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THE 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AND MUSEUM)坐落于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之上,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耗资7亿美元,堪称美国近年来耗资最大的纪念博物馆工程。该博物馆于2006年3月13日动工,2011年9月11日“9·11”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部分对外开放,最终于2014年5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由以色列建筑师迈克尔·阿拉德(MICHAEL ARAD)、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建筑师戴维斯·邦德(DAVIS BOND),以及PWP景观事务所(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澳洲设计公司LAYMAN DESIGN GROUP等共同设计并建造完成。其设计初衷旨在纪念和缅怀在“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等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博物馆主席、纽约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曾指出:“(该博物馆的价值)超过任何历史书,它将让团结精神不灭”。
项目主设计师迈克尔·阿拉德作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亲历者,曾亲眼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的全过程,“我看着那架飞机越过哈德逊河,驶向世贸南楼,穿进了建筑。从飞机的飞行路线上我明确地意识到它即将撞向大楼。这真的太恐怖了!”尽管长期生活在纽约,在“9·11”事件发生前,作为一名犹太裔移民迈克尔·阿拉德始终对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疏离感,他一度将自己称作“局外人”。但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却将他与这座城市在情感和精神上重新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凌晨,置身于华盛顿广场上,我第—次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纽约人。自那以后,我和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关系改变了。……曾经的那些失望、绝望和无助的情绪慢慢褪去了,我看到自己身上多了坚定不移、有同情心和有恒心的精神。”迈克尔·阿拉德更将纪念馆的设计过程称为“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拯救,一种使命”。正是出于这种无国界的人道主义情感,其设计方案“倒影缺失”(REFLECTING ABSENCE)最终获得了由艺术家、遇难者家属、政府代表和当地市民组成的13人评审委员会的认可,从63个国家的5000多份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由纪念广场和博物馆组成。方形瀑布池、博物馆和环绕其间的园林景观共同构成,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式建筑空间。迈克·阿拉德将纪念博物馆定位为一个属于纽约、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释放情感、获取安慰、寻找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用以寄托哀思的纪念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赋予生者以勇气的重生之地。迈克·阿拉德说:“我们不能建造一座城堡。如果你建造一座封闭的城堡,最终的结果是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将失去整个世界。”
瀑布池
设计过程中,迈克·阿拉德没有刻意地回避或者修饰恐怖袭击给这座城市造成的“创伤”,而是将灾难带来地“残缺”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想要做的,是明确的表现那一天给我们留下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的永恒存在,时间不会抹去或治愈任何伤痕,但会改变我们对伤痕的感受”。
设计师将两座瀑布池规划在世贸中心双子大楼坍塌后留下的深坑上,建成两座深6米、各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该水瀑池是目前全美规模最大的人工瀑布。汩汨流水倾泻而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巨大水幕,而后汇入平静的池水,最终流入池中的深井之中。瀑布池四起的水声遮蔽了城市的喧嚣,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心构筑了一片寄托哀思的静谧空间。
“倒影缺失”设计理念,借助两个下沉式空间得以体现,仿佛曾经的双子塔投下的倒影,让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失去”的沉重。迈克·阿拉德曾在采访中表示:“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你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其他事情先放一放,可以把这座城市的喧嚣暂时忘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面前这些死者的名字上,集中在你与那个历史的时刻之间的关系上,集中到今天,以及你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瀑布夜间照明选用了黄色灯光,夜间灯光开启后,耀眼的灯光仿佛点燃了整个瀑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9·11”事件中的熊熊大火。不远处的“双子塔之光”(TRIBUTE lN LIGHT)更点亮了广袤的夜空,两束镭射光柱直插云端,宛如双塔重生,慰籍着遇难者的在天之灵,仿佛搭建了一座沟通“此岸”和“彼岸”的桥梁。
北池四周的青铜板上镌刻着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北楼以及11次航班的遇难者姓名;南池的四周则铭刻着“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南楼、五角大楼、175次航班、77次航班、93次航班和先遣急救人员等遇难者姓名,这些罹难者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在阳光的照射下,镂空的设计可以将这些姓名投射在地面上,令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得以以一种新的姿态绽放出“生”的活力。每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遇难者家属或亲友就会来到水池旁,在遇难者名字上插一朵黄玫瑰,亦或是美国国旗,以表无尽的哀思,从而获得精神的慰籍。两座水池间通过一个通道连接,通道墙壁形成的凹陷空间是专供亲属缅怀遇难者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静默祷告。
