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跃出纸面,画出立体人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上个星期,我们考了试,结束后,我们像出了笼的鸟一样,拼命地玩着。当我在集上疯狂地嬉戏时,正巧碰到了我妈,过了几天,成绩结果是一塌糊涂。这时我妈结合上次的事,将我大骂了一顿,当时我的心情糟透了。我拉着叔叔来到家中,二话不说,先摆下了象棋,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战胜了他,他和气地拍了拍我的头:“最近学习,应该有不少进步吧,一时的失败不能证明什么,好好努力,用实力证明一切。”听到他的话,我感动地点了点头。
  这篇作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应俱全,可是令人不忍卒读,因为存在的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是:用流水账的方式让自己的作文人物平板化。平板化是许多中学生写作的致命伤。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需要在细节上、情节渲染上、真实性上、主题上进行有效写作,下面就《同情与悲悯》为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 精雕细刻,写出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可以让人深入其境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老人: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浑身哆嗦着,也没有伞,从背影中可以看出,他年事已高。此时,我的同情心产生了,于是我走上前去,替他撑伞,老人回头看我,我看了看他的容貌,脸上的皱纹很多,头发前面已经白了。
  这段文字细节啰唆,例如“老人”的特征,这名学生说“年事已高”“ 皱纹很多,头发前面已经白了”。这样的描写是无效的。因为没有个性,所以是一种伪细节。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物的独特性,只有精雕细刻,写出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才可以写出鲜活的生命。
  怎样去写这个风雨中独自踽踽而行的老人呢?这名学生反思后这样写道:
  我看见一位老人,他蜷缩成一团,在风雨中蠕动着,雨水顺着他的衣角重重地摔在地上,我赶紧走上前去,替他撑起伞,老人回头看我,那是张历经沧桑的脸,正努力地牵引着青色的嘴角向我笑着。
  后一篇刻画了老人的形态,老人艰难的行走与老人的笑,足以让人心酸动容。抓住特征性的细节,细致地描写,这才是有生命力的人物。
  二、博采众长,提高语言渲染描写的能力
  一个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一个瘦弱的,衣着破烂的人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一只袖口里空荡荡的,无力地垂着,另一只手拿着已经生锈的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只铁碗,对着来来往往的每个人乞讨“行行好,给点钱吧”。我却没有看到一个行人停下脚步给他钱。我很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那个人那么可怜,却没有人给他钱呢?”
  这段文字中人物写得较具体形象了,但语言的感染力不足。缺少必要的文学深度。这就需要大量地阅读,积累词语,博采众长,以提高语言渲染的能力。
  这名学生隔了一个星期后这样写道:
  那是个穷困潦倒、沿街乞讨的乞丐,褴褛的衣衫,用一个破字就可以概括。他穿的总是那件藏青色的男式夹克,即使有了污垢也无法看出,想是隔了十天半个月没洗了吧,他扎在人堆里,与路旁经过的引领时代潮流的男男女女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寒酸比起他们的时尚,简直使人认为他是该从这个社会上被剔除的一个。手里的破罐头盒子还咣咣地作响,累了就坐在站台那儿歇歇脚。
  后面的语段比前一个语段上在语言的综合使用上有所提高。例如:穷困潦倒、褴褛等。又借用了《祝福》中祥林嫂的片段描写。博采众长,学会渲染,人物刻画上就有了沉重感。
  三、不虚美,不隐恶,深入人心,杜绝脸谱化
  人是一个多面体,任意地拔高与贬低,都是不正确的认知。我们都是小人物,并不是道德标兵,所以写人物时,不用写成“真善美”的化身。“同情”别人有一丝的犹豫,并不代表这个人思想落后;面对牵衣行乞的人拒绝施舍,并不代表这个人道德败坏;被“同情”的人脾气暴躁,将“礼物”扔在地上,并不代表这个人不懂感恩。就像打架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坏”孩子。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又吵架了,父母间的斗争升级了。导火索是这样的,我给了一个求助的陌生人一百块钱。
  用父母间的争吵与冷战来谈家庭教育的问题,一改只会谈温情脉脉的场面。不虚美,不隐恶,执有实录的精神,真实才会扑面而来。
  四、人情练达,寻找平凡人的不平凡的精神
  一个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寒风呼呼地吹着,大爷的身体在微微地发抖。有时会伸出双手互相摩擦,并用嘴不停地哈气。我真心觉得他很可怜,便大步走上前去。他转头看我,布满血丝的双眼,充满慈祥。“买一块大的。”他笑了,拿了一个给我。我给了他十块钱,说不找了。他感激地笑了。我也笑了。这对我来说,只是几块钱,对他来说,可是寒冬里的暖风。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这样的事件总让人有心痛的感觉,似乎怜悯才是至高无上的感情。其实作者在这样写时就定位错了。人贵在身处困境仍能自强不息。例如郑州的“气球”奶奶,八十多岁拒绝别人的捐助,用卖气球来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有尊严地活着。平凡人并不注定他只能平凡,或许他有着自立自强的不平凡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
  这个学生于是进行了修改:
  我给了他十块钱,说,不用找了。他猛地拉住我的手,将找的零钱塞到我的手中,他笑了,我也笑了。对他来说,这是寒风中的暖风,可是对我来说,这何尝不是呢?
