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口号易于夺国,难于治国。
以口号夺国的事例很多。“吊民伐罪”、“替天行道”、“均贫富”、“劫富济贫”、“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反清灭洋”、“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造反有理”,无穷无尽,都是夺国的口号。口号只要合时代之需求,舒百姓之愤懑,就可以一呼百应,或啸聚山林,或揭竿而起,因缘凑泊,说不定就来个改朝换代。
二
夺国之际,口号只是号召,竖起一杆旗子以聚集力量,无须兑现,也无从兑现,因为“国”还在他人之手。一切口号都是关于将来的支票。所以相对简单。若是“夺国”不成,口号自然销声匿迹,无人追究;若是成功,执国者自会换上一套说辞,或以当务之急为名,或以条件未备为名,或以时过境迁为名,并不真的兑现口号。所以,中国自古口号甚多而兑现甚少。譬如北伐之后,“委员长”当政,资本何尝节制?地权何尝平均?而宪政也必要经过军政、训政之后,推到了遥遥无期的将来。当政者抛弃了夺国的口号,于是口号便被新的夺国者接过。中国自古治世甚短而乱世甚长,大抵因为只把口号当作一种夺国的工具。执着于当初的口号,仰颈而待口号兑现者,大抵只是呆子。呆子而又呼号奔走锲而不舍者,大抵成了“敌人”。
三
“夺国”之后,便是“治国”。治国也可以有口号,但主要在于建设。建设较之夺国,另是一功。夺国需要鼓动,建设需要沉稳;夺国需要混乱,建设需要秩序。因为政权已经易手,喊出的口号,无论关乎经济还是关乎政治、社会,都要言出必践。若不兑现,难免让人失望。所以,口号易于夺国而难于治国。
四
治国之难在于提出口号之前,就要考虑到能否兑现、如何兑现,不能等到无法兑现时靠虚报、弥缝来粉饰失误。失误也难免,只要公开承认并切实反省,改弦易辙,并取得实效,也算昭大信于天下,可以得到谅解。只怕文过饰非或反复无常,诿过于人,那就难免不自寻烦恼了。须知民心如鉴,纤毫不遗,事实的真相是掩盖不住的。
五
忽然想到,50年前学唱的一首歌,歌词大意是:“蒋匪帮呀,那个一团糟啊,一团糟啊:坏蛋坯子可真不少啊,贪官污吏到处有啊,汉奸特务还有狗强盗。”歌词的文采如何姑且不论,但揭示当年国民党治下的社会实相可称淋漓尽致。那时打老虎、发金圆券,曾让人寄予希望,谁料羊头狗肉,很快就露出了“铺子”的真相。接踵而来的是反贪的虎头蛇尾,于是,希望变为失望。听唱这首歌时,就像当时听到“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这类口号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六
上世纪50年代初,政权易手。平匪患、抑物价、安社会、治贪贿,言出能践,执政者声望一时如日中天。可惜的是,后来忙于没完没了的“阶级斗争”,许多诺言束之高阁了。
七
夺国成功的执国者在治国时也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动员民力,争取民心,也有提出口号的需要。但这时提出的口号,对执国者就不仅是唤起民众来打倒一个可以取而代之的政权,而是要争取民众一道来巩固这个政权。因此,这时的口号既要让民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达到这些目标的条件和途径。民众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并得到了期望的结果,执国者就会提高威望、赢得民心。
八
邓小平提到“国民经济翻两番”时,是了解民心的。经历了10年内乱的中国,民生凋敝,发展经济是头等要事。谁抓经济,就得民心;谁还要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就不得民心。能否依靠经济的发展改变民众的生存条件,不但对于这个政权,而且对于执政的政党都是生死存亡的关键。邓小平也考虑了达到目标的途径,他是一位有眼光且务实的领导者。他甚至已经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话讲在了前头,以使急于富裕起来又不可能同步富裕的人有个思想准备。但是,邓小平讲的一部分人,首先绝不是官员。
九
邓小平的口号部分地实现了。如他预料,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达到了,甚至超额达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预言也实现了。可惜在他身后出现了他没有完全预料到的情况。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依靠出租权力的官员和依靠租借权力的商人大行其道,使贫富悬殊到了危险的程度。而且由于一段时期的放任,这些暴富的人,特别是手握权力而又贪婪的官员更加肆无忌惮。
十
意识到这一点,就有了“改善民生”的口号。这无疑给出了新的希望,新的期盼。但失望太多的民众已失去了上世纪80年代的乐观与热情,而那些暴富起来的官员,也已失去了上世纪80年代从饱受折磨中走出来的那批改革者与民同命的情怀。因此这个口号的实现会更为艰难,更为复杂。口号的实现,有太多不可测因素,胜算如何,尚难逆料。
十一
又忽然想到50年前学唱的一首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那时是真心地喜欢,不过现在觉得讲到“恩情”,应当感恩的是官员,因为人民把这样重大的权力付托给了他们,给予了那样一份信任。如果他们懂得感恩,知道权为民所赋,在治国、立身之时或许会谨慎一些。
十二
看透世事的鲁迅曾有“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之语。但人总还会有希望,鲁迅也始终保有着希望。只是,失望不能屡屡重演。不断重演的失望是扼杀希望的毒药。
十三
希望若是死了,剩下的便只有失望。还会有什么?不知道,不想说,也无须说了。
(作者系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望周刊社原副总编辑)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口号易于夺国,难于治国。
