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天下: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积淀的核动力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3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崧舟《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本收录七次诗意语文教育演讲的册子,更是一座让读者认识诗意语文的桥梁。他通过对诗意语文理想化的追寻,为当前语文教育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本文试图从他提出“读”行天下这一观点来阐述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底蕴;读书;启示
  
  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者通过七次教育演讲的实录,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诗意语文是不可理解通彻的,它是灵动的。同时强调了“剑气合一”,“读”行天下等观点的重要性,并且还进一步倡导诗意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复活感性;师生对话应是生命对话;教师应扎实做好“文本细读”等观点。以上观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 “‘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别于其他学者对语文教师底蕴积淀形成研究的多样性,作者只强调“读书”,教师的文化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一、教师教的是底蕴
  
  中国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底蕴”一词解释为内情和底细。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就是其丰富的底蕴。王崧舟认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其文化底蕴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他还指出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文化底蕴。
  如一教师教学孟浩然的《春晓》,在进行问题探讨环节时,有名学生认为这首诗的表达有矛盾:既然诗人晚上睡着了,那么他又怎会听到夜晚的暴风骤雨声呢?这一问让老师显得束手无策,课堂也耗了不少时间。显然这是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的表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文艺理论知识,而且要特别熟悉古今中外主要作家作品。诗歌之所以美,那就是它的丰富想像性和跳跃性。[2](p198)如此一个关于文艺学基本知识的问题却把我们老师难住了,这不得不拷问我们老师的文化底蕴积淀。又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以此开阔自己的视野。突然一学生发问,请问老师您知道什么是纳米吗?您知道转基因技术吗?这两问一下子把教师问住了,汗涔涔下。
  除了以上所举的案例,我们还能看到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态度生硬表情不自然,词语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学方法落后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的表现,如果教师不读书,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言语谈吐糟糕,更严重的是“腹中空空”。很多时候,教师就是怀揣一本教参上语文课,他们在等待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参的标准答案。他们也会刻意造成多媒体的喧宾夺主,以此掩饰自己文化底蕴的囊中羞涩。
  
  二、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过,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如果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文化底蕴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会非常的宽厚,非常的坚实。[1](p62)那么,文化底蕴究竟应该如何修呢?王崧舟提出文化底蕴修行只有一条路——“读书”。在文化底蕴修行的道路上,大家不要以为有何捷径可走,也不要想一蹴而就,只有扎扎实实读书才是上策。王崧舟还认为,书读得多,不一定文化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却是一定没有文化底蕴的。所以,教师文化底蕴的积淀唯有读书!他对于读书的感悟有三句话值得我们借鉴。
  1、为己读书。有时候,语文教师拿起一本书,很大原因是为了一些功利性目的。除此之外,教师总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读书。现在,我们应该明确读书为的是自己,而不是为别人、为炫耀、为显示自己有学问。在王崧舟“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大量读书,这段时期他像骆驼似的吸纳丰富文化知识,读书也不限定专业,只要感兴趣就读。五年的沉潜恰是心无杂念读书的五年。王崧舟也正是通过肚子里上百本书地发酵、酝酿,能量的积聚才有了之后的一鸣惊人。
  2、天天读书。读书不难,难的是天天都读书。人天天都要吃饭,一旦离开吃饭生理生命就将得不到保障。王崧舟提出自己把读书和吃饭一样看待,生理生命通过吃飯来维持,那么精神生命则通过读书来解决。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人离上帝最近?答案是行动着的人!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能天天都坚持读书,文化知识便能日积月累。那么,教师又何惧站在讲台上呢?所以王崧舟提出了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他的音容笑貌之间多一点书卷气,取决于他能否天天坚持读书。
  3、随性读书。王崧舟称随性读书是一种迷人的读书境界。他坦言读书没有计划,很随便,很随意。流行的书,不流行的书;入世的书,出世的书;教育类的书,非教育类的书;语文课程类的书,非语文专业的书;学术类的书;国学经典类的书;西方经典的书;儿童的书;显学的书;潜学的书等等都属于他读书的范畴。很多语文教师要么不读书,要么就读语文专业那几本。由于文化知识的狭隘,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闹了笑话。教师随性读书广泛汲取知识,这对语文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王崧舟提出了“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并且大力提倡“读”行天下这一观点。这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化底蕴积淀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常听有的语文教师说工作紧张生活太忙没有时间读书,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便只能抓紧时间听听几次讲座,观摩几节课。其实这些行为并不能够真正满足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文化底蕴从哪里来?文化底蕴从书中来!语文教师还是需要扎扎实实走读书这条道路,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完善自身综合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授课时从容潇洒、旁征博引,进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爱。
  
