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贵州和云南的交配型分布与卵孢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204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与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为了明确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这2个省份的交配型分布情况和致病疫霉菌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对2010—2012年采集自贵州省和云南省的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并采用MTT染色法和隔膜培养法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自育型菌株的卵孢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被测菌株中,自育型为优势菌株,比例高达91%,2个省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贵州省和云南省2个群体的致病疫霉菌卵孢子平均活性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自育型菌株更容易诱导A1交配型产生卵孢子。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自育型;卵孢子
  中图分类号: S432.1;S435.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122-03
  收稿日期:2014-03-18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编号:CARS-10);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编号:JA12126)。
  作者简介:杨芮(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方向的研究。E-mail:yangrui8891@163.com。
  通信作者:潘贤,女,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E-mail:panxian218@163.com。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由该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全球普遍发生、造成马铃薯严重损失的毁灭性病害[1],曾在19世纪40年代造成过举世震惊的“爱尔兰饥馑”。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世界第一位,马铃薯晚疫病的大面积暴发严重制约了我国的马铃薯产业[2-3]。致病疫霉是一种异宗配合的卵菌,1956年Niederhauser在墨西哥中部首次发现A2交配型以及大量卵孢子[4]。在1984年之前,A2交配型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墨西哥中部,其他地区仅有A1交配型,只通过游动孢子与孢子囊进行无性生殖[5-6]。直到1984年在瑞士首次检测到A2交配型后[7],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先后发现了A2交配型。Fry等指出致病疫霉A2交配型菌株的出现和迁移是近些年全球晚疫病再度大规模暴发的直接原因[8]。当致病疫霉群体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出现A1交配型与A2交配型或者存在自育型时,有性生殖就有可能发生,有性生殖不仅会产生具厚壁抗逆性强的卵孢子作为初侵染源,还提供了遗传重组的机会,导致出现致病力更强的生理小种[9],从而增加了病害防治的难度。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其群体遗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自育型菌株的发现预示着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生殖过程出现了新规律,因此卵孢子在晚疫病流行学中的存在机理和作用机制成为目前植物病理学家关注的焦点[10]。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贵州省与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交配型分布和自育型菌株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推测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主要生殖方式和有性生殖可能发生的概率,为进行科学规范施药与合理选用抗性品种相结合的防治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用来进行交配型鉴定的供试菌株采自2010—2012年贵州省和云南省的4个群体共398株,采集地点与时间见表1。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2010—2012年贵州与云南2省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自育型菌株为优势菌株(共431个菌株,自育型比例为91%),近年来也有许多同类研究结果表明自育型菌株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出现:黄河早在1964年就曾发现过同宗配合菌株[12];2001年和2007年,赵志坚等在云南分离到自育型菌株[13];Han等[14]与王英华等[15]分别在2007年与2003年在甘肃省发现自育型菌株;2008年,李本金等在福建连城发现自育型菌株[16];2008年,杨继峰等在内蒙古发现13株马铃薯晚疫病自育型病菌,占被测菌株的13.8%[17];2009年,马云芳等在宁夏1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圃中发现了发生频率为18.1%的马铃薯晚疫病自育型菌株[18];2011年李洪浩等在检测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交配型时发现自育型的发生频率为18.4%[19]。自育型的出现有可能会影响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本试验对马铃薯晚疫病自育型病菌卵孢子的研究主要从自育型产生的卵孢子活性和自育型是否能诱导A1、A2型产生卵孢子2个方面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观察到染色为蓝色的卵孢子,卵孢子被染为蓝色说明卵孢子已经度过休眠期,正处于萌发状态。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为培养时间相对较短,或者是培养时间过长导致卵孢子完全失去活力。2010年Widmer对栎树脂溃疡病疫霉菌卵孢子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卵孢子活性率在培养4~6周时最高,培养时间延长至14周时,菌株的卵孢子活性率降到最低,一般在10%以下[20],这与本研究中卵孢子活性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一趋势相吻合。
  在本研究中檢测到大量自育型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但自育型菌株诱导A1、A2交配型产生卵孢子的数量相对较少,推测田间条件下有性生殖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有性生殖产生的卵孢子是否能在田间条件下萌发,萌发后是否具有侵染力等问题也有待解决。综上所述,应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群体进行更全面的群体遗传分析来进一步预测疫霉菌有性生殖出现的概率以及对致病疫霉进化机制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制定晚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Fry W. Phytophthora infestans:the plant (and R gene) destroyer[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8,9(3):385-402.   [2]Guo L Y,Zhu X Q,Hu C H,et al.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s in China indicates multiple migration events[J]. Phytopathology,2010,100(10):997-1006.
