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超跑有名人堂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xqfe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关于LFA传奇足以写成一本教科书,但关于技术方面的细节请你自行百度,我只想透过我的视野告诉你我对LFA的观点:这是义无反顾的旷世巨作。
  众所周知,LFA计划是丰田章男先生一手催生,当年所有老臣一致反对,认为他只是一时脑袋发热,超跑计划根本赚不到钱,所幸丰田章男先生不仅挺住了,还以车手身分亲身参与了最艰苦的纽柏格林24小时赛车,打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超跑,他从来没有妥协过。


  为了打造LFA,Lexus将原有的丰田元町工厂改为“LFA工房”,然后在现有技师群中层层筛选出175位蓄英,以一日一车(单月最多20辆)的产量纯手工打造LFA,LFA身上几乎所有的零件都是专门为了LFA设计的,整个方案历时超过10年,因为丰田章男先生的执着,因为日本人在细节上择善固执的天性,因为棚桥先生对于性能与操控的不妥协,无数次的推翻重新来过,最终才成就了这日本性能车史上最高境界的超跑。不要用价格来衡量LFA的地位,那只会贬低你自己的品味。


  性能建立在无比的信赖感上
  虽然LFA跑富士赛道的驾驶不是我,但看着帅帅的平中克幸当我的专属司机我也释然了,这位帅到掉渣的日本Super GT年轻车手与我有过几面之缘,在2013年台湾大鹏湾赛车场举办的亚洲全明星大赛车,平中克幸当时受邀与Top Speed Racing车手,同时也是《汽车杂志》首席海外测试车手George搭档,在对场地全然不熟悉的情况下,平中克幸驾驶他的SLSAMG GT3赛车甫下场第二圈便以1分37秒965的成绩打破高挂多年的场地纪录,一时之间这位传奇的日本车手声名大噪,日本Super GT的赛事水平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只见平中先生一脸淡定,过了下坡右弯便毫不迟疑地踩尽油门,这副V10绝不是扭力怪兽型的机器,看着转速指针不断地冲向9000转,然后电脑发出“哔哔”的进挡提示,在车内听见的“天使咆哮”不像车外那么直接,那仿佛在一间小型演奏厅里聆听着女高音的演出,在经过声学处理仿佛会让人跟着摇摆,数字指针与时速表疾速地跳动,高速弯中我的身子与脖子几乎被强大的侧向应力扭到一边,还好上车时工作人员发给我一个护颈圈,那让我不致于太过狼狈,尽管强大的应力让我的血液不断往一侧集中,尽管身体被五花大绑,但说真的,我觉得LFA乘坐感还蛮舒适的。
  出了下坡左弯后紧接着是一段U型的高速右弯,出了五号弯之后便是富士知名的高速右弯,这里完全考验着车辆的高速平衡性与驾驶的胆识,在看不到尽头的弯道中必须持续达到可能的高速,然后在直线尽头必须全力刹车用2挡迎接低速S弯。因为富士赛道只有看台前的直线段是在高台上,直线底进入连续下坡,可想而知,进入大直线前是连续上坡弯道,平原式扭力的涡轮车种在这样的弯道组合中是相对占便宜的,LFA在进入大直线前必须很好地保持住转速,因为那会明显影响进入直线的再加速效率以及直线底的最高速度。


  自始至终,我没看见平中克幸有多余的身体摆动或是修正方向盘的速度,包括在连续弯中也不见职业车手不断拉扯方向盘来提高速度,在高速弯中提速毫不迟疑,大直线中最高速度每一圈都定格在284km/h,即便是入弯前的大脚刹车,除了身体被巨大的负向G值拉扯得有点压迫之外,车身丝毫没有不安的扭动或是偏滑,当然这不是在比赛,但我从平中克幸眼神中看到无比的信心与对LFA的信任感,那是很多市售超跑都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天使的咆哮
  关于声音,再多的形容都是抽象,说说2011年我在纽柏格林24小时大赛现场的感受吧,知情的人都會说LFA的声浪是天使的咆哮,这是正确的,如果你跟我一样在纽柏格林24小时现场听过LFA赛车的声浪,我想没有人会用嘶吼、狂暴或是癫狂这样的字眼,在那被一百多辆赛车轰炸的一日一夜中,只有两辆赛车的声浪我是闭着眼睛都可以告诉你车型的,一辆是奔驰SLS AMG GT3,每一次冲过,那6.3升V8发动机就像低音炮一般锤打着我的胸口,低沉的频率让人感觉地球仿佛都在跟着震动。但真正让我享受每一次呼啸而过的声浪的,是LFA赛车!那是场上最接近F1的声浪,尖啸的高频声浪穿透力十足,每一次全油门冲过大直线,那声音仿佛能够凝结空气,然后直窜脑门,如果SLSAMG GT3像是震撼的大鼓,那么LFA绝对是世界最顶尖的女高音,转速拔高时让人汗毛直竖,快速闪过审眼前之后,高频的余韵还在耳边回荡,让人回味不已。


