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焦虑,生活更美好

来源 :女性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daid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孕期和孕后,有很多人都有焦虑。
  约瑟夫·卢斯亚尼有本书《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在作者看来,焦虑不是病,而是一种习惯。
  首先,树立信心。其实,生命里,只有自己可依靠。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要么有所改善,要么不了了之——这就是事物的本质。相信自己能治好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信,你才会自发地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冒险,而不是想预先演练生活。只要你这么做了,自然也就不会有焦虑和抑郁来源于你的不自信。
  再有,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就算是顽固不化的人,如果蓦然受到触动而改变思维模式的话,也能幡然醒悟。生活本省不会产生焦虑和抑郁,他们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然而,你个人,包括你的想象,以及你所肯定的一切只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不过是反映了你人生体验的一个总和而已。焦虑就是一个坏习惯,需要做的就是改掉这个坏习惯。
  作者提出了改变焦虑的七个原则:
  原则1:人人都会有不安全感
  看到这点,是不是你就会感觉松了一口气。我们都有不安全感。所以焦虑不是病。
  原则2:思维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
  人要为自己的思维负责任,改变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态度,特别是改变那些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想法,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感觉好多了。
  原则3:焦虑和抑郁是试图控制生活的错误尝试
  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都不重要;因为不论你选择何种方式,都会输。你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条件反射地做出短视的举动而使自己受到蒙蔽。这些都是错误的尝试,这些也只能让你获得短暂的安宁。
  原则4:控制不过是幻象,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实上,生活是无法被掌控的。有时候看起来,控制的确能短暂地舒缓压力,蒙蔽自己获得的暂时的安心。但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
  原则5: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
  任何习惯都可以摆脱,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计划、一点耐心和决心而已。
  原则6:健康的思维是选择的结果
  你可以选择继续想象未知的阴暗,你也可以选择积极向上。焦虑是一种选择,健康的思维也是一种选择。
  原则7:好的教练就是好的激励者
  要克服自己,需要两个必备因素: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激励。态度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模式,激励则将这种“我能”的态度与精力充分融合起来。激励能够使你持续发力而且能走得长远。转变态度,带着积极的肯定对自己 说:“我能击败困难”。
  作者建议,把这个七个原则,放在兜兜里,时刻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
  作者还提到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就是从内在经转换到外在,也就是要从“自我”中走出来,时不时地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
  不论当时的想法如何,不要评价或批评,只是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想法。一旦你发现有好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这些想法中时,看看自己是否可以从这些想法中转移开,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某项活动。可以是任何活动:听音乐,观赏花朵,或是绕大拇指。不管你做什么,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如果是洗盘子,就全神贯注在这件事情上。感受滑腻的水,洗盘子时候发出的吱吱声,擦干时毛巾在湿盘子上拖拽的感觉。不要去想自己正在做什么,而是尽力去感受这一切。尽量从自己的思绪中走出来,去关注自己的体验。这个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前奏,可以最终保证你拥有打败破坏性思维的能力。
  每一本书,都是好的引导者。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去练习。