  寻找平凡人的不平凡,挖掘人性的美善,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社会有生命力,有前进的基础。
  总之,写人物事件,不能正确地传达情感,都是无效的。我认为,抓住特征性的细节,细致地描写;博采众长,学会渲染;不虚美,不隐恶,执有实录的精神;寻找平凡人的不平凡,挖掘人性的美善,这些才是有效的写作,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物跃出纸面,画出立体人生,创作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
其他文献
选录在我们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有将近90 首,绝大部分的古诗词中都可见山水的踪迹。这里,笔者就对这部分的古诗词进行一些归纳、探究。  望青山绵绵,登攀峰峦岑岭  古人说:“山水有清音。”山铸造品格风骨,让人有坚强的意志,其宽广的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使人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历史长河中,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便
期刊
【前课例】  1.《恐龙》第三自然段教学设计。  课文: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  ⑴出示鱼龙、翼龙图片,请学生判断:这是不是恐龙?  ⑵出示课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⑶再判断,是不是恐龙?说出理由。  2.《恐龙》教学拓展训练。  ⑴看图辨认恐龙种类;  ⑵选择一种恐龙为它写自我介绍; 
期刊
歌德说:“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赋予课堂以生活的内容、性质和意蕴,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因素之一。如能这样,“让学生享受愉快的语文课堂生活”的教育理念就会落实在教学行为中。前些日子,我上古诗《小儿垂钓》,有些案例体现了这样的想法,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一  ——营造“在场”的生活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说说你的钓鱼经历。  (学生回忆交流钓鱼经历
期刊
怎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呢?我们的回答是:阅读教学要关注文体,依据文体特点挖掘文本意义,提炼教学价值,规划阅读路径,构建操作策略。  了解和把握文体,不仅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从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课例,简要谈谈在“文体”视角下,阅读“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一些教学构想。  一、意义挖掘:
期刊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建构语文素养大厦的蓝本。可以说,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独到之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承“近水楼台”之幸,我曾多次走进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的课堂,一次次为这位睿智的领航人在钻研教材时所独具的慧眼和处理教材时所独运的匠心深深折服。现撷取薄老师的部分课例试作“下载”,回味经典,品味吸纳。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低年级学生识字又不多,因此要他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实有很大困难。那么我们老师又该如何进行低年级的阅读训练指导呢?  一、培养真读的习惯  课前让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拼音预习课文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的全国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课题。自2006年开展以来,7年间全国就有3000余所学校做着这项实验。“语文主题学习”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即是以这套丛书为依托实施的课内大量阅读的教改实验。当拿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以“教”为前提,而是“前提之前,更有前提”。这个“更有前提”就是学生的“学”。2011版新课标也大力突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才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逻辑前提,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理念,教前寻找合适的教学起点,教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后认真评估达成的教学结果,让学生在多样化、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语文知识和能力。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实
期刊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直倡导以真情作文,抒写心中想说的话。他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所以,我们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我手写我心”,自然流泻灵动的文字。  一、积蓄情感,储备作文素材  1.用心观察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期刊
作前准备,是作文之前必要的谋划与筹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是优化作文训练的基础和前提。作前准备的指导,考量的是教师“导”的智慧。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显现“导”的主动性  “导”的主动性,显现的是教师主动出击、全盘思考的谋略。“二次作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运作意向就是“弱化作前指导”,但笔者认为不应弱化,而应优化,要突出“导”的主动性,做到两个结合: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