  [3]Li Y,de Vries R,Slaghek T,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xidized starch polymer microgels for encapsul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functional ingredients[J]. Biomacromolecules,2009,10(7):1931-1938.
  [4]S N J. The blight,the blighter and the blighted[J]. 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1956,19(1 Series II):55-63.
  [5]Fry W E,Goodwin S B,Dyer A T,et al.Historical and recent migration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chronology,pathways and implications[J]. Plant Disease,1993,77:653-661.
  [6]Spielman L J,D. L.C.A second world-wide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Plant Pathology,1991,40(3):422-430.
  [7]Cárdenas M,Grajales A,Sierra R,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the Northern Andean region[J]. BMC Genetics,2011,(12):23.
  [8]Fry W E,Goodwin S B.Re-emergence of potato and tomato late blight in the United States[J]. Plant Disease,1997,81(12):1349-1356.
  [9]Scofield S R,Tobias C M,Rathjen J P,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gene-for-gene specificity in bacterial speck disease of tomato[J]. Science,1996,274(5295):2063-2065.
  [10]楊宇红,冯兰香,谢丙炎,等. 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在晚疫病流行中的意义[J]. 植物保护,2003,29(5):51-54.
  [11]郭明浩,李华. 葡萄霜霉病原卵孢子的越冬存活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58-361,451.
  [12]黄河. 同宗配合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曾在中国被发现[J].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47-350.
  [13]赵志坚,曹继芬,李灿辉,等. 云南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及其群体演替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4):727-734.
  [14]Han M,Liu G,Li J P,et al. Phytophthora infestans field isolates from Gansu Province,China are genetically highly diverse and show a high frequency of self fertility[J].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2013,60(1):79-88.
  [15]王英华,国立耘,梁德霖,等. 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内蒙古和甘肃的交配型分布及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78-82.
  [16]李本金,吕新,兰成忠,等.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组成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2008,35(5):453-457.
  [17]杨继峰,朱小琼,国立耘,等. 内蒙古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及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 华北农学报,2011,26(5):16-20.
  [18]马云芳,孙洁平,马丽杰,等. 一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圃致病疫霉群体的分析[J]. 菌物学报,2013,32(5):802-811.
  [19]李洪浩,彭化贤,席亚东,等.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及mtDNA单倍型组成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4):728-736.
  [20]Widmer T L. Phytophthora kernoviae oospore maturity,germination,and infection[J]. Fungal Biology,2010,114(8):661-668.