  三、“读”行天下带来的启示
  
  1、为己读书,恰是学生读书的引领者。王崧舟提到了读书要为己读书,把读书与功利性目标分离开来真正为读书而读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直接作用于学生,一名热爱读书的教师同样也会带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丰富的阅读体验、扎实的阅读积累。其次教师应该懂得阅读之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学生崇敬教师,他会注意到教师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从而对自己选择读物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爱好带动学生读书积极性,把认为最好,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有效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和教师不读书有着直接的联系,一名为己读书的语文教师恰是学生读书的引领者,对学生而言,这类教师恰是他们的读书风向标。
  2、天天读书,恰是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体现。王崧舟提出读书和吃饭一样,贵在天天坚持。坚持一天,一周读书可能比较容易,但是难在天天都坚持。20世纪60年代法国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天天读书恰是符合了这一理念,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量新的文化知识让人应接不暇,谁不能快速做出判断并且获取新知识,谁就可能会成为当代社会意义上的“文盲”。众所周知,教师不是师范教育一次培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职前教育,但教师教育的要求却是终身的。一名不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语文教师始终是走不远的。天天读书正好能够保证教师每天接触新鲜东西,充实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最终保证文化底蕴的积淀。
  3、随性读书,恰是博采众长的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五种新能力,分别为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这些能力要求都十分考验教师的文化底蕴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果一名语文教师想要博学精专,那就不得再拘泥于本专业书籍,还得广泛涉猎其它学科书籍。当然这一切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读书!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可以称得上“满腹经纶”,但是在很多时候却表现得像一个“科盲”。只懂之乎者也,自己却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建起一条深深鸿沟最终文理互不侵犯。王崧舟提出的“随性读书”感悟,恰能帮助语文教师通过广泛汲取各学科文化知识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积淀。
  不可否认,王崧舟这本《诗意语文》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学习和借鉴诗意语文的窗口。他提出的“‘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观点恰是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积淀的核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白坤峰,失败的语文与失败的语文教师[J].作文成功之路(初中),2007(7——8).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承载者,是班集体的灵魂核心人物,辅导员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如何直接与是否形成优良班集体息息相关。针对信息时代冲刷下的学生特点,辅导员不能再延用老一套教育方法,应该从各方面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对此,笔者将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努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可亲、可敬、可畏的形象,以此来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关键词:辅导员;优良班集体;亲、敬、畏形象    “如何创建优良
期刊
摘 要: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精神,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观念;体育教师;学校体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
期刊
摘 要:本文将模糊理论引入营区规划决策,对模糊性问题的辅助决策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运用模糊理论辅助营区规划决策的原理和一般方法,期望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营区规划决策理论。  关键词:模糊理论;营区规划;决策    营区规划,是指军队各单位按照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对营区土地、营房、设施等房地产各要素做出总体安排和定性、定量、定位的具体控制;是对营区建设、改造及管理活动的总体谋划;是对营区资源在时间、
期刊
摘 要:通过ANSYS10.0/LS-DYNA动力分析软件对处于Ⅲ类围岩情况下且拱顶距爆源中心15m、跨度为10m的坑道洞室采用固定锚杆长度而变换不同加锚间距的加固方案进行了动力响应参数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加固方案的坑道洞室动力响应指标(拱顶、底板相对位移),探索了洞室抗爆加固加锚间距的合理化选择方法。  关键词:爆炸波;洞室围岩;锚固间距;合理选择;数值模拟    引言  近年来,几场高科技
期刊
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命题。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近几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期刊
摘 要:目前的高职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就业能力不强,从而当今导致了当今高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故而,在教育过程中要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新产学结合”来培养学生,把身心素质、知识技能素质、社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融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综合素质;产学结合;新方法;就业能力    前言    在对高职工科类学生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性格这一重要心理特征作为探讨视角,着重分析影响声乐学习的性格因素,以及性格的塑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总结良好性格的调控与塑造的手段策略。  关键词:性格因素;性格塑造;作用    性格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作为子科学的声乐心理学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中对性格及性格在声乐教学中的影响更是缺少理性的认识,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虽然有少量声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都知道英语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现在的牛津版本的高中英语,它的内容都涉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学常识等等,学生如果想要像学习汉语一样轻松自如的去掌握这些知识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想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面对课改我们如何顺利的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
期刊
摘 要: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师生的共同心声。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熟悉、掌握这些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逐渐提升写作水平。本文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提升;写作水平;有效方法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几乎成了学校里师生的“共识”。作文难写,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识别磨损元素所属的设备磨损部位。针对EQ6BT5.9柴油发动机特定磨损部位磨损元素的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构造了标准磨损部位模式,分析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磨损部位识别,构造了待识别模式,计算与标准模式的灰色关联度,判断了最大可能的磨损部位。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EQ6BT5.9柴油发动机;磨损;部位识别    引言  汽车发动机磨损状态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很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