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归来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钱学森》
  叶永烈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12
  定价: 49.00元
  
  本书详细记录了钱学森从儿时求学到远渡重洋深造,从被迫害入狱到艰难回国,从美国的导弹专家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1985年初,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博士访华,会晤了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基沃思知道宋健乃钱学森高足,郑重其事地请他向钱学森转达:美国政府准备授予钱学森博士美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
  基沃思特别说明道:“美国国家科学奖是美国许多本土科学家穷其一生而不可得的国家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的授奖仪式通常在白宫举行。如果钱学森博士去美国接受这项荣誉,我不能保证总统一定出席,但我可以保证,至少副总统一定会出席,并亲自给他颁奖。”
  基沃思还说,如果钱学森博士愿意去美国,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是没有问题的。
  基沃思说明美国政府邀请钱学森的原因,“钱学森博士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为美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麦卡锡主义曾给了他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这一次美国政府郑重邀请钱学森访问美国,并由美国政府和有关学术机构表彰他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基沃思还说,如果钱学森博士不愿意去美国领奖,美国可以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中国授予钱学森美国国家科学奖。
  当时,74岁的钱学森身体硬朗,耳聪目明,飞一趟美国不在话下。两年之后——1987年3月22日,钱学森以中国科协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应皇家学会邀请访问英国,还在伦敦谈笑风生,为中国留英学生作了一次题为《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的报告。
  为了给基沃思一个明确的答复,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一起给国务院写了一份请示件,并抄送钱学森,听取钱学森本人意见。钱学森毫不含糊地答复:“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钱学森还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时间的钟摆缓缓地从太平洋此岸的中国,甩向彼岸的美国,然后又从美国摆回中国。这一来一回,从1935年至1955年,整整花费了20个春秋。
  1955年10月9日,新华社从广州发出的电讯《钱学森到达广州》,是钱学森归国之后的第一篇报道。电讯中称钱学森是“从美国归来的著名的中国科学家”,用了以下一段简短的文字,首次向中国广大读者介绍钱学森从1935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经历:
  钱学森在1935年去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得到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历任这个学校的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49年起,他是这个学校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钱学森离美返国时,曾被美国当局留难并非法逮捕,并拘禁了15天以后才给予释放。但此后钱学森便一直被禁止离开美国。当钱学森在今年9月17日和他夫人以及物理学家李正武博士夫妇等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开洛杉矶回国时,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监视着他的离开。
  跟钱学森一起回到中国的,有他的夫人、歌唱家蒋英以及7岁的儿子钱永刚、5岁的女儿钱永真。
  钱学森回国所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President Cleveland)邮船,是一艘客货两用轮船,同时兼营邮政业务,所以被称为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是来往于中美之间的邮轮之一,由于许多中国名人乘坐过这艘邮轮,诸如胡适、张爱玲、李小龙以及科学家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等等,使这艘邮轮留存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钱学森所乘坐的是第60个航次。
  身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住在洛杉矶的帕萨迪纳市(Pasadena)校区。帕萨迪纳市位于洛杉矶市东北方约10英里处。通常,洛杉矶有着洛杉矶市与大洛杉矶之别:所谓洛杉矶市,即City of Los Angeles,简称L.A.,是美国第二大城市,拥有近400万人口。所谓大洛杉矶,是指大洛杉矶地区,包括洛杉矶县、奥兰治县、河滨县等5个郡131个城市,帕萨迪纳市就是其中一个城市。帕萨迪纳市闻名于世,是因为加州理工学院坐落在这座小城。小城居民中的很多人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
