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一座大山的好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一条“颜真卿真迹首次考古发现”的消息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消息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处唐代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了一方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墓志铭,这是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迹真品。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王羲之后声望最大的书法家了。苏轼曾说 “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他的《祭侄文稿》更是被誉为“行书第二”,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媲美。为什么一幅有大量涂抹的字还被视为稀世珍宝?还会带给人们跨越千年的辉煌与感动?这还要从这幅文稿的由来说起。
  ●包含悲痛,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写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安史之乱的第三年。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多郡在短短时间内纷纷瓦解,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一门忠烈,奋起反抗叛军。颜杲卿驻守常山郡,颜真卿驻守平原郡,兄弟二人遥相呼应,牵制住一部分叛军力量。为了助父平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常常往来两郡之间联络。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郡,颜季明被叛军斩首,颜杲卿也遭安禄山残忍杀害。两年后,颜真卿终于有机会派人到河北寻找堂兄和侄子的遗骸,最后只寻得部分尸骨。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他写下这篇迟来的《祭侄文稿》。
  祭文开始,颜真卿叙述个人的身份和侄子生前状况,文字节奏平缓,笔墨也比较清淡,转入正题之后,字形变大、笔画变粗,用墨也开始浓起来。
  祭文写道,侄子从小就很出众,正期望做个好官。谁曾想遭遇叛乱,他们兄弟极力抗敌夺回土门,急挫叛贼的威风,可是却因贼臣拥兵不救,让常山郡成为孤城。
  通篇作品,“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几乎被全部划去又复写,颜真卿在“父陷子死”四个字笔墨最重。他悲愤地质问苍天:“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让你遭遇如此残害,再多的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都是用草书连写。
  最后,颜真卿告慰亡侄:“再等一个好的日子,再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灵魂如果还能知道这一切,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文字如江河一般倾泻而下。
  《祭侄文稿》一共25列,230字。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品与字品融为一体
  王羲之与颜真卿,究竟谁更高明。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他们两位都是被世人景仰的高山,引领着不同的书法审美风向。
  王羲之的字清瘦、流丽、飘逸,魏晋以来,这种风格被无数人追慕。颜真卿的书法,最初也师承于王羲之一派,但可贵的是,他后来果敢地开拓出自己的风格。大胆突破魏晋几百年来一直崇尚的轻盈、灵巧的书风,在楷书里引进“提”和“按”两种写法,把字写得开阔、庄重、雄浑,有筋骨,成为唐代楷书的代表,也为中国书法的审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颜真卿被一代代人仰慕的,是他刚烈忠正的性格。他的字,也如实地印证着他的人,天真、开阔、庄重、刚直——既是字,也是人。《祭侄文稿》写就的26年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兵反唐,攻陷了汝州,前去军中传旨的颜真卿被扣押。叛军用稻草燃火威胁,命他投降,颜真卿说:“你们听说过颜杲卿吗,他是我哥哥。他被安禄山如此对待,都没有臣服。我是年近八十的人了,守著我哥哥的名节,你们的言语诱惑,对我怎么可能有作用呢?”后来因屡次宁死不降而被缢死,享年76岁。
  高超的书法技艺与深厚的情感,加上颜真卿本人的刚烈气节,都赋予《祭侄文稿》无上的魅力。及至南宋,甚至出现了伪造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现象。
  后人一遍遍临摹他的字,想要借由书写来靠近他的人格,就像苏轼临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时,“每沐浴焚香,大小曾临数十卷”,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贴近他所敬重的颜真卿。欧阳修也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看颜真卿的字,也在感受他字背后的真心。
  ·小小解说员·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杨诗琪
   颜真卿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体又被称作“颜体”,方中见圆,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既有筋骨,又有锋芒。我曾在书上看过一段颜真卿与僧人怀素一同探讨书法的故事。怀素说:“我看夏日的云天,层峦云朵像是奇峰,就常常看着,学习着。用笔到痛快酣畅时,写下那线条的感觉,就像飞鸟从林子里出来,受惊的蛇窜进了草丛。凡此种种,都从自然里来。”
