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教与学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u7623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解读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要求阅读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无疑是就阅读的主体即语文的学习者而言的,这页是对学习者通过阅读训练而形成能力素质的正确指向。
  笔者设身教坛数载,目睹现实语文教学的种种。教者的课堂教学,似乎演绎的是同一运算,用的同一个思路,形式上交给了学生,在阅读对象的深层把握上却成了教者一人的行为。诱导启发或分析课文,可此过程中设疑已被教者代替,形成了一种教者我行我素的教学过程,这样也就直接让学生对阅读过程搞到迷茫。更谈不上形式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了。
  学会与课文作者聊天、交流。我们常说,作家的最高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可见,作品中得人、事、景、物,只不过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引子,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画(话)外之音。换一句话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此,在学习语文时,特别是对文章的学习和研究,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是在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应跟随着诗人、作家一起聊天,相互沟通。应学会通过文字语言的切磋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换位思维),同时通过文字语言的交流学习,琢磨“行云流水”的笔法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最终达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
  切忌过分追求速度。笔者认为,作为教者,必须具备语文的一个长期性的学习观,也就是教者必须明确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的成长史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要刻意要求学生每期每次考试都考第一个好成绩,然后根据成绩将他们分类为几类。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教师越是在学习中对学生苛刻,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就越容易厌学,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笔者认为,可将中学语文的考核制度改为学分制,中学语文考核要求改掉原来的考核方式,每期实行三项考试,笔试、客观题比例缩小,加大主观技能考查,一是要技能基础主要对基础语法的(掌握)阐述,二是要任意短文的抽签阅读,三是要抽签作文的即兴创作。同然,教者的教法也就需要改进,将以前的课课通,改为一课通而课课练,如阅读,应该将引导、阅读、思维、掌握阅读方法等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根据阅读思路,读进去到想出来。阅读思路应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把自己的思想放到文中→思想感情共鸣。阅读时,一定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模仿作者说话的语气、语调,事先了解作者身份以及生活背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读进去,学会掌握内容,体会文章,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多问几个“为什么”。阅读完后,还可以写读后感,根据阅读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行进思考。这样由进到出,如走进教室学习,走出教室运用实践。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说明学习的目的达到了。
  根据阅读目的而言,读促写。读,是读作品内容,包括思想(目的)、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从而明白文章呢绒,作者的目的(思想)。写是实践运用中得到的方法、技巧。写必须联系实际,一是生活实际,即从生活到方法(手段)到目的,二是思想实际,即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该怎样读,又该怎样去写。阅读也就能达到以一篇而应万篇,写作也就能实现以万篇而应一篇了。语文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着课堂问题设计的碎问、碎答弊端,桎梏学生的思维,造成阅读研习的低效。新课改的深入,对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对课文内容、教学过程、课堂活动、教学节奏有着牵引力、支撑力、凝聚力和调节力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本人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期刊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
期刊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 活动 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 活动 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
期刊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可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说”与“写”分离,则两败俱伤;学生懂得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能“说”会“写”才是实质性目的。所谓下笔如有神、才能相得益彰。 我教一年级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1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但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胸中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训练下,甚至对写作产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和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相信在不久之后许多学生一定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
期刊
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阅读能力差,就很难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速度慢,阅读策略不对头,在阅读课外书时就很难作到广采博取,知识量就会受到影响。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浅谈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1认识阅读中的“通”  古人把阅读概括为三个词:磨破,识破,突破,这三个“破”,正是我们阅读过程中应达到的目的。阅读中
期刊
作文长期以来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高中阶段更是如此。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一说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因为收起来的学生作文不要说“入格”,就是很多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很多学生也不喜欢作文课, 有的学生没有写作欲望,因为总是把握不住评卷老师的脉搏,无论怎么写都得不了理想的分值;有的一写作就错别字满篇,词汇积累不够,词不达意,干脆就凑个字数、人数,把老师搪塞过去。作文真也就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运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在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十有八九的教师认为习作教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不知怎样才上学生会写习作,写好习作。每完成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接下来的批阅又成了一座大山,直到下次习作才能彻底摧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