  “克利夫兰总统号”始发地为旧金山,途经洛杉矶,然后经停夏威夷的檀香山、日本横滨、菲律宾马尼拉,最后到达香港九龙,整个航程为21天。钱学森离开洛杉矶那天,当地出版的《帕萨迪纳晨报》上印着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今天返回红色中国!》。这下子,使钱学森成了新闻人物,不仅方方面面的朋友前来送别钱学森,而且众多记者赶往码头采访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在9月17日虽然并没有到码头上送行,但是他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火箭翘楚钱学森回中国,当然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在内的所有浙江沿海岛屿。美国国会参议院紧急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与刚从台湾访问归来的国务卿杜勒斯谈话之后,于1955年3月16日,在电视讲话中宣称,“难道原子弹不能像其他常规武器一样使用吗?”“核武器不仅是战略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言外之意,要对红色中国进行一场核战争。
  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的回答是:“发展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毛泽东问周恩来:“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
  周恩来回答说:“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钱三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人同在一起工作过,杨承宗和彭桓武是从法国、英国回来的著名放射物理学家,另一位在美国‘火箭之父’冯·卡门博士门下工作过的导弹专家钱学森教授,我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他早日归国……”
  这清楚地表明,在钱学森归来之前,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已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位著名的导弹专家。
  经过漫长的航行,1955年10月8日早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到达香港九龙。港英当局以所谓“押解过境”的名义,把钱学森一家送到深圳罗湖口岸。
  当天中午,钱学森一家跨过罗湖桥,朱兆祥专程从北京赶来在桥头迎接。朱兆祥当时是中国科学院秘书处负责人,受国务院陈毅副总理的派遣,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代表,专程赶往罗湖桥头迎接钱学森一家。朱兆祥不认识钱学森,当时还特地去上海拜访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拿到钱学森一家的照片。朱兆祥和钱学森紧紧握手的一刹那,钱学森百感交集: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竟然被美国“驱逐(deport)出境”,这令人愤忿的一幕虽然发生在1955年,但是起因在1950年。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来到美国,他本来就没有打算在美国工作一辈子。诚如钱学森自己所说:
  我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49年底,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祖国去。
  当时,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新中国,在通过罗湖口岸前夕,发表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使钱学森为之动容:“中国在迅速进步着。1949年的胜利,比一年前人们所预料的要大得多,快得多……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恰恰就在钱学森想走而未走的当口,一件意想不到的突然事件降临了。那是1950年6月6日,钱学森正在洛杉矶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公室里工作,两个陌生人进来了。对方一脸严肃,出示了联邦调查局的证件。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宣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早在1939年就成为美国共产党帕萨迪纳第122教授小组的成员。他们对钱学森进行盘问。尤其是盘问他与他的朋友马林纳、威因鲍姆的关系。尽管钱学森坚决否认自己是美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仍不以为然。
  当时,正处于冷战的严峻岁月。1950年2月9日,威斯康星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威灵市的共和党妇女团体集会上,发表了惊人的演说,矛头直指民主党人、国务卿艾奇逊。麦卡锡扬言,手中握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如同一颗猛烈的炸弹在美国政坛爆炸。尽管麦卡锡夸大其辞,在人们的追问下把“秘密名单”上的共产党员从205人减到81人,最后减到57人。然而,在麦卡锡的大声鼓噪之下,美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共运动”,从美国国务院扩大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军事机要部门。麦卡锡因此一举成名,他的反共排外的政治主张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墨,也都被列进了黑名单。
  黑名单不断扩大,联邦调查局把目光投向了钱学森。钱学森在美国参与研制导弹、制定美军尖端武器发展规划等,均属美国国防,而钱学森的好友之中,马林纳、威因鲍姆等都是美共党员。马林纳是钱学森多年的老朋友,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执行主任,而威因鲍姆是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钱学森曾经参加过威因鲍姆领导的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尽管那个学习小组并非美共组织,钱学森却被认定是美共党员。