书摘




  1 .在你的心目中,可能有上千个歪曲的理由来憎恨自己或是自己的生活,但是真相只有一个:你并没有错,从来都没有错过。
  2.除非你克服不安全感,改掉负面思考的思维方式,不然你还是非常容易得抑郁症,或是重新再得抑郁症。
  3.对于沮丧或焦虑的情绪而言,吃点高热量的食物是最好的,但别吃得太多太快。
  4.比如,我们已经知道,父母出现心理紊乱的,其子女本人焦虑的可能性是平均水平的7倍。这些小孩好像天生对焦虑的抵抗力就比较弱,这使得他们对不安全感和抑郁更敏感。当然这不是说后天因素就不重要。比如,有焦虑症的父母,其焦虑和想掌控的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焦虑的根源。这样的小孩,就算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也会具有某种天生的心理敏感倾向。
  5.基因上的倾向性仅意味着某种可能而非必然。
  6.消除焦虑和抑郁的关键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培养自信的态度,觉得自己可以应付生活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7 .控制,只是安全的假象。
  8.生活中,沒有绝对的安全,所以不要总是想着有这么回事。
  9.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才能救你自己。越早意识到和接受这一事实,进步就会越快。
  10.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选择的,你必须发挥自己的意志。
其他文献
从婆婆房门口经过的时候,听见她打电话的声音特别激动,一定是在跟小姑子沈琪在通电话。  最近小姑子跟她老公吵架闹离婚,婆婆劝小姑子不要冲动,再好好想想,小姑子一激动就在微信上拉黑了婆婆,觉得婆婆不支持她。  小姑子一直埋怨当初婆婆催婚,还催着她跟这么烂的相亲对象在一起,所以现在她的婚姻不幸福婆婆需要负责任。婆婆对此并不否认。当初沈厉和沈琪都不肯结婚,婆婆非要逼着兄妹俩去相亲,沈琪被逼烦了,就找了个不
期刊
女人多数自带“蜡烛”精神,遇到爱情的火星,婚姻的火种,遇到老公的鼓励、孩子的索求,往往立刻奋不顾身的“点燃自己照亮他人”,还常常给自己念催眠咒,“成功男人的背后,总得有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我为了这个家尽心尽力操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熬劳,等老公出人头地了,我就熬出头了”,“等孩子考上大学,我就彻底解放了,现在咬咬牙再忍一忍”……  这些话语我们一点也不陌生,经常把这些话语挂在嘴边的女
期刊
他是一个奇人,秀才出身,后投笔从戎,加入湘军。虽一介书生,却骁勇善战,谋略过人。  他一手建立了湘军、长江水师,堪称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  他一生不慕名利、不避权贵,六辞高官, 却在68岁高龄时抱病督战,抵御外敌。  他就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彭玉麟,人称“雪帅”
期刊
还没到家,远远闻到我们那栋楼有股奇怪的味道,我默默祈祷,千万别是我家婆婆在煮药,煮一次,味道能在屋子里留上好几天。  有时候,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一推家门,味道迎面而来。  “妈,您煮的什么啊,您又去看中医了?”我问道。  “这是给圆圆抓的,我带她去刘婆婆那儿去了一趟。”  听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炸毛了:“妈,刘婆婆就是个算命的,又不是医生,她能给什么药啊,你别乱给圆圆吃,都不知道里
期刊
天塌地陷 保姆将孩子抱走  上世纪80年代末,在重庆一家医院做护士的朱晓娟和军人程小平结婚了,两人可谓是郎才女貌。1991年,他们的儿子盼盼出生了。因为两人平时工作都很忙,双方父母也都在上班,他们便决定请一个保姆带孩子。  1992年6月3日,程小平从劳务市场找了一位保姆。当天晚上,保姆来到家里帮带孩子。6月10日,朱晓娟正在上班,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我中午下班去你家看娃,没看到盼盼在家,邻居说
期刊
薇薇老师:  你好!我和我男朋友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但是两个人志趣相投,对人生对未来的规划也比较一致,算是比较理性的关系吧,在一起一年多,两个人的年龄都不小了,就自然而然谈婚论嫁了。可是当我见到未来婆婆时,我开始对这段婚姻打问号了。他带我去见他父母的时候,我们还聊得挺好,大家相敬如宾,可没想到过了没多久,他妈妈发微信约我单独喝下午茶,我当时就觉得很诡异,有什么事情非要和我单
期刊
“以房养老”让晚年更幸福  “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将自己具有独立产权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然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取一笔固定的养老金,待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再处置房子,房子抵押并不影响老人继续居住。  70岁的谭大妈住在广州市越秀区一套位于5楼的3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她30多岁离婚后一直单身,没有子女。随着年龄增长,长年独居的她越来越担忧养老问题。亲戚多在香港和佛山,她年轻时攒下一点积蓄防著以后生病,
期刊
又是一个周六的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照常开通。又是一个婚姻心理的问题摆在我面前,故事是由女士的诉说开始的:  “我是个职业女性,30多岁,今天我是替丈夫咨询的,他好像有心理问题。我的丈夫心胸狭隘,与我性格不同。我比较外向粗心,而他疑心特别重,总是怀疑我对他不忠,怀疑我在外面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一段时间我们半个月才相聚一次,他的疑心更重了。就是现在,哪天我回家晚了,他还是会怀疑
期刊
有些人做了父母之后,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我不会和孩子玩。”这样的父母内心期待能和孩子一起玩耍,虽然做不到像亲子广告片里那样,但是至少会和孩子互动。还有一些父母平时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特别希望能找到一种和孩子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感情感关系的游戏。我想这样的父母,都适合读读《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一书。  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看看人们是怎么看游戏的: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健康的发泄方式;认
期刊
薇薇老师:  我的故事是这样的:我很小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妈独自把我带大,在我的印象里,她曾和一两个男人走得比较近,但没有再成立家庭。现在我已经将近30岁了,有个比我大5岁的男朋友,准备明年或者后年结婚。就在前几日,我妈和我说她有了意中人,有再成立家庭的打算。我虽然有些惊讶,但觉得这是件好事,毕竟我出嫁了,我妈一个人太孤单。可是,当她和我说了对方的情况,我简直要气疯了,那个男人只比我大12岁!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