  颜真卿说:“我的书法也是这样,从‘屋漏痕’中得到了灵感。”怀素听了也很受启发。
  “屋漏痕”指的是墙壁上雨水顺墙流下,日久时长所留下的痕迹,十分顿挫有力,正是书法中标准的“中锋”。古人相信,万事万物之间总有联系,彼此印证。所以,他们于书法上的习得领悟也常从自然里来,“屋漏痕”就和王羲之画白鹅一样,让我们知道,身边处处是学问,我们与世间万物同在自然造化间。
其他文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的栉风沐雨,一百年的砥砺前行,一百年的风华正茂,一百年的辉煌历程。庆祝建党百年,重温经典瞬间,红领巾宣讲员为你讲述那些光輝岁月里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感悟和传承革命精神,树立新时代梦想,争做小小追梦人。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起步。当天上午9点整,奠基典礼大会在鼓乐齐奏、鞭炮齐鸣声
期刊
伏尔泰在讽刺小说《老实人》的结尾处,给读者一个耐人寻味的忠告:我们应该好好打理自己的园子。在目睹人间诸种恶行,历经千难万险之后,老实人为什么要道出这样一个“平常”的说法?   近日,我偶然看了一部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夫妇约翰和莫莉艰辛创业的故事。他们创业的项目不是什么时髦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个农场。   他们原先根本没想过创业,这样做的起因
期刊
二度来此,我重遇那朱红的宫墙,留过岁月斑驳的足迹;明黄的瓦檐,落下历史悲欢的痕迹。像望着千万的人一样,高高的午门望着虔诚的我步入这位六百年故友的怀抱中,聆听他的倾诉……   初遇:盛世之晨   喷薄的朝阳投洒在北京的平原上,我满怀期许地迈上台阶。崭新的宫门徐徐打开,身旁是浩浩荡荡的远航大队。“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就是那正从远方归来的郑和一行。我又走上前去,遇见一位面带强者的傲笑、君临天下的
期刊
“月亮,月亮,请一定要出来呀!”中秋,小月儿望着乌黑黑的天,默默祈祷。但天空却下起大雨。小月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伤心地哭了起来。  哭声惊动了月亮仙女,她问小月儿:“为什么这样伤心呢?“原来父母外出务工前,曾经告诉小月儿,当中秋圆月出現的时候,两人就会回家和她团聚。于是小月儿一直等着这一天,却没想到天下雨了。她难过极了,觉得没有月亮就看不见爸爸妈妈了。  “其实你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月亮啊,真正的月亮
期刊
●《围城》的故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的一些留学生“深造”后回国,自认为学富五车,高傲的背后却有着许多无奈与妥协。《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正是其中的一员。  方鸿渐身上有许多软弱和自相矛盾之处:看不起博士学位,留学期间荒废学业,但最后还是买了一张文凭回国;当他收到大学的聘书,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将会一帆风顺,恨不得立马飞到大学里。但当真正到了大学,校长的几句问话就发现了他的水平。他代的课也常常漏洞
期刊
诵读篇章   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作者:张锲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  祖国,到底是什么?  我想啊,想啊,  每一次/我想起“祖国”这两个字,  血管里/便奔腾着/一股股的热血,  眼里/便泛起一片片/晶莹的泪花,  心底便泛起/一阵阵温柔的/浪波……  祖国是什么?  它是山、是海,  是森林、是草地,  是村庄、是城市,  是绵延起伏的丘陵,  是茫茫无垠的/沙漠……  祖国是什
期刊
当我登上那不高的山顶,一个在未登上之前看不见的世界,不分先后地在我眼前展开。它是有限的。   我又登上了另一座山的山顶,虽然这座山比刚才的那座要低一些,但我仍然看到了一个刚才没有看见的世界。它仍然是有限的。   如果我爬上一座更高的山呢?如果我登上最高的峰巔呢?每次我看见的,仍然是一个或大或小,但总是有限的世界。   无限的世界,它允许我们看的,总是有限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从有限中看见了无限
期刊
丹尼尔是丹麦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 那天,他在首都哥本哈根的一条街上看到,一个流浪老人正趴在垃圾箱上翻找着什么。垃圾箱对老人来说太高了,必须踮起脚尖,将上半身埋进垃圾箱才能拿到里面的东西。就这样,过了一阵子,老人才在垃圾箱里找出两个矿泉水瓶,可他的脸上已经沾满了脏东西。在另一条街上他又看到,裸着上身同垃圾箱一样高的一个少年,鼓捣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他接连观察了几条街之后发现,很多拾荒者或老或小或有
期刊
一年四季,最难熬的要属夏天。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是,他们很早就拥有了制冷技术。古人雖然没有冰箱,却有各式各样的冷饮。古人虽然没有Wi-Fi,却有足够多的花样,陪他们度过漫漫长夏。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
期刊
时间无涯,浩瀚没有边际。  生命有刻度。每个特殊时段都会在时间的横轴和纵轴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连成生命的曲线,蜿蜒美丽。  常有人问我:“你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你写作的时间从哪里来?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阅读,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在母体里听母亲用温柔的声音为我朗读儿歌,童年时童话、童谣带来滋养,我生命的版图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下课的时候、等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