瀑布池周围栽种有一片白橡树林(美国国树),庄重的氛围寄托着对逝者的怀念,以及生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棵在“9·11”事件中幸存下来的梨树,被命名为“幸运者之树”,如今它正茁壮的生长于这片白栎树林之中,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重生,更传递着美国人民的不屈与坚强,或许这正是一种“美国精神”的体现。
博物馆主体
“9·11”国家博物馆主体结构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是进入纪念馆的的主要通道,钢架结构与镶嵌在其中的玻璃幕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入口。
博物馆地上部分矗立着两根锈迹斑驳的巨型三叉戟双异型钢柱,取自于原世贸中心双子楼的北塔钢结构。其主干分叉的形状不仅与广场上的橡树交相呼应,象征人们直面痛苦的勇气,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博物馆地下部分为建筑的核心区域,进入地下纪念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原世贸中心全景图。镶嵌在墙上的巨型地图,详细标注着“9·11”事件中被劫持客机的飞行线路。昏暗的灯光和不断滚动着的音视频影像,将参观者带回到那段令全世界动容的岁月。
地下纪念大厅中的一面墙体,原为世贸中心地基下的灰浆防水墙基,这面布满铆钉、充满沧桑感的裸露墙面,无声的诉说着这座摩天大楼的坎坷命运。纪念博物馆内墙上铭刻着诗人维吉尔的诗句:纵使岁月轮回,也不能把你们从时间的记忆中抹去(NO DAY SHALL ERASE YOU FROM THE MEMORYOFTIME),以悼念那些在“9·11”中不幸遇难的人们。
地下纪念大厅中心矗立着一根高36英尺、重58吨的钢柱,这段钢柱是世贸中心遭遇恐怖袭击之后,最后从遗址中清理出的大厦残骸物,又被称为“最后之柱”。其上写满了救援人员、遇难者家属、挖掘工人的留言,并贴满了失踪或死难者生前的照片。
博物馆内陈列有1万多件遇难者遗物和纪念物、2.3万张图片、50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地还原了这场浩劫。展陈部分包含“纪念展”和“历史展”两部分,“纪念展”部分以大量遗物、图片、音视频资料,表达了对近3000名罹难者的缅怀之情;“历史展”部分则详细讲述了“9·11”恐怖袭击经过,探究了产生该次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根源,及其产生的持续影响。展品包括未公开的“9·11”录像、遇难者遗言录音、双子北塔楼残骸、纽约消防局救火车残骸、救援起重机、原世贸中心逃生楼梯以及著名的“钢梁十字架”等。
园林景观
“9·11”国家纪念馆的园林景观由美国著名设计师彼得·沃克设计完成,沃克曾表示:园林必须让空旷的力量显得更为强大,以“用最少的元素办最多的事”为原则,为参观者、曼哈顿下城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一种公园氛围。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选用枫树、洋槐、菩提树、栎树、香枫等多个品种的成材大树,借助树木传达生命的不竭活力,以此取代建筑物坍塌后的荒芜景象。
此外,“9·11”国家纪念馆的园林景观践行了可持续的绿色设计理念。它独特的灌溉系统和病虫害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的节约水和其他能源,广场地下分布的雨水储存罐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灌溉需求。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由以色列建筑师迈克尔·阿拉德(MICHAEL ARAD)、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建筑师戴维斯·邦德(DAVIS BOND),以及PWP景观事务所(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澳洲设计公司LAYMAN DESIGN GROUP等共同设计并建造完成。其设计初衷旨在纪念和缅怀在“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等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博物馆主席、纽约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曾指出:“(该博物馆的价值)超过任何历史书,它将让团结精神不灭”。
项目主设计师迈克尔·阿拉德作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亲历者,曾亲眼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的全过程,“我看着那架飞机越过哈德逊河,驶向世贸南楼,穿进了建筑。从飞机的飞行路线上我明确地意识到它即将撞向大楼。这真的太恐怖了!”尽管长期生活在纽约,在“9·11”事件发生前,作为一名犹太裔移民迈克尔·阿拉德始终对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疏离感,他一度将自己称作“局外人”。但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却将他与这座城市在情感和精神上重新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凌晨,置身于华盛顿广场上,我第—次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纽约人。自那以后,我和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关系改变了。……曾经的那些失望、绝望和无助的情绪慢慢褪去了,我看到自己身上多了坚定不移、有同情心和有恒心的精神。”迈克尔·阿拉德更将纪念馆的设计过程称为“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拯救,一种使命”。正是出于这种无国界的人道主义情感,其设计方案“倒影缺失”(REFLECTING ABSENCE)最终获得了由艺术家、遇难者家属、政府代表和当地市民组成的13人评审委员会的认可,从63个国家的5000多份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由纪念广场和博物馆组成。方形瀑布池、博物馆和环绕其间的园林景观共同构成,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式建筑空间。迈克·阿拉德将纪念博物馆定位为一个属于纽约、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释放情感、获取安慰、寻找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用以寄托哀思的纪念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赋予生者以勇气的重生之地。迈克·阿拉德说:“我们不能建造一座城堡。如果你建造一座封闭的城堡,最终的结果是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将失去整个世界。”
