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SSCP多态性与细粒棘球蚴病遗传抗性关联分析

来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新疆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与细粒棘球蚴病遗传抗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SSCP对细粒棘球蚴病阳性和阴性各100只哈萨克绵羊的MHC-DRB1第2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试验结果共检测出15个等位基因和37种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的SSCP带型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1).将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阳性哈萨克绵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和相对危险性估计(RR值估计)分析,发现等位基因H(P<0.01, RR=0.394)和F(P<0.01, RR=0.465)、基因型FF(P<0.05, 0.352)和GH(P<0.05,RR=0.45)与细粒棘球蚴病的抗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等位基因B(P<0.01,RR=14.5>4.1)和基因型GG(P<0.01,RR=13.5>4.1)与细粒棘球蚴病易感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K(P<0.01, RR=3.76)和G(P<0.01, RR=3.395)与细粒棘球蚴病易感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基因型KK(P<0.05, RR=3.996)与细粒棘球蚴病易感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巢式PCR-SSCP方法证明了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并初步筛选出了与包虫病抗性或易感性相关的等位基因与基因型.
其他文献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1915,亦称G. intestinalis 或G. duodenalis,简称贾第虫),是一种厌氧的(anaerobic)寄生性原生生物.其生活史包括滋养体(trophozoite)
目的 探讨内皮素受体A/B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血管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无明显曲张下肢静脉(对照组)和明显曲张下肢静脉(病变组)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
为了探讨灵芝对免疫系统,特别是人体免疫指标变化的影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对中老年人进行了口服灵芝胶囊的临床试验,测量了NK细胞自然杀伤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外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本病的确切病因不明,可发于任何年龄.现将我院皮肤科门诊1999年3月~2001年4月诊治896人次患者中外阴
患者男,43岁,因皮肤起水疱1月及外生殖器赘生物就诊.发病前无原因胸、背部及双腋下出现水疱,水疱易破溃结痂伴瘙痒感.有婚外性行为,性伴患尖锐湿疣.查体:胸、背部及腋下有蚕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55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CT,MRI或DSA确诊.手术治疗28例,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
患者男,46岁,左臀部起红色皮疹,微痒20年,于1996年4月就诊.2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臀部有1个指甲大淡红色皮疹,表面干燥、脱屑,偶有痒感,外涂药膏无效.rn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创伤性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以及手术缝合破口,补片修补,血管移植等方法治疗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
患者男,19岁.右肩胛部红斑疹伴灼痛20天就诊.1月前因“感冒”口服”感冒药”(药名及剂量不详),1周后感右肩胛部灼痛,继之出现红斑且逐渐向四周扩大,呈圆形.1年前曾因“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