。教师的师能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通常一位教师知识丰富、治学严谨、教艺精湛、注重创新,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形成良好的“教育信度”。学校提出的教师德能标准是“守住底线,爱与责任,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为提升教师师能,学校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了学习型学校建设,倡导互助合作的学习文化,开展读书、教学竞赛等活动,构建“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学习网络,在学习中坚持与教育教学案例相结合、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坚持个人自省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构建发展性培训竞争机制,开展教学培训,鼓励自我提升,通过课改推动、项目引导、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正能量。关注教师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使教师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产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获得幸福感。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校要以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指针,明确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科学管理、强化师德、提升师能、改善不足、提高质量,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赤峰市平安建设活动示范学校”“自治区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示范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二十届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最佳组织奖”“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第十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优秀生源基地”“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载风雨历程,91载一路高歌,担当育才兴国的大任无上光荣,探索修品立行的业绩令人赞叹。建校91年来,赤峰二中汇聚名师,强化校风、教风、学风,育得英才满天下。在新的起点上,二中人正脚踏实地,豪情满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上下求索、矢志不移,努力让教育质量继续攀升,努力让示范高中的教育价值发挥得越来越好,努力把赤峰二中办成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高质量、有特色的自治区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中学校!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
在“十一五”时期,学校易址新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办学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办学发展中,提炼、确定了“明德敏学,穷高极远”的校训,形成了“和谐民主,科学卓越”的校风、“敬业求真,博识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启智修身”的学风,这些都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凸显了党对教育工作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们深受鼓舞,既明确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又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教育是民生之首,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赤峰二中作为全市高中教育的龙头学校,肩负着党和政府赋予的育人使命,承载着广大赤峰百姓和万千学子的期待。学校把内涵发展作为行进方式,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目标。
内涵是一个逻辑学的概念,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种以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选择。它关乎学校的长远、合理、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赤峰市的高中教育基本上都停止了规模发展,转而追求教育水平的提升,亦即追求内涵发展。下面笔者谈三点思考与实践:
第一,理念是先导。肖川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文章对人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就是理念层面的东西。人们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吸收时代精神元素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校训和办学理念,“明德敏学,穷高极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好人生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从教搭建平台”,这一校训和办学理念既包含了二中的办学传统,也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注意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施教、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力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丰富德育方式与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以求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创新精神的人。
第二,质量是核心。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民满意与否的重要尺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着力提高”来加以强调。对于赤峰二中这样一所高中,为高等院校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未来建设者是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这一使命的实现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质量的提升来源于师生的共同成长,特别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分数、升学率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当前质量和长远质量的关系,国家期望的质量与学生、家长个体需求的关系。分数和升学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一个人的德行如何,身体素质如何,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往往不是一张试卷能测量出来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的事业,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些只注重当前可测量、显见的“质量”,忽视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不可测量,却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指标,如品行、心理、终生学习能力的观念和做法,是短视和片面的。
另外,教育既承担着受教育者升学就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功能,同时还要承担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的责任与使命,在个人追求和国家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作何选择,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学校建立了科学、多元的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开发完善课程体系,打造高效课堂,关注师生的个性需求和精神生态,力求实现高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分数,个体差异与特长充分展现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学校学生素以适应大学生活快、综合能力强受到高校的欢迎和好评,以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岗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得到认可,这就是对二中育人理念的最好诠释。
第三,教师是关键。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在于两大方面,师德和师能。传统意义上的师德主要强调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其实比这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人生境界、品格修养、德行习惯,因为教育是一项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事业。教师的师能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通常一位教师知识丰富、治学严谨、教艺精湛、注重创新,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形成良好的“教育信度”。学校提出的教师德能标准是“守住底线,爱与责任,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为提升教师师能,学校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了学习型学校建设,倡导互助合作的学习文化,开展读书、教学竞赛等活动,构建“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学习网络,在学习中坚持与教育教学案例相结合、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坚持个人自省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构建发展性培训竞争机制,开展教学培训,鼓励自我提升,通过课改推动、项目引导、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正能量。关注教师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使教师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产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获得幸福感。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校要以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指针,明确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科学管理、强化师德、提升师能、改善不足、提高质量,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赤峰市平安建设活动示范学校”“自治区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示范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二十届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最佳组织奖”“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第十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优秀生源基地”“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载风雨历程,91载一路高歌,担当育才兴国的大任无上光荣,探索修品立行的业绩令人赞叹。建校91年来,赤峰二中汇聚名师,强化校风、教风、学风,育得英才满天下。在新的起点上,二中人正脚踏实地,豪情满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上下求索、矢志不移,努力让教育质量继续攀升,努力让示范高中的教育价值发挥得越来越好,努力把赤峰二中办成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高质量、有特色的自治区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中学校!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