其他文献
摘要:以多根瘤及无根瘤的2个大豆突变体为试验材料,取成熟期正茬、连作1年、连作2年土壤,测定其中的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连作的年份越久,土壤中的纤维素酶活性越高,且多根瘤大豆土壤中的纤维素酶活性比无根瘤大豆土壤中的高;蔗糖酶则相反,连作的年份越久,无根瘤的大豆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在整体上越高,其中连作一年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最低;多根瘤大豆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则随连作年份的增加而降低。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研究了新型玉米超微粉体种衣剂在辽宁地区的理化性质及应用效应。结果表明,新型种衣剂2号与3号pH值、成膜时间、溶解黏度、溶解悬浮率、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粒、热贮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高温处理后溶解悬浮率没有显著下降,效果优于市售普通玉米种衣剂,产品优势明显。新型超微粉体玉米种衣剂可以显著改善玉米幼苗素质。运用超微粉种衣剂处理后,玉米的发芽率、出苗率、成苗率及幼苗素质等关键指标与对照相比均
期刊
摘要:以溶剂、乳化剂、加工设备等为影响因子,研究5%溴氰菊酯水乳剂最优配方和加工工艺,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最优配方为溴氰菊酯5%,二甲苯16%,环己酮4%,Tween80 4%,601-P 1.5%,乙二醇2%,消泡劑0.1%,水补足。加工工艺为:密闭式实验室乳化剪切机1 000 r/min将油相混合3 min,水相慢慢滴入后调速至3 500 r/min,剪切5 min。对桃蚜的
期刊
摘要:苏棉29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转基因杂交棉花新品种。该品种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大铃、高衣分、熟期适中、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高抗棉铃虫,兼抗棉花枯黄萎病;纤维品质优,达国家Ⅲ级以上标准。在2010—2011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为 4 185、1 737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泗杂3号增产10.6%和8.5%;2012年生产
期刊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果肉耐褐变丝瓜新品种(系)进行多个性状的综合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瓜型、瓜长、瓜横径、瓜把长、瓜皮色、瓜斑纹类型、瓜面特征、瓜瘤稀密以及瓜肉色等果实外观品质性状,单瓜重以及其始花期兼顾的情况下,LZH-66、LZH-46、LZH-30综合表现优良,其结果与品种(系)的实际表现一致。实践证明,该分析方法用于符合目标性状新品种的筛选与推广是有效的。  关键词:丝瓜
期刊
摘要:为了明确贵州省低海拔烟区烟稻轮作的生态适宜性,以该区的典型代表县天柱县为例,对比分析了天柱县烟稻轮作的光、温、水、土壤条件。结果表明:天柱县的光、温、水资源是适宜推广烟稻轮作的,但是需要适当增加土壤的钾含量,并提高土壤pH值;适合烤烟的移栽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烟后稻的播种期为当年的6月下旬,在7月下旬烤烟采收完毕后及时插秧,10月中旬收割稻谷;确保烟稻轮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抓“早”,同时做好相应
期刊
摘要:选用6个不同小麦品种(系),从小麦生长特性和灌浆速率的变化分析,对其产量进行比较,得出同一生产条件下不同品种(系)适应性及产量潜力大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籽粒干质量的增长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前期速度较慢,中期变快,后期又变慢。其中,宁春50号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快,其次是宁春4号、CB037、宁春47号、H2857、H2127;宁春4号灌浆速率峰值最高,为2.84 g/(千粒·d
期刊
摘要:为了明确在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大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温室中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有、无大豆间栽情况下,3种磷肥浓度(100、200、400 mg/kg)、5种氮肥浓度(0、150、300、450、600 mg/kg)处理的玉米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结果表明:大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土壤氮磷肥的施用水平关系较大,在低磷(100 mg/kg)高氮(>450 mg/kg)条件下,玉米的株
期刊
摘要:以无籽西瓜品种黑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控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复合肥(对照)对西瓜叶面积、膨大速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在西瓜生长后期显著促进了叶片的生长,叶片面积为0.031 3 m2;明显提高了西瓜膨大速度,日平均体积、日平均膨瓜量分别为39 766、2 711 cm3/d;提高了西瓜产量,为58 292.0 kg/hm2,较对照增加13%。  关键词:肥料;叶面积;西瓜
期刊
摘要:研究了11种矿质营养元素对烟草疫霉菌菌丝(Phytophthora nicotiana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N、K、P都能极显著抑制烟草疫霉菌菌丝的生长。中量元素Ca对疫霉菌菌丝生长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低浓度Mg极显著促进疫霉菌菌丝生长,高浓度Mg极显著抑制疫霉菌菌丝生长。Ca对烟草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微量元素B、Cu对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作用不显著。高浓度F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