  就在联邦调查局派员盘问钱学森的当天,加州理工学院校方接到美国第六军团本部的秘密信件,要求校方从此严禁钱学森从事任何与美国军事机密相关的研究工作,吊销了钱学森的安全认可证。钱学森是在1942年经他的导师冯·卡门的推荐、经过美国宪兵总司令部人事安全主管巴陀上校的安全审核,于该年12月1日获得安全认可证。这样,钱学森从事美国军事机密研究工作已经长达8年。到了1950年,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与美国军事有关,没有安全认可证,意味着钱学森再也无法做他已经从事多年、驾轻就熟、成绩斐然的工作。
  有一天,怀疑终于落到钱的身上。事情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当局要钱揭发一个名叫西尼·温朋的化学家,此人因在涉及一件共产党案件中提供伪证,当时正在帕萨迪纳受审。钱和温朋本是泛泛之交,只是替他介绍过职业,还不时去他家欣赏欣赏古典音乐。
  我听说,由于钱拒绝揭发自己的朋友,引起了联邦调查局对他的怀疑。这事是1950年7月,军事当局突然吊销了他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安全执照。
  当联邦调查局干员再度光临的时候,钱学森把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交给他们。钱学森在声明中写道:“当年我成为一位受欢迎的客人的情境已经不再了,一片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因此,我所能做的事就是离开。”钱学森告诉来人,这份声明已经同时交给加州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林德菲以及教务长华森,所以这份声明也就是钱学森决定辞去加州理工学院一切工作的辞呈。
  
  抵5个海军陆战队
  
  就在钱学森递交那份离开美国的声明之后一周,太平洋彼岸的朝鲜战火顿起,麦卡锡主义借助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在美国国内甚嚣尘上。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并决定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向台湾出动。钱学森加快了离开美国的步伐。
  那时候中美之间没有外交关系,只有美国驶往香港的轮船,也有不多的美国飞往香港的航班。在8月31日,美国邮轮“威尔逊总统号”从旧金山经停洛杉矶驶往香港,这原本是钱学森的最佳选择路线,但是船票早已经预订一空,机票也是一票难求。无可奈何,急于离开美国的钱学森,预定了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8月28日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飞往香港的机票。
  对于如此优秀的学者的离去,美国的知识界抱不平者有,惋惜者有,挽留者有。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是最突出的一位,他深为钱学森扼腕叹息。
  他一面尽力挽留钱学森,一面运用自己的影响,希望华盛顿相关部门举行一次听证会,以求重新发给钱学森安全认可证,让钱学森安心地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原先的研究工作。尽管华盛顿方面表示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的“证据不足”,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杜布里奇写道:“这简直是再荒谬不过的事,一个伟大的火箭及喷气推进专家,在这个国家里,无法在他所选择的领域中得到工作的机会,因而逼使他回到红色中国,让他的才干在共产政权中施展。”经杜布里奇再三坚持,华盛顿决定在8月23日举行听证会。钱学森面对院长杜布里奇的一片善意,却之不恭,何况在离开美国之前能够澄清种种不实之词,也是值得的。于是,钱学森在8月21日从洛杉矶飞往华盛顿。
  杜布里奇建议钱学森,在华盛顿,应当首先拜访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先生。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跟海军关系不大。为什么杜布里奇要钱学森去找金贝尔呢?原来,金贝尔此前曾经担任喷气工程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曾经深入了解过钱学森的学术成就,评价说“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杜布里奇的目的显而易见,想借助于金贝尔在华盛顿进行疏通,帮助钱学森重新获得安全认可证,这样可以达到挽留钱学森的目的。当钱学森出现在金贝尔的办公室时,金贝尔显得非常客气。然而,他却是一位“太极”高手。他劝钱学森去找律师波特,以便在听证会上为他辩护。
  钱学森在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8月22日,拜访了波特律师。波特听了钱学森的陈述,认为明天就举行听证会显然太仓促,他必须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建议推迟听证会。钱学森同意了波特的意见。实际上,推迟听证会等于取消听证会。钱学森已经订好8月28日的回国机票,6天之后就要离开美国。
  8月23日,钱学森再度来到金贝尔的办公室,告诉他由于美国无理取消他的安全认可证,他决定离开美国,返回中国。金贝尔一听,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对钱学森说:“你不能走,你太有价值了!”他劝钱学森三思而行。钱学森在尴尬的、不愉快气氛中,结束了与金贝尔的谈话。
  华盛顿之行,钱学森一无所获。
  时间紧迫,离他从渥太华飞往香港的时间只有5天,何况他还必须留出时间从洛杉矶飞往渥太华。当天下午,钱学森就乘飞机急急赶回洛杉矶。
  经过6小时的飞行,当钱学森刚下飞机,美国移民局的一位官员已经在洛杉矶机场恭候多时。他交给钱学森一纸限制出境的公文:“禁止离开美国!”