以口号夺国的事例很多。“吊民伐罪”、“替天行道”、“均贫富”、“劫富济贫”、“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反清灭洋”、“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造反有理”,无穷无尽,都是夺国的口号。口号只要合时代之需求,舒百姓之愤懑,就可以一呼百应,或啸聚山林,或揭竿而起,因缘凑泊,说不定就来个改朝换代。
二
夺国之际,口号只是号召,竖起一杆旗子以聚集力量,无须兑现,也无从兑现,因为“国”还在他人之手。一切口号都是关于将来的支票。所以相对简单。若是“夺国”不成,口号自然销声匿迹,无人追究;若是成功,执国者自会换上一套说辞,或以当务之急为名,或以条件未备为名,或以时过境迁为名,并不真的兑现口号。所以,中国自古口号甚多而兑现甚少。譬如北伐之后,“委员长”当政,资本何尝节制?地权何尝平均?而宪政也必要经过军政、训政之后,推到了遥遥无期的将来。当政者抛弃了夺国的口号,于是口号便被新的夺国者接过。中国自古治世甚短而乱世甚长,大抵因为只把口号当作一种夺国的工具。执着于当初的口号,仰颈而待口号兑现者,大抵只是呆子。呆子而又呼号奔走锲而不舍者,大抵成了“敌人”。
三
“夺国”之后,便是“治国”。治国也可以有口号,但主要在于建设。建设较之夺国,另是一功。夺国需要鼓动,建设需要沉稳;夺国需要混乱,建设需要秩序。因为政权已经易手,喊出的口号,无论关乎经济还是关乎政治、社会,都要言出必践。若不兑现,难免让人失望。所以,口号易于夺国而难于治国。
四
治国之难在于提出口号之前,就要考虑到能否兑现、如何兑现,不能等到无法兑现时靠虚报、弥缝来粉饰失误。失误也难免,只要公开承认并切实反省,改弦易辙,并取得实效,也算昭大信于天下,可以得到谅解。只怕文过饰非或反复无常,诿过于人,那就难免不自寻烦恼了。须知民心如鉴,纤毫不遗,事实的真相是掩盖不住的。
五
忽然想到,50年前学唱的一首歌,歌词大意是:“蒋匪帮呀,那个一团糟啊,一团糟啊:坏蛋坯子可真不少啊,贪官污吏到处有啊,汉奸特务还有狗强盗。”歌词的文采如何姑且不论,但揭示当年国民党治下的社会实相可称淋漓尽致。那时打老虎、发金圆券,曾让人寄予希望,谁料羊头狗肉,很快就露出了“铺子”的真相。接踵而来的是反贪的虎头蛇尾,于是,希望变为失望。听唱这首歌时,就像当时听到“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这类口号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六
上世纪50年代初,政权易手。平匪患、抑物价、安社会、治贪贿,言出能践,执政者声望一时如日中天。可惜的是,后来忙于没完没了的“阶级斗争”,许多诺言束之高阁了。
七
夺国成功的执国者在治国时也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动员民力,争取民心,也有提出口号的需要。但这时提出的口号,对执国者就不仅是唤起民众来打倒一个可以取而代之的政权,而是要争取民众一道来巩固这个政权。因此,这时的口号既要让民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达到这些目标的条件和途径。民众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并得到了期望的结果,执国者就会提高威望、赢得民心。
八
邓小平提到“国民经济翻两番”时,是了解民心的。经历了10年内乱的中国,民生凋敝,发展经济是头等要事。谁抓经济,就得民心;谁还要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就不得民心。能否依靠经济的发展改变民众的生存条件,不但对于这个政权,而且对于执政的政党都是生死存亡的关键。邓小平也考虑了达到目标的途径,他是一位有眼光且务实的领导者。他甚至已经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话讲在了前头,以使急于富裕起来又不可能同步富裕的人有个思想准备。但是,邓小平讲的一部分人,首先绝不是官员。
九
邓小平的口号部分地实现了。如他预料,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达到了,甚至超额达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预言也实现了。可惜在他身后出现了他没有完全预料到的情况。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依靠出租权力的官员和依靠租借权力的商人大行其道,使贫富悬殊到了危险的程度。而且由于一段时期的放任,这些暴富的人,特别是手握权力而又贪婪的官员更加肆无忌惮。
十
意识到这一点,就有了“改善民生”的口号。这无疑给出了新的希望,新的期盼。但失望太多的民众已失去了上世纪80年代的乐观与热情,而那些暴富起来的官员,也已失去了上世纪80年代从饱受折磨中走出来的那批改革者与民同命的情怀。因此这个口号的实现会更为艰难,更为复杂。口号的实现,有太多不可测因素,胜算如何,尚难逆料。
十一
又忽然想到50年前学唱的一首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那时是真心地喜欢,不过现在觉得讲到“恩情”,应当感恩的是官员,因为人民把这样重大的权力付托给了他们,给予了那样一份信任。如果他们懂得感恩,知道权为民所赋,在治国、立身之时或许会谨慎一些。
十二
看透世事的鲁迅曾有“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之语。但人总还会有希望,鲁迅也始终保有着希望。只是,失望不能屡屡重演。不断重演的失望是扼杀希望的毒药。
十三
希望若是死了,剩下的便只有失望。还会有什么?不知道,不想说,也无须说了。
(作者系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望周刊社原副总编辑)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