  这是结构力学的天书
  关于LFA的车身架构,轻与强是一开始便制定的指导原则,一开始工程师提了很多意见,制作了很多样本,最初的考虑是全铝合金架构车体,然而第一版原型车,棚桥先生在纽柏格林一番测试后便完全否决,不是铝合金不好,但对于整车重量或是刚性要求显然不够完美,总工程师棚桥晴彦毫不留情地全盘否决,为了建构一套最高的CFRP标准,进而协同丰田纺织专案开发了LFA的车体架构。
  看似与一般碳纤维无异,实际上LFA车体架构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现行你所知道的McLaren或Lamborghin的样子,车身的主架构采用65%CFRP与35%铝合金的组合,确保了足够的强度,同时也保证了日常行驶的舒适性。整车的外观设计在F1风洞中经过无数次实验,那怕细到一颗螺丝,都是工程师团队无数次测试调校后的成果。全世界最棒的V10发动机,没有之一。
其他文献
多数人对Lexus的印象可能聚焦在豪华、舒适与可靠,实际上,Lexus在赛车运动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你我的想像。  虽然大家都认为雷克萨斯等于舒适、豪华、高端的代名词,似乎总跟运动、性能扯不上边,但实际上,雷克萨斯于1999年就开始参与赛事。当年他们派出了两辆GS400赛车,参与美国摩托罗拉杯(Motorola Cup North Ametican Street StockChampionship
期刊
每位M3车主都有些心底话,不懂的人觉得他们头壳发烧,但在今天,历代车主齐聚一堂,他们个个像大孩子,说出了平时不为人知的心底话。  哥开的不是车,是爱!  DTM式样的白色M3车主大顺有着台湾南部人特有的腼腆,我们请他拍照时,他总是一副难为情的样子,但等到另一位E30 M3车主小咪一起入镜时,熟识的两位又开始打打闹闹。  “我们认识很久了啦,他很夸张,整台车拿去翻新了两次。”大顺指着小咪这样说。  
期刊
以下的一切都与日本有关,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工匠精神”,在这个以F为题的“F Day”旅程之中,我本想探索Lexus的工匠精神。却发现它们无处不在。  RC乃是雷克萨斯于2014年推出的双门跑车,RC之意为“Radical Coupe”。从字面上看就知道这是一款很强调操控、运动的跑车,特别是RC的外型几乎沿用了概念车LF-LC的相关设计,显得十分激进并且具有攻击性。乍看或许会让人觉得有点太过夸张,
期刊
相信大家还记得,6月份我在日本开着CT200h进行了东京-名古屋的一桶油来回之旅,中途还被日本金卡纳冠军大桥渡先生抓去教训了一下……不过大桥先生也说,雷克萨斯的操驾性给了他惊喜,就跟我的感觉一样。所以这次,我特别来到中国台湾,找了雷克萨斯的当家跑车——RC 200t FSport,以及我的好朋友简俊翔先生,一起來好好感受雷克萨斯的操控魅力!
期刊
好“芯”,有好“报”  沃德十佳、世界发动机大奖……是很权威、知名没错,但《汽车杂志》专业编辑也有一把尺来度量汽车动力的好坏,2016年到底哪些动力入了我们法眼呢?  本田JNC1  入选理由  三电动机+涡轮发动机,本田技术力的完全展现。  搭载车型  讴歌NSX  上个世纪90年代,本田用NSX震惊了欧美车厂,让世人了解到日本的汽车工业水平,并且重新定义了“跑车”的标准,然而自此之后NSX就像
期刊
Audi Sport高性能车型体验日  快。其实也分很多种方式。  有像R8 V10冷静纯粹的快,  还有RS 7美艳优雅的快,  更有RS 6 Avant实用包容的快,  不论是哪一种快。  都来自一个地方:Audi Sport。  才刚出机场,原本以为的接机车GL8或考斯特没有出现,迎面而来的是全新RS 6 Avant。接着就是车扔给你,爱干嘛干嘛去……  好吧,这种开场有点让我惊恐,不过RS
期刊
世界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问题为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机遇。含多种分布式微源的微电网通过整合不同类型微源的优势,为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区的可靠电力供应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技术增强了逆变器接口型微源惯性,在电压频率暂态支撑和高频波动抑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同时含有VSG控制和柴油发电机(Diesel Gener
一汽大众迈腾380TSI  神车党双花红棍再战江湖,又再掀风泼雨。  一直以来,迈腾并不是大众品牌在中国销量最好的产品,支撑销量的,是途观、朗逸、速腾等等紧凑级产品。但是作为大众现阶段为止在中国生产的最高端车型——迈腾,无疑才是真正为大众开疆扩土的功臣。  我不是说大众的紧凑级产品不好,事实上,看销量就知道好不好,但是中国消费者潜意识里还是非常喜欢通过中高级轿车的表现,来断定该品牌其他产品究竟好不
期刊
这是一个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标题。但却能真正代表新R8的定位。  AUDI  R8  V10  “上一代”的回忆  在触摸到全新R8前,我还在不断回味着上一代的R8——上一代R8是我心目中很有份量的一台车,甚至是最有份量的一台奥迪,要真心讲出“份量”二字并不简单,同年代比它快没它贵的车不少,比它贵没它快也有许多,但当Mercedes—Benz、Audi这一批传统的豪华车制造商陆续投入到高性能跑车甚至
期刊
有一群奇怪的人,明明家就在眼前,却要花上一个钟头,绕到刁钻的山路上畅快地转转。然后才甘愿带着笑容把车停进车库。这一群人,传承了30年,五个世代,他们心里烙印着M3,那是种信仰,更是一个不断演进中的梦想。  时间是清晨的4点钟,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在有“台北秋名山”之称的北宜公路路口小镇,黑夜中车辆陆续抵达,远远地就能听见那带着原始机械运转声浪的声音,车是M3,车主有医师、赛车手与各行业领袖,他们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