  钱学森无比震惊,也无比愤忿。
  美国移民局的动作如此迅速,不言而喻是金贝尔在幕后操纵。
  后来才知道,正是由于金贝尔太知道钱学森的价值,所以他在钱学森离开他的办公室之后,马上致电美国司法部。
  金贝尔在电话中说了一句“名言”: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这就是金贝尔对钱学森的价值的最精确计算。金贝尔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的真谛。
  原来金贝尔是一个相当仇视新中国的人物。
  后来,钱学森经过5年的漫长抗争,终于回到北京,金贝尔又说了一句“名言”:
  放钱学森回中国是美国曾做过的最愚蠢的事。
  
  牢狱之灾
  
  钱学森的处境越来越险恶。奇耻大辱的一天终于到来。
  那是1950年9月7日傍晚,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包围了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钱学森住宅。探员朱尔和洛杉矶移民归化局的稽查比尔·凯沙摁响了门铃。他们腰间佩着手枪,还拿着手铐,表明来者不善。钱学森夫人开门之后,探员进入住宅,向钱学森出示了逮捕证。
  朱尔后来回忆说:
  我很清楚那天的情形。钱夫人来开门的时候,手里抱着孩子。我说要见她的丈夫。不久,钱氏走出来。奇怪得很,他一点也没有激动的表情。但是,在他的脸上可以察觉到,他似乎对自己说:“好吧,这事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钱学森夫人手里抱着的孩子,是出生只有两个月的女儿钱永真。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只有两岁。
  这逮捕证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开好。大约一时还不敢对这位颇负盛名的火箭专家下手。9月7日钱学森一直在家,没有出门,联邦调查局以为钱学森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由于洛杉矶离墨西哥不远,而从美国进入墨西哥很方便,因此美国联邦调查局甚至怀疑钱学森已逃到墨西哥,从那里想方设法回到中国。于是,决定赶紧对钱学森采取行动。当他们进入钱家,看见钱学森若无其事地正在家中,倒是有点吃惊。显而易见,他们关于钱学森“逃跑”的判断完全是空穴来风。
  来人对钱学森进行了审讯。他们盘问钱学森的问题,依然是不是共产党员。不过,这一回跟6月6日的盘问不同:那一次联邦调查局的官员突然闯进钱学森办公室,审问钱学森是不是在1939年加入美国共产党,而这一回则审问钱学森在1947年进入美国的时候,是否隐瞒了共产党员的身份?
  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美国是一个反共的国家,当时美国的签证申请表上,明确写着“精神病患者、毒品犯……及共产党员不得入境”。倘若隐瞒了共产党员身份获得美国签证进入美国,那就要犯欺骗美国政府罪,或递解出境,或被捕入狱(这一规定直至1990年才作了修改)。
  钱学森在1935年从中国到美国留学,那时候才24岁,似乎不可能是共产党员。钱学森在1947年暑假,回中国探亲,并在上海与蒋英结婚,然后返回美国。既然美国联邦调查局认定钱学森在1939年加入美国共产党,那么钱学森就犯了“在1947年进入美国的时候隐瞒共产党员的身份”的“罪行”,犯了“欺骗美国政府罪”。于是,就可以逮捕钱学森,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外,联邦调查局在“研究”了钱学森打算托运到中国的行李之后,认定内中有美国“军事机密”文件,所以钱学森又有“间谍”之嫌,即盗取美国的军事机密,同样“罪行严重”。
  钱学森依然坚持否认他是美国共产党员,否认他托运的行李中有任何美国军事机密文件。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在联邦调查局官员面前,钱学森属于弱势群体,辩白、抗议都无济于事。
  钱学森被带上车,押走了。
  对于钱学森的迫害,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吊销安全认可证到不准离开美国,又从海关扣查行李到下令逮捕。
  
  声援与营救
  
  就在钱学森被从家里带走不久,帕萨迪纳的电台迅即报道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那时候,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们都有听电台新闻广播的习惯(钱学森本人即便是在回中国之后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听电台新闻广播)。透过无线电波,这近乎爆炸性的新闻在加州理工学院不胫而走。教授们、学生们难以置信,温文儒雅的钱学森博士怎么会是“间谍”?当晚,很多朋友赶往钱宅,安慰同样温文儒雅的钱学森夫人蒋英。
  翌日,钱学森被捕的消息在报纸上披露,在洛杉矶、在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各地,引起惊愕,引起愤懑。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为营救钱学森,竭尽心力。他紧急致电正在欧洲访问的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冯·卡门大吃一惊,当即中断访问,提前赶回美国。
  香港报纸也纷纷刊载著名科学家在美国被捕的新闻。香港《文汇报》以《我们坚决反对美帝逮捕钱学森》为题,发表评论指出:
  新中国诞生了,新的国家欢迎一切有才能的同胞投到伟大的建设事业中去,我们要使国家建设走上工业化的大道。
  钱学森在新中国这个响亮的号召下准备回到中国来了,可是美国帝国主义者剥夺了他的自由,无理地把他扣留了,无耻地给他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美共。我们坚决反对美帝这一侵犯人权的暴行,我们要求释放钱学森博士。
其他文献
温家宝引用诗文结集成《温文尔雅》  自2003年温家宝就任总理以来,在记者招待会等公开场合,经常引用诗文来为自己的讲话做注脚。近日,一本结集了温总理在公开场合引用过的诗文的图书——《温文尔雅》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公开出版。全书分为“诗”和“文”两大部分,共有103篇,包括31篇诗,72篇文,以温总理在不同场合引用的一百多首传统诗文名句为题,详细解读温总理引用的语境和环境,以文学赏析的形式解读其背景出处