瀑布池
设计过程中,迈克·阿拉德没有刻意地回避或者修饰恐怖袭击给这座城市造成的“创伤”,而是将灾难带来地“残缺”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想要做的,是明确的表现那一天给我们留下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的永恒存在,时间不会抹去或治愈任何伤痕,但会改变我们对伤痕的感受”。
设计师将两座瀑布池规划在世贸中心双子大楼坍塌后留下的深坑上,建成两座深6米、各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该水瀑池是目前全美规模最大的人工瀑布。汩汨流水倾泻而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巨大水幕,而后汇入平静的池水,最终流入池中的深井之中。瀑布池四起的水声遮蔽了城市的喧嚣,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心构筑了一片寄托哀思的静谧空间。
“倒影缺失”设计理念,借助两个下沉式空间得以体现,仿佛曾经的双子塔投下的倒影,让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失去”的沉重。迈克·阿拉德曾在采访中表示:“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你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其他事情先放一放,可以把这座城市的喧嚣暂时忘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面前这些死者的名字上,集中在你与那个历史的时刻之间的关系上,集中到今天,以及你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瀑布夜间照明选用了黄色灯光,夜间灯光开启后,耀眼的灯光仿佛点燃了整个瀑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9·11”事件中的熊熊大火。不远处的“双子塔之光”(TRIBUTE lN LIGHT)更点亮了广袤的夜空,两束镭射光柱直插云端,宛如双塔重生,慰籍着遇难者的在天之灵,仿佛搭建了一座沟通“此岸”和“彼岸”的桥梁。
北池四周的青铜板上镌刻着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北楼以及11次航班的遇难者姓名;南池的四周则铭刻着“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南楼、五角大楼、175次航班、77次航班、93次航班和先遣急救人员等遇难者姓名,这些罹难者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在阳光的照射下,镂空的设计可以将这些姓名投射在地面上,令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得以以一种新的姿态绽放出“生”的活力。每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遇难者家属或亲友就会来到水池旁,在遇难者名字上插一朵黄玫瑰,亦或是美国国旗,以表无尽的哀思,从而获得精神的慰籍。两座水池间通过一个通道连接,通道墙壁形成的凹陷空间是专供亲属缅怀遇难者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静默祷告。
瀑布池周围栽种有一片白橡树林(美国国树),庄重的氛围寄托着对逝者的怀念,以及生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棵在“9·11”事件中幸存下来的梨树,被命名为“幸运者之树”,如今它正茁壮的生长于这片白栎树林之中,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重生,更传递着美国人民的不屈与坚强,或许这正是一种“美国精神”的体现。
博物馆主体
“9·11”国家博物馆主体结构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是进入纪念馆的的主要通道,钢架结构与镶嵌在其中的玻璃幕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入口。
博物馆地上部分矗立着两根锈迹斑驳的巨型三叉戟双异型钢柱,取自于原世贸中心双子楼的北塔钢结构。其主干分叉的形状不仅与广场上的橡树交相呼应,象征人们直面痛苦的勇气,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博物馆地下部分为建筑的核心区域,进入地下纪念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原世贸中心全景图。镶嵌在墙上的巨型地图,详细标注着“9·11”事件中被劫持客机的飞行线路。昏暗的灯光和不断滚动着的音视频影像,将参观者带回到那段令全世界动容的岁月。
地下纪念大厅中的一面墙体,原为世贸中心地基下的灰浆防水墙基,这面布满铆钉、充满沧桑感的裸露墙面,无声的诉说着这座摩天大楼的坎坷命运。纪念博物馆内墙上铭刻着诗人维吉尔的诗句:纵使岁月轮回,也不能把你们从时间的记忆中抹去(NO DAY SHALL ERASE YOU FROM THE MEMORYOFTIME),以悼念那些在“9·11”中不幸遇难的人们。
地下纪念大厅中心矗立着一根高36英尺、重58吨的钢柱,这段钢柱是世贸中心遭遇恐怖袭击之后,最后从遗址中清理出的大厦残骸物,又被称为“最后之柱”。其上写满了救援人员、遇难者家属、挖掘工人的留言,并贴满了失踪或死难者生前的照片。
博物馆内陈列有1万多件遇难者遗物和纪念物、2.3万张图片、50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地还原了这场浩劫。展陈部分包含“纪念展”和“历史展”两部分,“纪念展”部分以大量遗物、图片、音视频资料,表达了对近3000名罹难者的缅怀之情;“历史展”部分则详细讲述了“9·11”恐怖袭击经过,探究了产生该次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根源,及其产生的持续影响。展品包括未公开的“9·11”录像、遇难者遗言录音、双子北塔楼残骸、纽约消防局救火车残骸、救援起重机、原世贸中心逃生楼梯以及著名的“钢梁十字架”等。
园林景观
“9·11”国家纪念馆的园林景观由美国著名设计师彼得·沃克设计完成,沃克曾表示:园林必须让空旷的力量显得更为强大,以“用最少的元素办最多的事”为原则,为参观者、曼哈顿下城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一种公园氛围。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选用枫树、洋槐、菩提树、栎树、香枫等多个品种的成材大树,借助树木传达生命的不竭活力,以此取代建筑物坍塌后的荒芜景象。
此外,“9·11”国家纪念馆的园林景观践行了可持续的绿色设计理念。它独特的灌溉系统和病虫害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的节约水和其他能源,广场地下分布的雨水储存罐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灌溉需求。