本书将中国当代媒介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它在其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如电子书写、博客写作、文学阅读、书信短信、红色经典、百家讲坛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的考察,这本身就是研究新问题、承担历史使命的体现,表现出著者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该著不仅面对现实,勇于提出新的论题,而且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对其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现当代文化理论特别是大众文化理论和媒
今年上半年股市、楼市出现回暖现象,理解这两市回暖背后的本质原因,才能更好地观察经济走向。郎成平新著《谁在拯救中国经济》一书认为,这两个市场之所以回暖,是因为这几年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过剩,使得制造业的资金流入这些市场。政府信贷规模的扩充导致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也使得国企开始疯狂炒地皮。本文选编自该书。    股市上涨、楼市热销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回暖?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所面
本书系统的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数学模型的应用,破除了相当多的人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数学工具不重视的偏见。同时,本书还利用数学模型等工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部分理论。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因此它也就相应地表现为两种形式——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作为商品的自然形式,也就是商品本身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商品上直接感受到。但是,商品
市场营销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管理学理论发端在西方,其成长与成熟也在西方,这些管理思想也都是由西方的文化、经济、法律等因素派生出来的,直接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都有明显差异的中国市场,不仅效果有限,而且还会有文化方面的抵触。  本书作者史光起,现为清华大学EM BA总裁班特聘讲师,曾就职于通用汽车(中国)、盛泰集团、普蕾玛(北京)时装有限公司、东讯出版集团等单位,任经理、副总经理
为了深入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的发展,新闻出版总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编写、出版、修订《农家书屋管理员》就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农家书屋工程的重要一环。要想真正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就需要广大农家书屋管理员真正承担起管理书屋、服务村民的责任。柳斌杰署长将基层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形象地称为“农家书屋的实际管理者,是农家书屋的具体维护者,是农家书屋服务农民的执行者”。  目前,大
《利比亚战地日记》  闾丘露薇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9  定价:36.00元    新闻中心在高等法院旁边的大楼内,得经过所谓的安检。之所以用“所谓”这个词,是因为我们这些外国人,可以不经过安检出出入入。  新闻中心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她们负责为记者们发记者证。离开的同事提醒我们,为了避免麻烦,记者证上不要写中国,因为中国人在当地不太受欢迎,原因是联合国安理会1973法案,中国和俄罗斯投了
这是一本关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神的书。全书以犹太人从巴比伦时期的异教偶像崇拜逐渐转型到史无前例的一神概念为开端,接着叙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如何在这个革命性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塑造适合他们社会和政治环境需求的一神概念。在铺陈过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理念和架构后,作者开始转向三大宗教后期的发展,从古典哲学到中世纪神秘主义,每章均兼顾三大宗教在同一时期或方向的对比介绍。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者对乔布斯的敬仰很深,对乔布斯的辱骂看做是工作经验的提携。乔布斯在作者眼里,是完美主义的代表作,乔布斯的回归,使苹果起死回生,名声大噪,而且苹果重新回到卓越的轨道上。疯狂的乔布斯,简洁的苹果理念,处处流露出管理的艺术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开会的时候,你不需要板板整整的坐在那里,听领导训话,挺领导比比划划的指导,不需要什么冗长的开场白和策划介绍,只需要,简单的再简单,言简意赅的表达立场,佐证说话的
“中篇小说金库”是花城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系列丛书,是中国第一套直接以“中篇小说”命名的大型文学丛书。自2009年8月至今丛书已推出2辑共计24利,第3辑12种预计2010年9月出版。该丛书可视为一支“偏师”,重在单一文类作品的优选,实际上,它涉及近百年中国文学更广阔的领域,既是对现代文学遗产的深入发掘,又是对当今文学实践的充分展示。  中篇小说相对于一个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社会,其实有非常好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